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之春秋五例

作者: 语言游戏 | 来源:发表于2021-09-12 06:01 被阅读0次

“春秋笔法”是最富有中国本土精神的理论范畴,包括写什么(笔),不写什么(削),怎么写(“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写作目的是什么(“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有人说好比是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看穿幕后的真相,了解作者的内心,就看自己的眼光了。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春秋笔法”立于经学,成于史学,彰显于文学的发展轨迹,并对其由经及史、由史及文嬗变中的文学文化现象加以阐述。认为《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隐晦的修辞原则与方法。

《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孔子并非史官却作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春秋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其一,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公)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老弟没当好老弟,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其二,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其三,称郑庄公为郑伯。死后出于尊重,往往把伯称呼为公,但这里没有。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先放纵段的野心,然后精心安排设计,用很多年的韬光养晦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上。

乍一看这就是个历史故事,可仔细琢磨,孔老夫子把这兄弟俩给一顿贬。

这里面就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后人也继承了下来。

这也算是春秋笔法的一种。把事情模糊化,给人推理空间,隐晦表达事情真相。

其实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着孔子的创新,很多史料得以传承,不少文学作品也变得有滋有味。

【注者谨识】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无奈。换成大白话就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但这至少坚持了不说假话。

相关文章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纂《春秋》的方法,也是写文章的一种方法。 春秋笔法,可能说起来很复杂,...

  • 春秋笔法

    东鲁孔梅溪 东鲁倒是真有个孔梅溪,即写《桃花扇》 的孔尚任,这样的扇子我们的二哥哥是要叫晴雯撕掉的,不赘。 东鲁孔...

  • 春秋笔法

    自来简书至今,两年有余,耕耘不辍,成文近八百余,光封禁亦二百余,总在纠结,内心苦痛。 曾常闻江湖上有春秋笔法之说,...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日夜悬心忆,知隔几年秋。《春秋》,一部蕴涵着深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天开人文,鲁兴春秋。春秋这部经,对后世...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就是:“暗寓褒贬于行文之中”,而不是通过议论性言辞表达出来。 其实,暗寓褒...

  •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比如《春秋》里提到“郑伯克段于鄢”,“克”这个字令郑伯一辈子都蒙上了一层灰,因为“克”是针对敌...

  • 春秋笔法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68岁高龄。 人近黄昏的孔子,早已远离政坛多年,看透了世间万物...

  • 春秋笔法

    这是师姐今天告诉我的一个词 人们使用简短精炼的文字描述一切的时候 例如不经过思考的说出 yyds 偷懒的用简单的口...

  • “春秋笔法”探

    “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这种写作方法,因孔子著《春秋》而得名。 “春秋笔法”...

  • 20210702

    一、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不直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笔法之春秋五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ez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