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个研究过五帝的人都看过《史记•五帝本纪》,我也不例外。因为似乎司马迁大大给了很规范的解释,直到我真的去看了。
五帝的血脉传承我以我心观历史:传说中的五帝——所谓禅让制
如上图所示:
司马迁认为五帝应该是: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黄帝是炎黄部落联盟的第一任首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昌意,一个叫玄嚣。昌意有个儿子叫高阳,高阳就是帝颛顼。
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被拥立,是为帝喾,史记载“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就是说,帝喾是颛顼的继子了。
帝喾死后,他的大儿子挚曾被拥立,后来因管理不善又被公推下去了,二儿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帝尧 。
到这里,我们似乎能确定,五帝的前几位都是血脉传承。
尧的禅让——史记
01
再后来我们就所熟悉的桥段:
尧问臣下:“朕在位70多年,你们谁有德行、能继承朕的王位?”
臣下说:“我们思想境界不够。”
尧再问:“那你们觉得谁可以?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可以说出来?”
然后臣下都说:“我们听说有个叫虞舜的,德行特别好。
他的父、母、弟弟对他都不好,可是他还是孝敬父母,对弟弟很好。”
这个舜呢,请看上图,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算下来应该是尧的曾孙辈。
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
于是,尧让舜娶了娥皇、女英,舜对两个人很好。尧让便舜入百官,无论任哪一个官职,舜都做的很好。尧让舜进入深山老林,舜经历了狂风骤雨都没有迷失方向。
于是,等尧老了,尧对舜说:“我老了,你代我施政吧。”
舜代行天子执政,卓有成效,文治武功,天下咸服。
02
接下来画风急转:
尧知道儿子不像自己,不能让他继承王位。王位给了舜,百姓就会安居乐业,王位给了儿子,对百姓就不好了。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于是,三年后,大家都去找舜处理国事而不去找丹朱,大家都去讴歌赞颂舜而不去找丹朱。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已经禅让了,为什么还要再把丹朱拉出来比较呢?难道丹朱还有光明正大的继位权吗?
尧之禅位——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人不(fou)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
最重要的是,《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焚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以上,来源于百度。
笔者参考的是范祥雍先生订補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補》,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竹书纪年订補:
“尧之末年,徳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尧之禅让——之我见
事实上,结合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推理出一个合理的前因后果:
起初,尧本不该继位,他的兄长挚因为“不善”被公推下去,于是尧上位了。
兢兢业业几十年,改选继承人了,尧犹豫了,究竟该不该让儿子上位,可是儿子能力确实不行啊。当年治水都没让儿子上,难以服众啊。
所以尧先没开口,问一问臣下,先问:“你们能不能行?”臣下说:“不能。”尧再问:“那你们觉得谁能行?”
结果众臣真给推荐了一个人来,都这样了能怎么办?只能让他先试试了。
嫁了两个女儿,结果女儿跟他过得不错。换了不少官职,结果每任都深得人心。让他去最艰难的地方,竟然最后还活了下来。
最后尧老了,没办法,你先代政吧。结果这一代政了不得。
舜直接把握了权柄,控制了尧手里的大权,尧囚禁了,逼位禅让。
所以最后,尧死了,舜上位了。舜在禅让一下,抬一抬丹朱。结果,不好意思,大家服的是我,你爹把位置都给我了,你就一边呆着去吧。
给了丹朱一个荣光,可是这也不行,你爹可不是真心实意想把王位给我,万一给你留了什么呢?
所以,丹朱城我也给你撤喽,老老实实朝拜我吧。
于是,五帝就这样落幕了。在贯穿五帝的评价中一直都是一个“德”字,但事实上,这个“德”,指的真的是我们所理解的所谓的“德行”吗?
请看下集《夏王朝的建立——所谓家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