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节公开课来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从教学目标与幼儿需要出发,切不可为博得评委专家们的好评而“曲意奉承”。但有些教师往往追求后者,而发生“偏题”现象。现以公开课“学鸭走”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公开课不要太“浮华”
【案例】教学活动“学鸭走”的教学目标为:1.学习鸭走的基本动作,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2.通过游戏活动练习鸭走动作,让幼儿体验学鸭走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赶鸭人的角色伴随着音乐,赶着一群“鸭”散着步走进教室。
老师:孩子们,跟着妈妈去池塘做游戏了!(音乐起)师幼一起随音乐表演鸭走。幼儿边喊“捉鱼了”边做捉鱼吃的动作。
老师:大家都累了吧,我们休息一会儿,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鸭妈妈找蛋》的故事。(边讲边演示课件)幼儿坐着听完故事后,和教师一起表演故事。
老师:小鸭子们,外面池塘更大,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幼儿听着音乐摇摇摆摆地走出教室。
【分析】这节课表面上看既有游戏活动又有故事讲述和表演活动,幼儿比较活泼,教师动作十分到位,不失为一节养眼的课。其实,这节课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听不出课的类型。定位于音乐律动,后面却又偏重于语言学习;定位于综合课,又太散——如果把综合课比作炒茄子,那么可以加些油、盐、酱、醋等佐料,但绝不能把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拼在一起做“大拼盘”。第二,偏离了教学目标。比如,故事讲述时教师讲、幼儿听,和学鸭走动作毫无关联;即使是故事表演也是教师扮演鸭妈妈学着鸭走动作找蛋,而幼儿却未能在表演中练习该动作。第三,未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只顾自己的动作表演,而较少对幼儿进行动作指导,致使幼儿在学鸭走动作上收效甚微,甚至有不少幼儿尚未掌握鸭走的基本动作。
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是因为有些教师只在“为了让评委专家们听得新、看得养眼”上下功夫,而不在幼儿“会”上下功夫。一节好课应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准备教具、采用教学策略等,并能真正让幼儿自主地学到知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公开课要讲“性价比”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流行用多媒体。甚至有教师认为缺少了多媒体,所上的课就跟不上形势。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家都在盲目地做课件,努力地把自己的课包装得上档次,而不去考虑这节课是否真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请冷静思考一下,难道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教学就一定不是一节好课了吗?
有些教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患了“多多益善”的怪病,似乎教学具准备得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事实上,有时费时、费力的准备,换来的偏偏是“画蛇添足”。就以教师A上的一节音乐课“小老鼠上灯台”来说,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让孩子更像小老鼠,使课堂更有观赏性,教师A让幼儿统一穿黑色的毛衣、裤子和鞋,在“包装”方面花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其实,从整个教学来看毫无必要。幼儿在课堂上学习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节课的好坏与幼儿妆饰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而盲目做秀,将教学效果弃之不顾,是不可取的。“低投入、高效果、性价比高”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
三、公开课更要“求真”
有些教师往往把公开课的评比结果看作唯一,将“活动观摩”扭曲成了“活动表演”。幼儿不再是活动的主人,而成为“教案剧”舞台上的“配角”。那些被教师看作的“差生”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因为他们没有参与的机会!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践行教育公平,应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公平的教育。扪心自问:只让“好孩子”参与公开课的教学,这种做法公平吗?当被剔除的“差生”天真地问“老师,他们去哪里上课呀?”“我们为什么不去上课呀?”时,采取如此做法的教师难道不该感到有愧吗?
对于那些在公开课前被一次或多次排除出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点时间、一些知识、一次与同伴共享学习的机会,而失去的可能是自尊心、自信心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甚至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
因此,教师不仅要确立与教育公平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还应自觉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剥夺一些孩子参与公开课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公开课不能只注重单一的、外在的、功利性的结果,而应重视通过公开课获得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