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直 译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恒常永久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能为。);侯王若能守之,(侯王如果能安守它,);万物将自化。(万物都将会自然融化。);化而欲作,(当万物已经自化,还余有想作为的心念,);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采用没有名字的朴质状态来镇服它。);无名之朴,(那个没有名字的朴质状态,);夫亦将不欲。(也将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想要的东西。);不欲以静,(不存有丝毫欲望,人心才可以圆满清静,);天下将自定。(那时,整个天下都将会自行得定。)。
本章总结
本章首先对道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性总结:道,恒常不变,不生灭动摇,清净无为。同时,正因为道无为的特性,从而使它拥有无所而不能为的至上神力。然后老子又说明,人心也正是如此,有一个可行的次第过程,可以用来一步步去扫除心中的烦杂什物,实现内心的最终安定。以至于天下万物,皆回归于无为的清静道体。
有人将《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这一章作为上篇道经的结尾处,也不无道理。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关于道的理论,那么,这个道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怎么样才能证明它不是空话?在对道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以后,这里就有了一个很细致的入道方法。但是,先决条件是必需亲自去做,利用切身去感受。
在这个世界上,到任何时候,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光有理论,不付诸行动,犹如说食不饱,说财不富。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章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进行特别说明。关于万物自化,一定是建立在侯王若能守之的情况之下,这个守,是指守道,安守一心,镇守一念。万物自化,是一种悟道的见地,破相的实证,不是用思维能得出的种种分析和结论。侯王守之,则是悟道的必经功夫,这是一个至诚的践行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达,也无任何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虚伪。就好似用柴火烧开水,如果烧一烧又停一停,水将永远烧不开。烧的火力不够,水不会开,烧的时间不足,水也不会开。
道有还是没有,用肉眼很难看到,全在于用功到了哪个份上,有没有体会,能不能悟入。很多人认为道本身不存在,其实是人们不愿意全力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露出它的真相。所谓万物自化,就是悟道的初步见证和检验。只有深有体悟的人,才会由衷地表示认同。
一方面,老子对静中如何用功,怎样观照,怎么把握心念作了祥尽指导。从刻守一念,到念存物去。再由念来用去名镇之,名不生则念不起。然后,用来观照的这一念觉性,也不执取,使其非有非不有,如水波归于平静,真心拨云见日,让天下万物回复它们本身寂然的实性。
另一方面,这一章也是对行道人用功层次的一个勘验和证明。首先,能否见道,与智慧的通达有密切关联。参道与守心互为深浅,共同构成表里的功夫基础。动静结合,方能契入道妙。除了完全没参与行道聚德的人以外,这是行道用功的前期阶段。
接着,就是针对人剩下的惯性妄念进行克制。如果从理上已经悟入道本,但在具体事相上,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利用自己的所证,来将妄念中的残余事物逐一照破,使其归于当下的一念觉明。这时仅存的这一念仍然属于妄心意识所建立的东西,可以用既非是名的无名朴态,来时时将其镇服,使这一念觉心处在清晰明了之中。这是行道用功的第二个阶段。
再后来,随着心不断的清净,用来镇服妄念的无名之朴,也成了多余的东西。将它也不可以视为究竟之物,长期执持,唯恐凝气成结,又化为有,应当随其用功自然来遣散它。心中丝毫不挂,坦坦荡荡,这时才露出寂然真心,使道体实相现前。随着心的彻底明了,万物本来不生,从来不动的真相,也将大白于天下。唯此真性,迷去觉存。这是行道用功的第三个阶段。
本章看起来只是寥寥数语,却隐藏着无比深奥的玄妙,体现了老子高深的证道境界。他既用来教人如何去用功,又作为参照和验证入道的标准。如果这些理论不经过行道的实践过程,断然弄不清老子究竟在说什么。
人心一定,天下万物皆随其而定,一切现象无所不能搞定。见到真性的喜悦,不亦乐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