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夏天,孩子暑假,我们一家三口青海湖自驾游。从一处盘山公路下来,前面的车忽然慢了下来。我左打方向盘,准备超车。
这时,更前面一辆车忽然窜了出来,转向左边的一条小路。我正踩油门加速,见此情景猛踩刹车,惊得寒毛都竖了起来,一句“×你妈”脱口而出。
对方车上是一个年轻人,他显然听到了,把车停了下来。我正怒火中烧,准备大吵一场。妻子看情势不对,立马出来打圆场,连说没事儿,让那年轻人赶紧走。
事后回想起来,我也有点儿后悔。那年轻人或许也是外地人,差一点错过了岔路,急停转弯,完全可以理解。我的反应尽管事出有因,但既没有风度,又容易惹事。
生活中,人们经常因为芝麻绿豆的小事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和我遇到的情况不是非常类似吗?为什么在评论别人时头头是道,轮到自己头上就大动肝火理智全失呢?
2∥
心理学有一个基础概念:人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对大多数人,刺激-反应是本能和自动的。正面刺激产生正面情绪,负面刺激产生负面情绪,形成刺激-反应定势。
日本心理学家久世浩司称之为“思维定势犬”。我们工作效率低被领导批评了,就会产生“忧虑犬”;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就产生“难为情犬”;遭到他人言行挑衅,就产生“愤怒犬”……情境刺激,经常会自动触发我们的情绪按钮,把负面情绪的恶犬释放出来。
事实上,刺激-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确然的。理性、成熟的人,会把负面刺激和负面情绪隔离开,为“思维定势犬”加一道隔离栏。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说: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而我们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提出一个观点: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即“费斯汀格法则”。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著名的泼妇,老苏同学自嘲:讨这样的老婆好处多多,可以锻炼忍耐力,加强修养。
一次,老婆发飙,久久不息,苏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不料,他刚走出家门,怒气难平的太太就从楼上倒下一大盆水,把他浇成了一只落汤鸡。
苏格拉底打了个寒战,不慌不忙说道:“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
3∥
久世浩司讲了一个发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来自新加坡的先生,年底时和妻子到日本旅游度假,整个行程非常惬意。旅行最后一天安排,是乘预订的火车到机场,飞回新加坡。
这时出了岔子。他们到了火车站,等了半天,才听到通知——他们的那班火车停运了。日本新干线停运?这事太稀罕了。一打听,原来沿途的一个车站发生了火灾。
好不容易乘下一班火车到了机场,又恰好赶上他们的那班飞机停止办理登机手续。他们只能在日本再呆一个晚上。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霉运在继续发酵。因为是假期,酒店被订光了,他们居然找不到一间住宿的地方。只好回到机场大厅,想将就一个晚上。
不料到了半夜,机场保安把他们赶了出来。最后,他们跑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寒冷中呆了一夜。
这事如果换作是我,肯定先是暴跳如雷,后是灰心丧气,怎么就能这么倒霉呢?!
可是,这哥儿们的心态却完全不一样。他设想自己在经历一次探险,一直在期待接下来会有什么心惊肉跳的事情发生。事后,他回忆说,这是他在日本各种经历中最宝贵的一次经验。
倒霉的事情,并不必然伴随沮丧的心情。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消极抱怨,也可以选择积极乐观。如果能够成功的隔离“情绪狂犬症”,就会变得理性而从容,而这,或许就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标志吧?
(《抗压力》笔记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