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记——卷

作者: 晓暐 | 来源:发表于2017-09-20 22:01 被阅读31次

卷,曲也。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卷”字,雄浑苍劲,方笔为主,下笔流畅。褚遂良的“卷”字,却细腻柔畅。我便随着自己喜欢,随意书写。

上面的两点,向外张开,比向内挑起相向对称更加合理。因为,这种方式更能有效地呼应“卷”字下部结构特点,更贴近左撇右捺的方向特质。

下面两横,一短一长,一园一方,抗肩角度和上方两点一致,间距要求一致。上方两点是隐形的间距,但在视觉传达上,这种隐形间距并不似是而非,而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左边的长撇,在起笔时,要有高扬的态势,但不可过于高起,行笔的角度恰当,平衡抗肩的倾斜,长撇穿插行进时,不可以走神,保证气势连贯,撇的头、颈、肚、尾特征明显但不突兀。

右捺,我不建议写得过长,短一些含蓄,倒是可以写的适当粗重一些,用来增加整个字的分量,避免漂浮,不够厚重。

“卷”字里,有一个“令”的结构,如果单看这个“令”字,觉得面目可憎,恐怕“卷”字也难逃厄运,每一个字,都有东西南北中,多个局部。针对整体做恰当科学的结构处理,使每个局部看起来都是和谐、愉悦、舒畅的,不会感到扭曲、变态、龌龊、局促、狭隘、艰难。

如果任何一个局部,存在负面的观感,整个字,也会失去本真,再把这个字放在行气和章法中去考量,也会影响全局。写字时,适当关照局部的结构整齐。

因此,一点成一字,一字成一篇。下笔便写错了,趁早换纸重来,别凑合着写,否则,养成不严格的书写习惯,毛病固化后,一直贻笑大方。

相关文章

  • 书法笔记——卷

    卷,曲也。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颜真卿多宝塔碑的“卷”字,雄浑苍劲,方笔为主,下笔流畅。褚遂良的“卷”字,却细腻柔...

  • 记汉代的书法家、书学和书法用具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笔记(五) 一、汉代书法家 汉初相国萧何订《尉律》,对两汉正字、书法教育、书写水平提高起了决...

  • 雄秀独出的颜真卿

    《中国书法史笔记-(隋唐五代卷)》(八) 中国书法史上,群星闪耀。有一位人物以刚正的品行,雄浑的笔意,堪称书法中流...

  • 北海有象——李邕

    《中国书法史笔记-(隋唐五代卷)》(四)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

  • 新古之“争”——锺、卫书法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三) 魏晋初期的两大书法流派锺繇、卫氏,一新一古各擅所长。这两大书家既有书法...

  • 逸气纵横的献之书法

    《中国书法史笔记-(魏晋南北朝卷)》(七) 东晋琅琊王氏一族自王廙以来,书法家辈出,尤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典范。 王...

  • 狂僧——怀素

    《中国书法史笔记-(隋唐五代卷)》(六) 怀素(737-?),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

  • 复兴书法的帝王——唐太宗

    《中国书法史笔记-(隋唐五代卷)》(二)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

  • 卷菱湖书法欣赏

    幕末三笔之一卷菱湖绫本书法立轴 罕见的卷菱湖绫本书法立轴,尺寸:136cmx36cm。 书法内容:《春晚游鹤林寺寄...

  • 草圣——张旭

    《中国书法史笔记-(隋唐五代卷)》(五)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吴郡人(今江苏昆山)。初仕为常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法笔记——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k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