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大夫” 李鸿章

作者: BLANCHE炆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17:57 被阅读38次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走了,不甘地走了。清政府给的谥号是“文忠”,纵观其一生,也的确是配得上。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迎来了人生巨大的转机,效仿恩师曾国藩回乡团练建立“淮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对抗。太平天国被平定后,李的势力已不容小觑。太平天国运动对李来说是一次机遇,是为清政府效力实现自己的仕途愿望的机遇。李一直都站在清政府的立场,因为他是“士”,士人的愿望就是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太平天国在李的眼中就是“逆贼”,他身为“士大夫”当然要和前朝一样“讨逆”,这是作为“士大夫”的责任,他要维护的就是朝廷统治,这是他这个阶级诞生以来被赋予的使命。

    1895年,李鸿章来到了日本,签下了《马关条约》,这是李一生的污点,在条约签订期间李被日本“狂热分子”袭击,李也用这一枪换来了中日局部的停战和减少一亿两白银的赔款。但李终究只是清政府和谈的代表,战败国被宰割岂是李一人能挽回的。在去日本前,李坚决反对割地,但乞求各国干涉无果,李知道割地已成定局,他不愿做卖国贼,从光绪皇帝那得到“以商让土地之权”后才赴日本。李鸿章想在条约上多争取一些但只是徒劳,伊藤博文告诉他“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那年4月15日,李鸿章在最后一轮谈判中,费劲唇舌苦苦哀求,但“无力回天”。就这样一个国家的悲痛一个民族的耻辱深深地压在李的身上,李发誓再不踏日本土地,他信守了承诺却无力挽救国家。

    李鸿章照片

    时间再倒回34年,1861年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这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李作为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任务,办了很多实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水师等等。李希望通过这些能挽救中国,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甲午战败,北洋水师没了,洋务运动破产,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与日本一战,中方惨败,指挥错误、表面应战私下想求和、政府腐败等等。诚然李在作战中有意想要保存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但真正与日军对抗的就只有他的这两支军队,甲午一战,李在朝廷中说话的资本耗尽了,洋务运动三十多年来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是李鸿章晚年说的话,其中各种滋味只有李一人清楚。洋务运动破产了,李的希望也没了。曾国藩评价李是“拼命”做官,这是李鸿章在仕途上的真实写照,李位极人臣,深谙为官之道,他曾说在清朝最容易做的就是做官,官场腐败,李也是腐败中的一位,作为“士大夫”李鸿章把官做的很“活”,他知道取悦上级,知道权御下属。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仕途上“奔波”的封建士大夫。

    李鸿章是士阶层的典型,维护朝廷统治是他的历史使命,他也被自己的阶级深深地限制着。他知道清政府无能,知道国家危亡,所以他要“救亡图存”但无论如何他都要维护清政府统治,这是李鸿章的局限,也是“士大夫”们的局限。和普通“士大夫”不一样,他是“先进士大夫”,他知道西方先进要学习西方,但中方的“本”不能丢,“中体西用”这个怪胎也就应运而生。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被清政府派出与列强议和,此时的李心力尽碎,清政府彻底“完了”,在《辛丑条约》上李将自己的名字签成“肃”的模样,被清政府封为“肃毅伯”的他在列强面前却无能为力,签完后的李鸿章吐血了,一生夙愿彻底破灭,清朝没能救起,国家没能富强,此时的李已经绝望,他再没有办法维护清朝,在病榻上李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在仕途上走了这么多年,他累了,撑不住了,弥留之际李鸿章口动不能言,在不甘中走完了一生。

    李鸿章死后,梁启超著《李鸿章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还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李鸿章是位不可绕开的人物,有人称他为“晚清名臣”,我更愿意称其为“晚清士大夫”,“名臣”更多的是对他的功绩的评价,而“士大夫”则是李鸿章一生的写照,24岁考取进士,78岁死在病榻。五十四载,李鸿章在仕途上为自己的“使命”奔波着,为自己的理想奔波着。究其一生,他都在为清政府效力,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忠”的理解。

    李鸿章一生有功有过,“同光中兴”他有功,甲午战败他有过。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很多,有高度评价其“丰功伟绩”的,也有批评他“丧权辱国”的等等。在我看来,李鸿章是一个人,一个身处内忧外患时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救亡图存”的“士大夫”,他有先进的地方也有局限的地方,他不是圣人,他也有私心。处在那样的时代,李鸿章为了自己的仕途奋斗者,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着。但最终他败了,他败是注定的,因为他所服务的朝廷已经到了“暮年”,他虽能认识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冲破不了自己的局限,在不甘中死去。

    李鸿章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被国人诟病以至于死后被人把尸体挖了出来。伊藤博文称李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外修和好,内图富强”这是李临死前对清廷的忠告,然而这个临死仍念念不忘的朝廷在他身后十年亡了,每次清政府一有难便把李鸿章请出来,可李鸿章救不了清政府,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如何救一个“病入膏肓”的朝廷。

    李鸿章谥号“文忠”,“文”他是文人,是进士出身;“忠”他是忠君爱国。只不过他爱国爱的是清政府,他是封建士大夫,他的眼界也只能局限于此。梁启超称其“庸众的杰士”,他也确实在“士大夫”阶层中做的十分突出,若早生一两百年,李鸿章必能成为“治世能臣”,可惜没有如果。李鸿章是“先进士大夫”是“开明地主阶级”,这注定他会有局限,注定他救不了时局。但即便救不了,李鸿章仍然在努力,因为他是“士大夫”所以他有自己的使命,因为他是“士大夫”所以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是“晚清士大夫”的一个缩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晚清士大夫” 李鸿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im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