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一早给家里打电话,接电话的却是母亲,说父亲早早吃完饭就赶去书法协会了,又絮叨着,七十岁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一样的心,对写字爱得不行。
我心里苦笑,母亲到了晚年也还是不懂父亲,书法现在是父亲唯一的爱好了,否则,谁又愿意去走进他的内心呢?
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骑着那辆电动三轮车,顶着花白的头发,一个人,混迹在嘈杂的人流中,一如他年轻时,一个人扛着锄头,走在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两边茂盛的庄稼,簇拥着他的孤独。
我始终觉得父亲的大半生过得很孤独。
父亲十几岁时,祖父就去世了,作为家中长子的大伯,也不堪生活重负,撇下年幼的姑姑,缠足的祖母,离家出走。家庭的重担,过早落在了父亲肩上。
年幼的姑姑没有劳动能力,缠足的祖母,在爷爷家道兴盛时享受惯了的,面对窘迫的生活,更加手足无措。没有亲戚的帮助,邻居们也都是自顾不暇,没有人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养活寡母,抚养年幼的妹妹,要承担多大的精神压力。
听母亲说,寒冷的冬日早晨,父亲要起大早去磨坊里,推着磨杆磨面,而祖母和小姑睡在温暖的被窝里。
我想,大概从那时起,他就顺从了生活吧,习惯于被别人需要,习惯于为家庭默默付出。
父亲27岁时和25岁的母亲结婚。我想,父亲对温暖的家庭生活是充满了美好期待的,因为小时候,他经常给我们讲,母亲当时长得多么好看,对自己的贫困也丝毫不嫌弃。
也许,母亲也想过和父亲好好过,毕竟每个年轻的女子都憧憬幸福的婚姻生活,可缺乏奉献精神的她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母亲性格上是个很自我的人,无论何时,她在嘴巴上不能吃亏受气。正因如此,她和寡居的祖母婆媳大战持续了很多年,每每和祖母吵了架,她就迁怒谩骂父亲,也不给我们姐弟做饭,更重要的是,她经常以自己身体不舒服为由,不下地干活。
八十年代的农村,土地都是包产到户,别人家夫妻二人干活还是起早贪黑,父亲却是经常一个人种家里十几亩的责任田。那时家里每年还要种七八亩的棉花,他一个人每每要忙到月上东山,繁星点点,有时甚至半夜才回家。
即使母亲能帮上他一些,父亲也是每天起早贪黑。棉花打药要坚持几个月,母亲不能闻农药味道,我们姐弟三人去上学,父亲就一个人背着药壶去打药,我经常看到父亲的后背晒得脱了皮。就这样,家里的活儿也永远没有干完的时候,父亲就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机器,为了家人不停地付出。
心理学说,人在幼年时提早担负了过多的责任,成年后遇到激发的条件,会产生焦虑,并转变为愤怒发泄出来。但是父亲很少发泄这种情绪,父亲也从未埋怨过母亲,没有嫌弃过母亲暴戾的脾气。
大概是因为从小过早担负了家庭的重担,父亲对家人对自己的需要早已形成习惯。他习惯于为家里的每个人服务。经常是照顾我们都坐上了饭桌,他最后一个才坐过来。家里缺了什么,父亲去集市上买;家里的大部分活,他一个人去干;家里人生病了,他张罗着去医院。甚至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还要给家里的人烧一大锅洗澡水。
母亲老是嫌弃父亲老实,没出息。可父亲却是村里公认的才子,他会拉手风琴,二胡,口琴吹得一级棒。最难得的是书法,龙飞凤舞,自成一体。只是生活窘迫,这些爱好,我们很少看他演习过。
父亲的书法我们都习惯了父亲的付出,很少有人问他累不累,苦不苦,即使是同他相伴了几十年的母亲,也习惯了指使他干这干那。
幸而,我们姐弟三人还算有出息,前些年在市里买了房子,把他们老两口从农村接了出来,父亲终于可以不再起早贪黑。可是母亲身体已经很差,大侄子也在市里上学,照料他们的重任,还是要落在父亲肩上。
今年过年的时候,三十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老姑来了电话,父亲一个人在屋里,居然聊了四十分钟,出来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一向平和的父亲,眼中写满了忧戚。大伯去年走了,因为肝癌,父亲和老姑不远千里赶去,送了他最后一程,祖母也已去世多年,一家人只剩下了他和姑姑。
孩子们还在吵吵嚷嚷,儿子们刷着手机,婆媳们说着闲话,这热闹里,暂时没有人再需要他。父亲局促着,一个人进进出出好几回,却不知道,要找谁说说话。
我们姐弟三人,有两个散落在外地,且都早已成家,整日为生活奔波,很难分身,母亲又是那样的性格,有谁愿意去解读父亲的孤独呢?
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经常打打电话。
喜欢一定要赞呀,这样的父亲,你也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