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婚姻育儿哲思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英国国民心理学家拆解你人生的前6年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英国国民心理学家拆解你人生的前6年

作者: 永四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20:10 被阅读1次

美国总统小布什从小生活在高压的竞争环境中。

他的母亲设置了“家庭比赛成绩表”,严格记录每个孩子在任何一场游戏中的表现。小布什回忆说,自己的母亲像一个陆军训练官,非常直言不讳,怎么想怎么说,有时还会大发雷霆。据小布什叔叔说,大发雷霆通常包括扇耳光和打孩子。

而父亲的过度优秀,也给小布什很大压力。一方面,小布什崇拜并渴望效仿父亲;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他厌恶父亲,父亲的成功使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长期生活在父母权威管教和光环之下,成年后的小布什一度既自卑又叛逆,继而酗酒、生活放荡、情绪极度不稳定。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抚育方式影响孩子大脑的电—化学模式,而电—化学模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和感情。例如,一个母亲患有抑郁症,她会用抑郁的行为方式对待孩子,这些抑郁的模式就会烙刻在孩子的大脑中,孩子极大可能在成年后也患上抑郁症。

除了脑电波,皮质醇水平高低也会受到童年经历的巨大影响。在正常人体内,皮质醇水平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们在6岁之前生活在气氛紧张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大脑中就会被设置了一个失灵的调控器(它负责设置我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使皮质醇水平异常。例如,一个成年人在童年时被父母虐待或忽视,那么这个人的应激系统要么会关闭(皮质醇水平过低),要么会一直处于警戒状态(皮质醇水平过高)。

所以说,童年时候的经历,尤其是人生前6年所受到的抚育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这个观点,在奥利弗·詹姆斯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中,得到了具体的阐述跟解答。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书中结合个人自身经历和大量名人如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等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解剖了原生家庭抚育方式对个人是非观、关系模式、自我界限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01  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

自体感,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感觉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最开始的自体感是从出生到6个月开始发展的。自体感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在此阶段,婴儿是否受到共情抚育。

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可能造成不成熟的成年人。他们心理发展受阻,容易像小孩子一样,有鲁莽和不道德的行为;或像婴幼儿那样,自我中心化,自私和自我膨胀。

缺乏母亲或其他照顾者的共情,婴儿会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并且会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进行补偿。

第1种方式是变得狂躁

无论多么疲倦,婴儿会始终处于过度警觉和清醒的状态。如果婴儿对声音或其他刺激过度敏感,沉迷于重复有节奏的动作,例如摇摆或吮吸;或者呼吸、心跳加速,吞咽食物也加快,极大可能表明婴儿因缺乏快乐而绝望。

第2种方式是变得压抑、消极

当婴儿通过摇晃身体、转头、抓挠皮肤等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而父母没有及时响应和满足婴儿的需求,长此以往,婴儿会完全退缩,变得嗜睡,软弱无力,呼吸变得又浅又慢,不愿意吃东西,脸上留着泪痕面无表情,回避他人。

这2种补偿方式,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并在童年后期和成年期表现出来,比如多动症、进食障碍、成瘾行为和人格障碍。


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生活经历很好说明这点。

在他的传记里,作者是这样描述他的婴儿期的:

在他一岁生日后不久,他母亲在曼哈顿的一家花店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开始每天往返与城市之间。

她请保姆在家照顾儿子,并且经常换保姆。这些保姆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年轻女性,她们迫切需要钱,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细微问题并不感兴趣。

伍迪后来回忆,保姆们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闲聊,却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

晚上他母亲下班回家,几乎没有时间在他睡前给他讲故事。他也经常惹怒他,那时母亲就会动手打他。

因此他从小就相信自己生来就是个不受待见的孩子。

可见,伍迪•艾伦在婴儿期就没有得到共情式的抚育,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与人接触,为什么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

