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干货圣贤书友会一百贝
【高考作文习练】之:直面得与失,圣书下的几多启示

【高考作文习练】之:直面得与失,圣书下的几多启示

作者: 芷11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23:43 被阅读0次

    文:佳淇

    【导语】:

    今年的高考题中,唯浙江卷“得与失”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我在之前写的《【高考作文解析】专题开篇:构思剖析,好文章是这样产生的!》中称,能不能写的好,就看可否“老瓶装新酒”,赋予新意,写出另种味道了。今天就自我挑战尝试一把。

    正好逢路西法殿下行大爱,成立圣贤书读书会,并《下半年马上开场,先拿5万简书贝与简友共分共赢》。这可以说,给了我们,也给了这道题一个难得的切入角度。

    这里,再次重谢感恩殿下。

    【构思角度】:

    本文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得失”常态出发。以圣贤之书《道德经》、《素书》、《鬼谷子》等为尺度和论据依托,结合当下时代社会之需要,梳理凝聚经典中得失观。

    感悟博大精深哲学智慧,深挖得失本质,探讨正确面对下,对修身治心,于平凡中实现非凡人生价值的指导意义。


    01

    得失观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前几日,诗词课学员深度解读了我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感动。很喜欢大文豪苏轼,虽一生屡次遭贬,却语出惊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便贬到岭南时,他也能富有诗意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

    正如老子所曰: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德经-第23章》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

    得与失,有如孪生兄弟,围绕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想摸透其真实秉性,还真不易。

    然,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对“得失相和”的辩证思想给出了具有哲理的阐述:

    每个事物之中都蕴含着“得与失”两个方面,因此对事物判断不能简单定论,而要以二者相互之间的依存与转化为前提。

    那还等什么?就让我们从留传千年的圣贤书入手,找寻其中之“道”吧。

    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华千年元典之一,长久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性格和思维。

    更查,仅以《道德经》为例,“得”字出现34次,“失”字出现17次。而“得”有29次、“失”有16次作为相互对应的概念出现。

    可见,“得失”观是《道德经》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亦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

    得与失两个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平衡的辩证关系。

    在调节为人处世心态方面,老子运用“知足”的方法,引导人们看开成败得失,做到心中释然。

    实现人生目标,“失”有时只是手段,而“得”却是目的,以舍得之心应付一时困境。只有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时能够心态平和,方能取得成功。

    在上影上编剧课时,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小职员垂头丧气回家,对太太说:“我又被炒鱿鱼了。”

    他太太听了,兴奋地叫了起来:“好啊,你不是喜写文章吗?这样你就可以专心志致了。”

    “对呀,可以专心写了。”小职员高兴了半秒钟,又一脸苦笑了:“可是光写书不干活,没有收入来源,我们吃什么?”
    太太微笑着,转身拿出厚厚一叠钞票。

    “这,这钱,这钱哪里来的?”小职员目瞪口呆,吃惊发问。

    “亲爱的,我相信你,你可以写的出,写的好,这是你特有才华。”太太眼里含着泪继续说:“我始终相信你会留下不止一部著作,所以每星期我都省下来一点点把家里开支,现在,终于它够我们生活一年了。”

    小职员泪流满面,冲上去紧紧抱住太太。

    从此,他就是靠着这份强大的支持与后盾,埋头运笔深耕,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红字》,《七角楼房》,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雪影》等一部部经典之作,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当初如果不是有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可能也就没有文坛上今天的我了。”

    听完你什么感受?

    正如老子所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

    祸是失,福是得。一得一失,不过是“同出而异名”,都是事物存在的状态之下不同属性的展现。祸并非绝对的祸,福也并非绝对的福。

    我常说坎坷与困境是让人成长的更快,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次次跌落谷底,又一次次咬牙爬起来,站起来,绝境自救重生。告诉自己坚持走,坚强心,坚定不移的信念。


    02

    深挖“得”与“失”本质和价值

    经常听到有人发问:“如何平衡得与失?”

    既然是依圣书之道,那就在老子“祸福倚伏”的经典论述中,来扒一扒得失观的底层逻辑和深刻价值吧!

    “得”与“失”,辩证的依存与转化。“得”,本意是获取,与“失”相对,二者似乎一直是作为相互独立的对立词出现。然,老子观点却并非如此。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讲,天地之间是一个平衡状态,正所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任何低于这个平衡标准的事物,其存在过程中,或“曲”、或“枉”、或“洼、”或“敝”、或“少”,不都是事物外化的一种“失”吗?

    然,外化形式之下,事物本质却截然相反:

    或“全”、或“直”、或“盈”、或“新”,如此种种,又都是高于自然平衡标准的“得”的最好体现!

