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读本》——跟随日本汉学大师,感受最鲜活的孟子

《孟子读本》——跟随日本汉学大师,感受最鲜活的孟子

作者: 简秋习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15:51 被阅读14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是我们自初中时起,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必学古文,它们均是出自《孟子》

对于孟子其人,我们大多的认知是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派,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而我们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主要是通过《孟子》这本著作,自从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之后,《孟子》一书就成了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更是被作为古代文人科考的必考教材。

从古至今,解读《孟子》的文章、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我们也多是通过这些书籍的帮助,来理解、记忆《孟子》的经典文字,学习孟子的儒家思想的。

而在距今约2500年前,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一个真实的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孟子又是如何展示他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呢?

贝冢茂树先生1985年所著作的《孟子读本》,以全新的视角,用广博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在解读《孟子》经典篇章的同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孟子。

日本东洋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专家、京都大学教授贝冢茂树家学渊源极深,父亲是日本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弟弟汤川秀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贝冢茂树自小跟随祖父习读四书、五经,对中国古籍和历史有极深的造诣与成就。

《孟子读本》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孟子其人与思想、《孟子》这部著作。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

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解读《孟子》,更是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为开端,以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为背景,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先贤的成长与思想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时该书挑选了《孟子》十四卷中最能集中体现孟子思想、观点以及反映孟子性格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引领我们融入当代人的思维,用更加辩证的、客观的视角来分析孟子的思想与人格,让我们对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一.时代背景——解读人物、文学作品的前提

不管是从:孟子这个人、《孟子》这本书、孟家的儒家思想,这三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来阐述、挖掘,我们都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如同一个人的心理、思想、人格源于家庭环境一样,一本书、一个思想也必须要考究它的时代背景,那是滋生它的土壤,是孕育它的“原生家庭”。

即便是解读一篇诗词,我们也是需要探究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婉约深致、情真意切,他的词经常被我们用来表达那种幽幽的恨,淡淡的愁,从字面上我们大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凄然的唯美: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彻应有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当我们了解到这首词是在大宋灭了南唐、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被抓到汴京做了俘虏、自己的爱妃小周后被宋太宗强行临幸并让画师画下临幸场面的背景之后,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李煜在创作这首词诗时极度悲哀、无奈的心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才能真正与诗人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所以,在《孟子读本》的第一部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极为必要的。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落,周朝时期所建立的文化与制度日趋崩溃,最终荡然无存。在这一历史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事不断,臣子弑杀君主,儿子谋害父亲的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失去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这也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旧的贵族没落了(周天子分封的贵族们)。

2. 有实力的人不问出身门第,凭借才能就可能得到重用。

3. 旧的身体体系完全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之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士”,这个阶层的人多为贵族的家臣,他们之中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为人献计献策的谋士。

在这些“士”中,出现了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庄子、荀子、张仪、许行……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建立的思想认知来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被尊为儒家学派开山鼻祖的孔子,前半生游走于列国之中,推行自己的理想,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后半生他开始广收人才,培养弟子,希望通过弟子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的众多弟子也确实对于传播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就是深受孔子及其弟子儒家思想影响的一分子。

充分了解了孟子出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个性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孟子读本》所具有的一大亮点。

二.拥有高超技巧的雄辩家、演说家

从前面讲述的历史时代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只要有真实才学,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那个年代没有媒体,甚至连纸都没有,人们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思想呢,这些思想家几乎都是通过游说、辩论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的。

就在离孟子故乡不远的齐国,齐宣王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在国都临淄的稷下设立了一个专为思想家、学者辩论的场所。

正是在这里,孟子接触到了各色学者,自己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充盈,同时孟子的表达方式更是受到了自由辩论方式的影响。

《孟子》的前半部都是以一问一答,一述一驳的形式来阐述孟子的思想的,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孟子更像是一名雄辩家,一名伟大的演讲者,他极善于使用带有比喻的类推的辩论手法,自信、笃定的宣扬他的思想与观点。

比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说用刀杀人和木棍杀人是一样的,因为政治上的失误而使百姓丧命也是杀人,同时孟子又进一步说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最终表明为政者使人民忍饥挨饿,甚至暴尸荒野,就是等同于谋杀,从而强化自己“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孟子常常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逻辑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而产生了令人惊奇的效果,使自己的论点更容易被对方接纳。

在《孟子》中有很多比喻的类推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高超的雄辩之术与演讲技巧,而这一点,在很多解读《孟子》的常规注释类读本中,是很少提及的。

三.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一个鲜活的孟子

由于《孟子》一书主要记录的是孟子登上政治舞台以后的言论,我们对孟子的前半生知之甚少,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椎”均是出自西汉的《列女传》,而他们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孟子》的记述,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孟子的。

1.坚定自信的孟子

孟子坚守自己的“性善论”“仁义治天下”“养浩然之气”等思想,对于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孟子是极其笃定的,这种笃定正是源于自信。

