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之春秋五例

作者: 语言游戏 | 来源:发表于2021-09-12 06:01 被阅读0次

    “春秋笔法”是最富有中国本土精神的理论范畴,包括写什么(笔),不写什么(削),怎么写(“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写作目的是什么(“惩恶而劝善”)。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有人说好比是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看穿幕后的真相,了解作者的内心,就看自己的眼光了。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春秋笔法”立于经学,成于史学,彰显于文学的发展轨迹,并对其由经及史、由史及文嬗变中的文学文化现象加以阐述。认为《春秋》“五例”是“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其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惩恶劝善的思想原则与法度,其审美价值表现为微婉隐晦的修辞原则与方法。

    《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孔子并非史官却作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春秋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其一,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公)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老弟没当好老弟,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其二,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其三,称郑庄公为郑伯。死后出于尊重,往往把伯称呼为公,但这里没有。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先放纵段的野心,然后精心安排设计,用很多年的韬光养晦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上。

    乍一看这就是个历史故事,可仔细琢磨,孔老夫子把这兄弟俩给一顿贬。

    这里面就有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后人也继承了下来。

    这也算是春秋笔法的一种。把事情模糊化,给人推理空间,隐晦表达事情真相。

    其实春秋笔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着孔子的创新,很多史料得以传承,不少文学作品也变得有滋有味。

    【注者谨识】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无奈。换成大白话就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但这至少坚持了不说假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笔法之春秋五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ez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