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时候,校园安全不是一个引人讨论的话题。像近几年美国时不时爆出的校园枪击事件,或是国内出现的菜刀事件,那时候是闻所未闻。上下学没有家长接送,一年级小学生就可以自己走路上学,中午放学排队离校自行回家。下午放学就更没人管了,爱在学校里玩在学校里玩,爱回家就拿着脖子上套的钥匙自己回家,爱在路上跟小伙伴玩也可以。
那时候的安全教育很简单,无非是过马路看车,走路靠右。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某天下午学校组织上游泳课,中午在操场里排队放学时校长站在台上扯着喉咙进行了一通关于游泳注意事项的训导。除了在游泳池要听体育老师招呼不要追逐之外,地中海发型蓝布中山装的校长特意指出午饭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下午游泳时溺水。
校长描述了一个画面感十足的故事令我等不肖之徒引为前车之鉴。游泳的时节离端午不远,家家户户都爱吃粽子。曾经有一位同学——也不知道是本市某学校的案例还是校长的杜撰,反正不是本校掌故——上游泳课之前吃多了粽子,下午游泳时身子太重浮不起来,连呛几口水就往水底下沉。捞上来以后几个人按着他的肚子把里面的水挤出来,没想到却把胃里的粽子也连带一起挤了出来,喷了各位救援人员一脸。
校长是优秀的演说家,讲得声情并茂,让我对这恶心的一幕记忆深刻,多年以后依然一到端午节就想起这事。亲历了这样一场安全教育我仍然能够吃得下粽子而面不改色,可见我是一个真吃货。
如今我家小姑娘跟我一样爱吃粽子,却没有我那样的运气遇上一位能把粽子编排到安全教育中去的校长。我知道加拿大的学校对安全这种事一直秉持常抓常新的理念,时刻不肯懈怠,而少了这样会讲故事的校长,安全教育会不会有些无聊呢?
“今天我们做了消防演习。”一天放学时小姑娘跟我说。
“哦,”学校发过通知说本周是安全教育周,所以我并不吃惊:“那你们都干什么了?”
“警报响了我们就往教室外面走。”
“赶快跑?”
“不,不能跑,要排队走。”
“去哪儿呢?”
“到室外去,不能在楼里待着。”
办公室也每年都会搞两三次这样的消防演习,每次大家都得从楼梯步行下去,每个部门到楼外指定的地点集合清点人数。于是我问她:“出去以后你们去哪儿?要到一个地方集合吗?”
“要,就在操场里。”
“出门的时候有人指挥你们往什么方向走吗?”
“就是老师。老师说警报一响就要马上出去,什么都不能带。我们的书、书包什么都不能拿,衣服也不能拿。”
“我们公司也是,”她妈妈插话:“有时候冬天消防演习也不能拿外套,跑去外面很冷。”
好在学校似乎没有在冬天进行过演习,不过真要是遇到火警知道怎么逃生可比多穿件衣服重要。
消防警报响起,标准设置是建筑物内所有门禁都会自动开启以便逃生。学校还有另一套与之相反的预案,那就是应急封锁程序,一旦启动,所有的门都会自动锁上,这是应对暴力安全事件而设计的。
果然,小姑娘在学校里也进行了封锁演习。“Lockdown(封锁)的时候我们就在教室里不能出去。”她告诉我。
“这就是万一学校里来了坏人,你们都在教室里最安全。”
“我知道。教室的门也会锁上,我们还要把灯关上。”
“还有什么?”
“我们都钻到桌子下面去。”
防火防暴力事件都是未雨绸缪,做好预案、做好演习,却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一辈子也别碰上。还有一类安全教育是属于警钟长鸣型的,不但要教育学生,学校、老师还会经常教育家长。比如带去学校的午饭和零食不能含有花生和坚果的成分,因为某些学生或老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不但不能带去学校,学校前几天还专门发来邮件提醒家长,如果早餐吃了花生酱、榛子巧克力酱或是别的带有坚果的食品,去学校之前要记得洗手擦嘴,因为空气中飘散的坚果气味都有可能引起致命的过敏反应。
小姑娘显然也知道学校的这些要求。某天吃早饭时她说:“我早上不能吃花生酱。”
“为什么呀?”
“有人会过敏。”
“在家里吃不要紧的,”我说:“但是去学校之前我们要把手和嘴擦干净。”
班级里每个学生对什么食物过敏,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以免无心之失。
“你知道吗?”小姑娘有一天突然问我:“我们班上的C对dairy(奶制品)过敏。”
“真的?我不知道。”
“所以我们都不能吃冰淇淋。”
学校有时候搞活动会让大家在教室里一起吃冰淇淋。不过这学期刚开学不久,还没有碰上过“冰淇淋日”,不知道到那时候这个不能吃冰淇淋的班级会怎么安排。小姑娘说这话的时候只是当成一桩新闻告诉我,并没有因此而不开心。
十月份学校发给家长的月报里还提到了即将到来的万圣节。那一天学生可以穿着奇装异服去学校,但为安全起见,不能戴面具,不能带武器形状的玩具,也不能带糖果。
我的小学校长让我们少吃端午节的粽子,小姑娘的学校不让学生跟同学分享万圣节的糖果。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看来不论中外,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都会跟吃的过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