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的第二个年头,我们村级中学开设了英语课,我赶上了第一,第一批有英语课上的学生。
中考英语从此纳入了升学范畴。
普级普通话,学汉语拼音,曾让许多扛锄头,拿冲担的的爷爷姥姥们驻足校门,扒窗台,稀奇了一阵子。
现在又冒出了卷着舌头,不知是在学猫叫,还是鸟叫的,来些什么阴沟泥鳅(英语)。教室门前光裤衩的小儿,秃顶的老爷也想沾沾洋荤,把门堵了个半死,钉着胶布的窗户也扯出不少窟窿。听稀奇,看热闹。
叽哩咕噜,叭叭歪叽,老师的嗓门大,学生齐读的嗓门更大,挤在门前的热闹,老师学生更来劲。英语的朗诵声,一浪高过一浪。
说来好笑,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多来至本村,要不是家庭有点关系,要不是真喝了几天墨水,算是读过书的文化人,是拿不上全村人最羡慕的能干点轻松活,做点舒服事,拿集体工份的差事。
老师都是村里选出来,有的读过小学教初中,有的读过初中教初中,能选出好的老算,算是不错了,算是十分稀罕了。
每到开学季,是学校最忙的时候,学校不提供桌椅,全靠各自家里,腾出长凳,方凳,方桌,书桌,搬到学校。从村到学校,肩背手提,沿路是人和桌椅。教室里高高低低,五花八门的课桌,东倒西歪,成了杂货铺。
孩子到了适龄,必须得上学,要普及初中教育。学校组织孩子入学,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工作。
其实,对特殊上不了学的,学校要脱盲,扫盲。
"盲"是瞎子,可哪些一字不识的人,中国人把他叫做“文盲”。
中国的文字太博大,太精深了,不得不为之赞叹。
文盲还没扫清,村湾的娃子又开始学洋文了。
英语老师哪里来,我们学校把最帅的陈文华送到师范去培训。
二个月后,文华老师回了。
英语课成为我们最爱,稀奇新鲜。从此,破旧的教室经常性传出百姓听不懂的英语。茫茫浩瀚的大千世界,谁会晓得,一个旮旯小村庄,会有一个同世界同音的一群还穿戴不齐的孩子。
歌声中,同学们哼唱:
"ABCD,EFG~”
“HlJ,kLMN"
…
26个字母,趣味互动,唱得脍炙人口。
有了英语课,仿佛一夜之间,"嘣"的树冒了芽,桃开了花,村里鸟都欢了。
悠扬的英语歌声,在寂静的田野里传播得很远很远,犁地的扶犁聆听,赶路的驻足侧耳,新的希望仿佛从广袤的肥沃的黑土里瞬间要蓬勃生长起来,长出参天大树。
"铅笔~penLil"
"钢笔~pen"
"男孩~boy"
"老师~teacher"
我们不断重复,没有炒现饭的感觉。
文华老师毕竟二个月的培训,已经教了我们一年多,再也把英语教不出什么新鲜来,他也尽全力了,没东西能拿出来教了。
中考日渐临近。
紧张的备考,班主任杨老师把早自习分给"语,数,外,物,化”,不浪费分分秒秒。
老师们争着早自习,死讲硬灌。
二十多个孩子,没有三二个升入高中,老百姓会戳老师脊背的。学生会跑升学率更高一点的隔壁村就读。
我们学校,解放来,算是全镇有名。如果学校招不到生源,谁在给你闲饭吃。
管校的书记动员,校长“百日誓师”。
“一定要打好中考仗!确保升五人!"
黑板右上角劈出一个小方快,红彩笔涂上:
"距中考_天”。
我的班主任是杨老师,矮墩墩的,大圆脸,满脸挂脸胡,又黑又粗,比毛刷子还硬,活似"李奎”。村里人给了他一个绰号"气喀蚂”。(方言:大肚子青蛙的意思)
他相貌看似很凶,其实他最和蔼可亲,不象文华老师,动不动大手拍在头上,一掌推你几米远。
英语早自习,和往常一样,我领读,同学们一起复读。
"煨萝卜肉~吭锤”。
同学们复读着:
"煨萝卜肉~吭锤"。
"喀蚂捲到死”…
复读:
"喀蚂捲到死”
"气球”
复读
"气球"
煨萝卜肉,吭锤,喀蚂捲到死,气球"。
笑声,读书声,个个精神抖数,兴奋高吭。
班主任杨老师听到高吭的英语早读,满心欢喜,说不定这届的学生会给他报个金砖,走在村里,赞誉;
"杨老师真行,升高中比往届谁都考得多,杨老师才是村里最会教书的老师。”
听到赞誉,杨老师的脚步,会是行走在太空,走成霹雳。
听着听着,读着读着,杨老师总感觉那里不对劲,悄悄拉上文华老师。
"你听”
"是不是`喀蚂捲到死,气球’?"
两位老师拉长了脸,严肃地走进了教室。
教室读书声嘎然而止,霎间鸦雀无声。
我低下了头,心跳的声音,外面都能听到了。
罚站,罚站,罚站。
逃学后,我也差点为此辍了学。
为保学校能多升几个高中,而我是计划能升高中的学生,杨老师不再追究,校长也上门劝学,我乖乖地跟在校长屁股后面,复课了。
多年后,我也上了师范,当了老师,和杨老师常能谋面,也经常互访,常提起往事,不禁会心笑了。
杨老师离世的消息,是我离开教育战线多年后,同事告诉我的:
“杨老师得了肺癌,走得很痛苦。"
人生无常,生死由命。
但朦胧时期,少不更事时,惹下的错,至今还在敲打。
"喀蚂捲到死,气球“。
常不经意间刺痛着我,想起杨老师离世的痛苦,我怀有深深的愧疚。
《家中的三棵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