到了童年期,又因为经常被母亲体罚,他的人格障碍更加严重,成为一个愤怒但有潜在恶意和破坏性的人。后来他对待他情人的手段就说明了这点。

02 0—3岁时的关系模式

关心模式是指我们对其他人的基本期望,从而在情感上产生亲密与否的关系。这个模式主要在0-3岁就萌芽了。

关心模式有3种类型:回避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在人群中占20%,这类人群不愿意和别人有密切交往,想要自给自足。既不依赖别人,也不被别人依赖通常认为其他人都是有敌意的,预料到这一点,回避型依恋者一般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尖刻和固执。当不得不与人交往,就会采用盛气凌人和专横的态度。更喜欢工作而非谈恋爱,认为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功就会有幸福的爱情。

研究发现,在3—9个月大时,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比其他依恋型婴儿的母亲更喋喋不休。这类母亲自说自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对婴儿的动作或声音的回应,而是由自己的情绪或意识的性质驱动。

她会打断婴儿的注意力,将其重新定向到她自己想要的方向;如果婴儿睡着了,她可能会叫醒婴儿,迫使婴儿注意。所有行为都由她主导,孩子很快就会放弃主动接触的尝试,因为她传递给孩子的态度总是消极的,面部表情常常是愤怒或者是谴责性的。

 缠人型依恋模式

缠人型依恋模式在人群中占10%,这类人群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是别人不一定想和他们亲密。面对缺乏亲密的情感关系,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孤独。在人际关系上很容易出现高峰和低谷,经常会有极度冲突和不满;在工作上,喜欢与他人合作,不喜欢单独工作。

与回避型依恋者的母亲相比,缠人型幼儿的母亲是令人困惑的:她们可能愿意抱起孩子,但是动作是没有温情不伴有亲吻或关爱的话语。甚至,她们抱孩子的动作也不协调,笨手笨脚,常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和轻度不安。

 混乱型依恋模式

混乱型依恋模式在人群中占20%,是前两种模式的混合体。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缠人型依恋者,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一旦拥有,又会像回避型依恋者,发现自己很难去信任和依赖他人。

混乱型依恋模式的成因很明确,在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的孩子们中,有85%是混乱型依恋者,这是历经极其令人不安的抚育方式的反应。与其他类型依恋者的父母相比,混乱型依恋者的父母更有可能是酗酒者或药物滥用者,更有可能使用暴力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其母亲的抚育方式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她又虐待和忽视孩子,这最终造成了混乱型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在人群中占50%,这类人群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既不会害怕独处,也不会担心不被别人接纳。与其他类型依恋者组成的伴侣相比,安全性依恋者组成的伴侣是最和谐的,吹毛求疵和冲突都比较少见,更多的是温情和友善。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敏感的母亲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她们很有兴趣与孩子互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喜欢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对孩子很上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如果她的生活出了问题,她会尽量避免使负面情绪渗透到亲子关系中。与其他类型依恋者的母亲相比,安全性依恋者的母亲本身就不太可能患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太可能酗酒或吸毒。

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依恋关系剧本可以被重新编辑。

03 3—6岁的良心

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潜意识,代表欲望)。3-6岁的阶段,是良心的形成期。

良心有3种类型:惩罚性、脆弱性、善良性

 惩罚性

惩罚性良心的人倾向于墨守成规,与权威站在一起。个性会被压制,可能爱挑刺,有强迫症和神经症的倾向,如洁癖、抑郁症、歇斯底里恐惧症等。无论是在中小学、大学还是职场,他们都很勤奋,但可能缺乏创造性。

强制、专制型抚育方式是惩罚性良心产生的原因。父母不断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强制到孩子身上,误以为那就是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如果孩子偏离了父母设定的剧本,父母会想尽办法使预言实现。

除了思想和感受强制,父母也会把自己无法忍受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说明了这个现象:爸爸在公司受了气,回家把在旁边玩耍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顺势踢了旁边的猫。长大后,这个踢猫的孩子,极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迁怒于工作中的下属或者生活中的伴侣和孩子身上。

