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她,高挑秀丽,顾盼生姿。
乌黑麻花辫,随着干活时的麻利,鱼儿般翩然起舞。身为长女,拉扯弟妹、照管田地、打点家务,是她肩头三座大山。没进过学堂,是她毕生遗憾。走出贫瘠的内蒙古农村,是她对自己的期诺。
三十岁的他,气宇轩昂,英姿焕发。
生意从河北做到内蒙,与未来的老丈人侃侃而谈。那时身份证没普及,他谎称二十出头,并无人起疑。这也是40年来,他对她撒过唯一的谎。
随他来到河北农村,她灰了心。不为穷,那年代大家都不富裕,她是吃过苦、能吃苦的人。被人看不起的日子,才最难熬。
虽说都是农民,他家乡人却偏瞧不起外地人,觉得极没出息、娶不上本地媳妇的男人才会把眼光投向外乡。更令人难过的是,她婆婆原先就不待见这个长子,儿女五个,一碗水倾斜得厉害,加之他又娶了外地媳妇,婆婆更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嘘寒问暖从未有过,冷眼相待是家常便饭。
他暗暗发誓要一辈子对她好,后来也教导两个儿子,媳妇不远万里跟了你,你一定要对她好,不能让她受委屈!
结婚那天,方圆十里都来了,为一睹她的美貌,更好奇被抄了家的地主之长孙,结婚是个什么派头。来观排场的人悻悻而回,来窥新娘芳容的人——男的夸他好福气,女的酸溜溜说一句,绣花枕头罢了。
后来的几十年印证,他们对了,她们错了。忙活农务的她,俨然田间一道靓丽风景。干起农活丝毫不比男人差,家务也料理得井井有条。邻居鲜来他们家串门,倒不是她性格不好,相反,她活泼外向,爱聊天,人缘极好,反而是她把家里打扫得太干净,别人羞于进门来。
村里大多男人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外出务工。早些年他做生意确实赚了些钱,但一次运羊毛的途中逢上大雨,几吨羊毛被泡烂,输了全部家当,失了从商的心。从那之后,他随大流进城打工,她成为留守妇女。
除去特大节日回家相聚,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他与工地为伍,她被家中大小事务缠身。
好容易见面,第一天关心不已,第二天互相不理,第三天盼着分离。
他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加上穷怕了,已然节约到了抠门的地步。茄子、韭菜、白菜,他喜欢凉拌着吃,说到底还是省油省电,她就随着他的喜好做。她花五块钱买6个粽子,他生气,说自己包能多吃点、还省钱。她气,却不敢大怒,剥好后偷偷往他碗里夹。
“你是不是不吃饭?!”“你就不能把院子扫扫吗?!”“你去地里看看会怎样啊?!”叨叨,是她的必杀技。她自己闲不住,却也看不得他闲着。她一天到晚说个没完,他听得心烦意乱,但通常只生闷气,不予理会,她就更气不打一处来。
小别胜新婚这一套,在他们这里失了效。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却年年吵着要离婚。吵归吵,还好大多时间相隔百十公里,眼不见,心便不烦,她有时也忍不住挂念,怕他为了省钱拖垮身体。他离家的日子,靠着她一罐又一罐极齁的咸菜,为苦涩生活添些滋味。
他在工地拼了命用气力换钱,舍不得休半天假。她在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舍不得浪费半毛钱。
庄稼丰收了,院子翻新了,儿子长大了,小有积蓄了。身强力壮的她,却病倒了,一病就是宫颈癌。
医院里,钱就跟流水似的,家里的十几万积蓄,说没就没了。交钱时,他没有半点吝啬。十几天陪床,寸步不离。大夫说她撑不过两年,他偷偷抹泪。
第二年,小儿子娶妻生子,兴许是冲了喜,她渐渐好转起来,面色红润了,化疗掉光的头发也长了起来。体态不再轻盈,笨重却也娇憨,容颜不再年轻,面若银盘却也是老太中的美人。
他不再去工地,她也不再下地,两人在城里给小儿子看孙子。一个话痨,一个闷葫芦,改不了,每天互生闷气。
碎碎念,是她毕生的标签。将近60的她,每天给远在内蒙的老妈妈打电话,一只猫足以让她们聊半小时。一段极普通的对话,儿子回来讲一遍,儿媳回来复述一遍,给远在内蒙老家的弟弟、妹妹发微信又各重复一遍。她乐此不疲。
她说他70岁,行动迟缓,老人痴呆。他不还嘴,其实她才是那个步履蹒跚,记忆衰退的人。
极其节俭,仍是他的标识。她想给孙子买10块钱的拔丝蛋糕,他不许,她就不敢买。
她58岁生日那天,他斥巨资百为她买了条项链,却骗她是路边捡的。
穷得揭不开锅,仿佛是上世纪的事。不愁吃穿、不愁生计的两个老小孩,却还总闹不愉快。她嘴嘚吧嘚停不下来,他板起脸装作听不见 ,大半辈子都过来了,比她年长十几岁,理应宠她让她。
他们的生活,没有诗,只有田野,还有日日的苟且。
那又怎样呢?长路漫漫,磕磕绊绊,却也是相濡以沫的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