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2018.10.27 星期六 阴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关于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做了如下阐述:
1、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以下这个循环: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2、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
3、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
4、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二、我是如何恐惧当众发言的?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无论是我的初中课堂,高中课堂,大学课堂还是毕业后我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我都是极少当众发言的,尤其没有自告奋勇或毛遂自荐的发言。
这让人很难想象,我也曾经是一个课堂发言的踊跃份子吧!
小学时候的个性,属于十万个为什么,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又是个藏不住话的人,所以课堂表现十分积极活跃!
数学课上,算出答案会第一时间举手,会争先恐后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语文课,也会很乐意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读书感悟;对于组词或者造句,也会很愿意在课堂上尝试的……总之,观点无论是对的错的,都很享受畅所欲言与老师同学的互动!
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转学到总部念书的时候吧!
那时候,语文改由一个姓魏的不苟言笑严厉的中年男老师教授。他经常做的就是提问,学生回答了,或许是答案不标准没有让他满意,他会失忆了似的,让学生站着听完整堂课。
刚开始上语文老师的课,大家都愿意积极配合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到后来,每次他提完问题,教室里死水一样的沉默。大家都仿佛失聪了一样,沉默地低着头。
我是在魏老师的一堂阅读课不幸被点名的倒霉蛋,需要回答的是对某作者某篇文章某段话的理解。
我说出了我的答案,老师阴郁地板着脸一言不发,叫了另一个倒霉蛋起来分享。结束后老师公布了标准答案,继续接下来的课堂,并没有让我们两个倒霉蛋坐下。我们像是校园东边花坛里两株另类的奇葩,被老师彻底遗忘了。
那是重庆冬季里一个阴沉沉的下午课,教室里没有开灯有些昏暗。大多数同学埋头书本里,偶尔快速地抬头瞄一眼我们两株孤零零站立的“奇葩”,眼里流露同情而庆幸的神色,然后快速地低下头。
另一株“奇葩”有尝试自己偷偷坐下,被老师一声呵斥惊得立马从座位上迅速弹起。
我们就这样,孤零零、耻辱、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站着到下课铃响。
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地恐惧当众发言,害怕自己的答案不够标准,担心发完言被罚站,最后彻底厌倦了主动发言。
以后的人生中,无论是课堂还是长大后并不会导致罚站的公众场合,我也本能地抗拒发言,一味地保持沉默!
三、接受,改变,成为自己
认识恶习,接受恶习《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写到:
“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一些人对做某些事充满了恐惧,原因就是他们在以前因为做类似这种事情时遭到过严厉的惩罚。”
毫无疑问,恐惧当众发言已经成为了我身上的一种恶习。我也曾信誓旦旦地下定无数次决心,希望可以改掉这个恶习,最终都无功而返。
在我看来,不主动发言参与互动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让我避免被罚站的窘迫和耻辱。但我也忘记了,这只是我小时候的经验,那时候我没有能力去反击,去保护自己。
然后,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理性地看待当时被罚站这件耻辱而窘迫的事。我应该明白,被罚站这件事是老师教育方法的不当,这大大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并对课堂产生了恐惧,这不是我的错。我需要更加勇敢地面对当众发言这件事。
寻动力,听内心的声音改掉恶习很难,武志红在文章中揭示了原因:
“每一个“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比较轻;持久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比较重。
并且,那些“刻痕”比较重的神经回路可以说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们自己启动后,我们就会忍不住去重复相关的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真正爱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变好的路上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