惩罚性良心的最极端类型被称为权威主义人格,权威主义人格起源于严厉和惩罚性的教养方式。比如前面讲到的小布什就极具权威主义人格。

 脆弱

与惩罚性良心相反,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反对权威,个性不受约束,极易叛逆。职业生涯很可能是不稳定和不成功的,屈从于本能,长大后容易犯罪、未成年人怀孕、酗酒、吸毒和不文明行为等。

父母混乱的、不稳定的、放纵型教养方式是形成脆弱性良心的根本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杰里·帕特森对于家庭管教方式的论述很精辟,他指出所有的家庭在管教孩子时都有“强制过程”,主要表现为诸如发牢骚、戏弄嘲笑、反对、大吼、羞辱、提出消极要求、不遵守要求和动手打人等行为。在培养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孩子的家庭,这种强制过程更为常见,父母在行为举止上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培养出具有攻击性容易冲动的孩子。

 善良性

具有善良性良心的人,与前两种类型不同。对权威及其表现形式,他们既不反感,也不屈从。无论是在上学时,还是工作后,都能与别人相处的很好,也是公认的得体的人。如果事情不顺利,他们会试图理解,而不是责备。偶尔喝酒抽烟,但不会上瘾。

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使孩子形成善良良心。权威型的父母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一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及时纠正破坏性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

父母会给小一点的孩子指出某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比如“如果你继续推他,他就会摔倒”;给大一些的孩子解释行为的动机,比如“不要对他吼叫,他只是想帮忙”;给更大的孩子,讲更复杂的道理,比如“他感觉很糟糕,因为你把那个令他感到骄傲的沙子城堡推倒了”。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做错事,孩子会感到内疚;做对事,孩子会感到骄傲。最终,道德内化,孩子会自觉遵守道德。

上述3种良心,完全符合某一良心类型的人是很少的,但总的来说,一个人大体趋向于其中某个良心。

04 如何改写我们的剧本

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影响,真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既然一切都是童年引起的因果,那我们还有扭转的可能吗?《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内省改写我们的人生剧本。

孔子说一日三省吾身,讲得是通过自我审视,反省自己的过错。作者此处的内省,更注重通过理解过去,进而改变现状。

1、对亲近的人表达自己

主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在交流的过程中,审视到自己内心真正恐惧的东西,进而慢慢接受它,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一直被过去捆绑。

难的是,有时候我们的倾诉不是表达真实的自我,而是自己包装过的自我,这就跟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2、自主表达自己

有些人通过出书、写文章将自己缺爱的童年经历记录下来,这也不失为一种探索内心的方法。但要明确主动写出来的目的,并非用此博得大众的同情,或者合理化自己当前不当的行为只是童年受到伤害的后遗症。

要清楚,写下来是通过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过去和解,对父母释怀,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才是真正自主表达的目的。

3、向心理治疗师表达自己

心理治疗师专业、能够提供更客观的观点,并且善于激发我们内心的回忆和感受。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心理治疗能使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不再忌讳和害怕与人谈起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从而改变自己。

但难题是,我们很难找到正好能解决此类心理问题的治疗师。

4、通过艺术活动和创作表达自己

艺术活动和创作,可以激发生动的自我觉悟,而且是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

在艺术活动方面,我们可以阅读小说和诗歌、听歌剧和流行音乐、看电影,欣赏画作或书法……这些都能让我们在感到有趣之余,唤起我们的内心能力。

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故事改编成小说,或者通过做喜剧演员来升华抑郁……这些健康的升华,是将内心的冲突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人一有价值感,自尊水平就会提高,从而慢慢走出过去的阴影。

当然对一个人有效的东西不一定对其他人有效,但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某种形式的艺术获得安慰和更大的觉知。

知道了原来早就在6岁以前,父母的抚育方式就奠定了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世和情感体验,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但请勿以此为理由,合理化自己不佳的行为和态度,毕竟往事不可追,今昔犹可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英国国民心理学家拆解你人生的前6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au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