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153:上慢残下

作者: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08:58 被阅读94次

       

    《孟子》感言集之153:上慢残下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下》,其中对于邹国与鲁国发生战争,邹国死了33个长官,老百姓都袖手旁观不去拯救的问题颇有感触!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官活活的被敌人打死,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这么麻木不仁?这个太令人伤心了?我们不是爱民如子吗?这到底是为什么?孟子给了邹穆公一个答案,那就是他手下的这批官员都不是什么好人,属于“上慢残下”,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在这种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的时代,老百姓自己都生存不了,“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你们这些做官的照顾好老百姓吗?老百姓不是统治招之即来呼之即去的工具,他们是一个个活着的生命,他们需要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温饱问题安居乐业问题,他们才会有精力来关心国家大事,有精力来爱国。邹国这种民穷国弱,天灾人祸、人民流离失所,上下离心离德,一盘散沙,一旦受到外敌入侵,必定会亡国,到时国君这些统治者也就成了孤家寡人,无人能救!

    原文如下: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大意是: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个人看法:

            认真读《孟子》,我们就发现,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人类的生存痛苦指数相当的高,即便是身为诸侯国君,始终处于痛苦而朝不保夕的日子,没有人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国君的荣华富贵一辈子,对外经常有强国随时的进攻,对内又有争权夺利,于是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经常发生。上面的统治阶级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加悲催了,一家老小全靠农耕生存,丰收年还好,万一灾年,就会被饿死,这是天灾,还有人祸,一旦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家中的男人还要被抓壮丁为统治者卖命,最终的结果,死于战乱,像长平之战,吴起杀掉赵括40万降兵,这就意味着40万个家庭破碎。生逢乱世的人是非常被动的,有一句老话“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官民对立的现象几乎是自古至今的常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不易,为官一任,不能够造福一方,就是悲剧,老百姓一旦生存不了,统治阶级也会完蛋,所以,自古以来的古圣先贤,都能够体察民情疾苦,都能够用心帮助老百姓摆脱生存困境,这样老百姓尝到甜头,就会感恩,就会自觉地爱国!对于那些“上慢残下”的行为,一定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否则,时间一长,处处都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上讨好对下残暴,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国家就会被葬送在这批中层官员手里。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53:上慢残下

    2018-10-24于上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感言集之153:上慢残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zq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