    “少”反而胜过“多”,成为一种别样的“得”。

    这,正是老子强调得与失的相对性。

    举个很通俗例子:

    据测算,太阳的运动轨迹是呈近圆形的,说明其运动并非直线而是曲线。正是曲线成就了太阳完美的圆形运动。

    所以,“曲”不是全,却能够成全;“全”正是在“曲”的前进中成就的。就如日出日落的循环反复,成就了万物的生长。

    人亦一样,休息表面看似乎没有创造,却正因为身体的及时调整,精力又充沛了才能更好继续工作,从而尽快逐步达成自我理想。正是休息的曲线,完美成就了理想之圆。

    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它准确地表达出得与失的辩证的依存与转化。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贪多图快,才能行稳致远。

    “舍”与“予”,共通下的两个面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得”与“失”的对立性,是事物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然而这两种状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时具有共通性的。

    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完美地揭示了“福”与“祸”的关系:共通下的“舍”和“予”,“得”可能蕴含着“失”,反之亦然。

    观之,“得”与“失”在不同层面上,会有不同判断,就一时一事而言,得失是着眼某件事或某方面的利益实现程度做出的判断,并非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如果从长远与整体来看,此时的得,此地的得,可能造成彼时彼地的“失”。因此才有“得不偿失”一说。

    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细想,天地是亘古不变的永恒存在,尚且不能在静态之中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何况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在某方面的得失呢?

    一个“舍”,一个“予”,有时放在共通上去看,它不过是一个事的两个面。

    看透了,自然也就心里“舒”服了。



    03

    应对得失之策:弱化比较和结果,凡事拷问已心

    20年,190名孩子在我的助力下走入学堂,这是我的骄傲。

    有人曾问我,多年资助这些孩子,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成本吗?

    我说,当年义无反顾去做这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得失抛出去了。因为在拷问自我利益和这件事产生的深远价值上,我觉得值得付出这些。

    我也一直记得上师的那句:“渡人,你需吞的下更多的苦。日后这都是你的福报。”

    我亦坚信,这些所谓的“失去”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的。或者这是另一种“得”与“失”吧。

    因为,从整个社会和人生的角度来看,发生在所有个体身上的“得”与“失”最终还是会走向平衡,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那么,发展之中所有的变动就都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也都是不足挂齿的调整而已。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心里就容易释然了,放下了。

    人,有时真不能奢求过多。老子曾说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奢望多了,必得灾祸。贪者,终为人厌,甚至导致过去得到的终将失去,一败涂地。因此,要谨慎对待得失。

    翻读《素书》,印象深刻这样一句:

    短莫短于苟得

    见识浅薄的界限之中,没有比满足于苟且所得更见识浅薄的了。

    苟且所得,意指总是在计较一些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或通过不正当方式来得到想要的东西,甚至不惜违背道义和法律的底线。

    对这种人来说,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对他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得失利益。人活成此,太可怕了!

    他们全然不知,以不正当的方式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定会通过不正当途径失去,甚至面临更多的麻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欲求只会浪费自己的生命、让自己一事无成。

    故,对于一切的利益,采用“恬然无欲、返璞归真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了解自己的内心,寻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遵循天之“道”,人之“道”,才是一个睿智人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和心态。

    “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内在于万物之中,表现为与我们处于同一条水平线的时空之中,维系运动状态。

    “为而不争”,其实是将得与失完美结合起来。看似“失”,却是别人无法与之“争”,反即“得”。

    从这个意义上讲,弱化结果,看淡得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

    回归到老子分析“得失”的终极目的,达到“得”的结果。也就是说,过程中的一切对得失的理解,对心态的调适,最后都是达成最初的目标,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拷问自己的初心就对了。


    04

    智慧者:辨得失知进退,老子鬼谷子的“统一”

    都说,大智慧者成大事也!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内涵和足够的自信,才能理解老子“以退为进”的良苦用心,才能敢于以小“失”换大“得”,在得失之间得到心灵平和与事业成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是经典的“以退为进”的逻辑,也是贯穿整本《道德经》的处世准则。似乎更能解释老子理想的“得失”状态。

    此处,不妨把“得失”看似是一种退让与失去,其实却是在养精蓄锐、充实自身,希望以此达到“身先”,“身存”之目的。

    说到以退为进,鬼谷子是奇人,亦是一部奇书,奇就在他对谋略悟出了精髓。

    俗话讲:退一步路更宽。要退,必先学会忍。事实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退后再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

    退是为了以后再进,忍住一时的欲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最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必然包含了进,这种退更是一种进取的策略。

    如果对最初对理想目标追求得太迫切,反而白白增添烦恼而又不能达到目的,倒不如隐忍一时,退而求其次,以退为进,走一条曲线成功之路。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是一种做事的谋略。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做人知进更要知退,会争更要会让。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人跟人若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那就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这既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又是登上成功的智慧阶梯。

    由此可见,《道德经》、《素书》《鬼谷子》不愧是成功学的著作,蕴含着大智慧,教人如何让以平和的心态和巧妙的方法去达成。

    辨得失,知进退,这不可不说是老子和鬼谷子实现的“统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习练】之:直面得与失,圣书下的几多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wg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