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得罪了上天,那就没有地方祷告了。”
古代房屋坐北朝南,西南角尊者居之。祭五祀中的中溜神,也是在这个地方祭祀的。中溜神有认为是土地神,有认为是窗户神,总之是守卫家宅的神明。奥神指代孔子在卫国时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灶神地位没有奥神尊贵,但掌管实权,代指王孙贾自己。王孙贾误认为孔子讨好南子想要做官,王孙贾听闻来讽刺,同时也是一种拉拢。孔子被卫灵公看中,但魏灵公受人挑唆,疏远孔子,一些卿大夫向孔子抛橄榄枝,想要孔子做他们的门客去迎合,孔子拒绝了,依照礼制进退,这是孔子对礼的捍卫回绝。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完美的典制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夏朝和商朝两个朝代的基础上制定的,也是三朝中比较完美的典制。礼的初始是简陋的,而商朝在两者的基础上完善,这也是对前文夫子提到的“十世可知”以及“虽百世,可知也”的一种注说。文明的发展是从简到繁,从一个点开始,无限的延长拓宽,一点点注入形成新的“周朝”,周朝成为殷商,一点点往复吧?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详问。有人说:“谁说鄹人之子懂得礼啊,他到了太庙里,事事都问人。”孔子听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到了周公庙,观礼也是学习和传习之意,每事都可以问,问即礼,所以说是礼也。这算不算对学而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一种注解呢。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不以穿透皮靶为能,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强弱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这个我很同意。周朝的六艺教育中有射这一项,凡行射礼,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理。第二次射,取主皮,关于深浅有争议。第三次射,听鼓乐节制,合乎乐?这个有一点不懂,与现场乐氛围相衬?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种礼啊。”
饩羊,杀而未煮熟的的腥羊。古代天子在季冬的时候,以来年每月的政事,定成政令书,古代称为朔政,或者月令书?祭祀之礼,子贡的提出是一种开端,如同鲁文公六年不告朔一样,后来由旷到废。礼制对一些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后果就是很严重,以鲁文公为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