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期文章,我把最近这一个月以来,与大家交流过程中,大家最为感兴趣的一些相声术语和行话做一个小小的总结。这也可以算是我写作一个月的一次小结“作业”。
入门篇
1、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相声演出时不断地说出笑料以让人发笑的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即相声中的"主角"。在传统相声中,逗哏的笑料应远多于捧哏。对口相声中,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
2、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又称"量活儿的"。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3、活、这块活、使活
活就是相声段子,说相声就叫使活,一段相声就是“一块活”,块是个量词。
相声界有一句传统俗语,叫“三分逗,七分捧”,说的是无论逗哏的多么华巧,没有捧哏恰到好处的“捧”,包袱也出不来。可是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无论哪一门行当,永远是外行远远多于内行,观众看得不是捧,而是实实在在的逗,他们可不愿去琢磨每一次笑声背后的玄机。日久天长,捧哏演员的地位也似乎就被固定在了配角的位置上。
范例参考:《论捧逗》
论捧逗 演员:高峰 栾云平
视频来源:网络 演员:高峰栾云平
进阶篇
4、腻缝儿(Nì Fèngr)
群口相声里边也有捧哏和逗哏,同时还有一种角色叫“腻缝”,就是穿插在捧逗之间,将笑料进行传递的,比如《扒马褂》里面扮演正直中间人的角色。在两段相声之间的换场,也有演员上台来继续前面相声的包袱,也叫腻缝儿。比如在说《夸住宅》的时候,最后描述捧哏演员的爸爸戴表“什么金壳套银壳套欧米伽.....左手拿着八音盒,右手抱着大座钟.....”捧哏:“这是我爸爸戴表?”逗哏:“这是给钟表铺搬家”包袱响了,观众笑了,演员正要下台来,突然又有一位演员戴着很多手表抱着座钟上台来说:“我给钟表铺搬家呢”。于是观众又继续大笑,这也叫“腻缝儿”。
5、包袱
很多人把“包袱”和笑料画等号,这是不对的。“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
相声的抖“包袱儿”,列入“逗”的技法之中。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6、计时收费
计时收费是在零打钱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较零打钱更为合理。这种方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济南晨光茶社。普遍采用则是在50年代中期的天津。之后北京、沈阳、济南、唐山等多个城市纷纷效仿。这种方式自1966年后取消。
升阶篇:
7、春典唇典
在“江湖”中有这样一句话“宁赠一锭金,不教一句春”,由此可见“春典”对艺人的重要性。它作为一种行业保护手段,可以用以表达不便当着观众或其他人讲的话,以免产生不必要的事端和麻烦。
这个起源说法也各异,一说是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后来融合南北的行话,将“南春”和“北典”统称为“春典”。还有一说,这个词本是“唇典”,就是嘴上的典故,谐音“春典”。
春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姑且不说它的作用,在用词用字方面它就很有道理,而且很有意思。比如说:帽子叫“顶天儿”,因为全身的部位属头最高,而帽子还在头的上边,距离天最近。
今天一些个别的“春典”已经成为社会共同语,为大众所熟知,如“走穴”、“穴头”、“大腕儿”等。
8、贯口
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也叫"背口"。"贯口"的"贯"字,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常见的段子如《报菜名》 《八扇屏 》《白事会》 都含有大段的贯口。贯口分为大贯儿和小贯儿两种。大贯儿一般上百句,例如《报菜名》、《地理图》(并称"两大贯儿")。小贯儿一般十几句到几十句不等,例如《白事会》中就有一些小贯儿。
9、东倒西怯
主要是学方言方音。创作时,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表演时就使用某地方言方音来叙述或摹拟人物。语言本身具有乡土气息,也能产生风趣。代表段子《学四省》等。
其它行话:
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称“柳月汪折中,申行张爱台”,也可以称“由中人工大,天主井羊非”,还可以说“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吕”或者“丁谭品吊拐,闹柴别弯卡”。
再比如说,男人叫“孙食”、媳妇叫“果食”等等各种称呼。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
还有哪些特别有趣的行话呢?
听听下面这段《批行话》吧!
《批行话》演员:高峰 栾云平
视频来源:网络 相声演员:高峰栾云平
返场:送一段经典对话及解读
补充行话——返场,是一种相声术语。指演员演完下场后,应观众要求,再次上场表演。
《林海雪原》中写到杨子荣进威虎山时,记载了很多东北黑话。
土匪:蘑菇,溜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里去?)
杨: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找同行。)
杨:紧三天,慢三天,怎么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有找到哇?)
土匪: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因为你不是正牌的。)见到座山雕。
雕: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祖宗。)
杨: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网友评论
最后那段林海雪原的黑话解释也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