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付先生曰:
“放”,旧读上声,音仿,fǎng,依据,依照。一切依照个人的利益来行事,那就会招致怨恨。
在管理中,我们常听的一句话是“不与下级争利,不与上级争功”,其实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参考个人利益,而是从整个事情本身去做,不带任何私人情感因素在内。
细想一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全身之道呢?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付先生曰:
朱熹注:“让者,礼之实也。”
谦让,是礼的实际态度和行为表现。举个例子,孔融让梨。我们会说这个孩子知礼仪。其实,今天的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争”,而非“让”。从踏入学校起,我们就开始“争”,上高中,也是因为我们“争”到的结果。毕业后,进入社会面临企业招聘,我们还得“争”,如果不争,则没法进入企业,不能安身立命。这与“礼”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这里,我觉得“礼”,不是让你去“让”。而是,让你能够克己,约束自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律。老子说得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不是不让。而是,磨砺己身。
“让”,则是“谦”。凡“争”,必然充满锐气,所以要谦和。君子上善若水。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付先生曰:
这里还是强调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你管不了别人,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除了自欺欺人,没任何积极意义。
君子可以成为可贵之人,但不能让别人以我为贵;能做值得信赖的人,但没法让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做可用之才,但没法让别人一定重用自己。所以,君子不怕被别人误解、污蔑、诽谤,因为君子根本不在乎。他们唯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做到自己应该做的。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付先生曰:
这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就像儒家说的“举一隅,而反三隅”是一个意思。“贯”,有三层意思。
第一,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
第二,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想东想西。就像曾文正公说的“日日不断之功”。
第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如此,专注坚持。
总结起来,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学习不难,难在坚持。写作不难,难在坚持。成长不难,难在坚持。
解释完“贯”字后,我们在来看“忠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