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正直的、高尚的,要经过很多“仁义”之事才能逐渐养成“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是由意志来决定的。

一个人能对自己有深刻地了解与认知,并予以极度的肯定与认可,是一种极为自信的表现,而这种自信源自自己的才能与端正的品性。

2.矛盾的孟子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一举进攻燕国,杀死燕王哙,攻陷了燕国的首都。当时孟子是齐宣王聘请的高级顾问(同时有老师的身份),齐宣王就攻打燕国以及占领燕国后如何继续占领一事向孟子请教。

孟子的对于攻打燕国一事是支持的,尽管孟子加上了一个前提:“如果燕国的人民支持的话”,但对于反对用武力取得政权治理天下,坚持用“仁义”治理天下的孟子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自相矛盾、难以理解的,以至于成为孟子一生的污点。

3.注重形式、好面子的孟子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

孟子原本有些事情正打算去朝中见齐宣王,碰巧齐宣王派使者来告诉孟子,自己因病无法来见孟子,希望孟子能到朝廷里与自己会面。孟子在这时却谎称自己有病,去不了,因为孟子有一个宗旨——“不奉召”,即就算受到君王的召唤也不去朝廷。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有尊师重道的态度,自己作为君王的老师,理应受到尊重。

然而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想施展抱负才能,更应该珍惜每一个推广自己的机会与舞台,孟子这种拘泥于形式的作法是否是不讲变通的一种表现呢?

同时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另有一则记载:

孟子认为自己与齐宣王日生嫌隙,决定离开齐国返回故都。临行前,齐宣王予以重金挽留,孟子表示自己并不是为了钱财,于是拒绝了齐宣王的挽留。

在孟子拒绝了齐宣王之后,理应迅速离开,但孟子却在齐国国都附近又多住了三天,此事成为了齐国部分文人的笑柄。

其实,看到这里,我也是莞尔一笑的。这让我想起了谈恋爱闹分手的情侣: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提出分手,对方提出挽留,然而挽留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部分情况下,提出分手的一方是希望让对方证明对自己的爱),这时仍佯装坚强,坚持选择离开,可心里仍旧怀有深深地眷恋,企盼对方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一向自信满满的孟子,心中的这份柔情无法示人,只能用“多住三天”的行为来表现,我甚至觉得孟子是不是一个外冷内热,外刚内柔的“狮子座”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孟子,一个好面子的孟子,这种做法从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一心要施展抱负与理想的政治家、思想家来说,这样的作法是否过于感性了呢?

但也正因为这些性格上的弱点,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孟子》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温度,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如果像上面这样,仅仅是需要一个直译的注释类的《孟子》讲解,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读者的选择是很多的。

但如果你希望能够更深刻地通过《孟子》这本书,全面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这个人,贝冢茂树先生的《孟子读本》是极为推荐的不二之选。

相信你读完整本书,不仅对儒家学派的理论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上的提高,同时,你仿佛也能见到一个自信的、真实的孟子站在你的眼前,他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在《孟子读本》中与你相会。

相关文章

  • 《孟子读本》——跟随日本汉学大师,感受最鲜活的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 读书笔记之《孟子趣谈》

    《孟子趣谈》熊逸 最早会练气功的国学大师,呼呼哈嘿。 孟子是个挺可爱的老头。在《孟子》这本书里基本就是孟子跟各路人...

  • 读孟子学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跟随孟子的脚步,走进战火纷飞的战国岁月;旁听孟子如何劝谏各国诸侯,推行仁政;观看孟子在那“百家争鸣”氛围下...

  • 孟子与邹鲁之风的高度

    孔子与孟子,都是在邹鲁大地上开拓教与育(教与学)的伟人大师。 观《论语》《孟子》,发现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

  • 《孟子》感言集15:操则存,舍则亡

    早起,高声朗读《孟子.告子章句上下》,感受到孟子关于人性向善的滔滔雄辩,同时也感受到孟子关于人性良善的维持...

  •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读《孟子》有感 今晨听了老师对孟子和学生陈臻的对话的一些解读,一个鲜活的画面跃然纸...

  • <寡人好色-孟子篇>

    孟子见王 王说: --“寡人好色” 那后宫的佳丽 美艳鲜活 让人迷恋 欲罢不得。 孟子说: 谁不喜欢美色? 王要推...

  • 梁启超: 《孟子》的现实意义与读法

    《孟子》的现实意义 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fú)除及兴奋。谈《孟子》,第...

  • 千载人物之孟子(2月4日)

    孟子——仁政大师 1、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从诸葛亮...

  • 只谈感受不等于好管理

    谈人之感受,莫过于孟子。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中,记载有齐宣王见到一头牛将被宰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读本》——跟随日本汉学大师,感受最鲜活的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mh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