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盘龙镇以前分为上街和下街,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镇子上也在不断地拆迁扩建,曾经记忆中的上街和下街已然换成了全新的面目。但在下街十字路口转角的那家卖面的老店依然矗立,人流不断。
在川渝地区,早餐多以面条为主,因此各区县乡镇街道最常见的就是面馆。盘龙镇位于川渝交界处,镇子虽然不算大,但从上街到下街一路下来,竟有十几家面馆。逢着赶集的时候,那早上吃面条可是要排队的。
队伍排得最长的当属下街转角的老面馆,这里的面分两种,一种是面条,一种是铺盖面,而其它的面馆里只有面条卖。
面馆在十字路的转角处,地势较矮,需下得五六个石阶,是一个拐角的长条形门面,很窄,一个老式店面,甚至没有支一块招牌,但人人都知道这里是卖面的。靠门边支了一口煮面的不锈钢大桶,里边是碗柜厨柜,和存放物品的。桌子摆在门外,小方桌两张拼一起共摆了六张,配了有二十来张塑胶凳子。这门面看起来实在登不得大雅之堂,但这里却每天上午都人满为患,若是逢着赶集天,或是五一,国庆,春节这样的假期,这店得忙活到午饭时分。
老板娘站在煮面桶边上,双手仔细地扯着面皮,扯好一张就往桶里放进去,不断有人进店来朝着老板娘喊到:二两铺盖面,三两铺盖面。老板娘微笑着点点头,表示记下了。来人自己找地方,看哪里有空当就坐哪里,甚至有人自动帮着把前位顾客留下的碗筷收了才有空位坐下。
桶里的面汤翻滚着,面皮在汤里像跳舞似的上窜下跳,老板在一旁边拿碗兑着调料,用小勺子将姜末,蒜泥,盐,酱油等各种调料往碗里放,最后再挖上一大勺子早就煮好的豌豆汤打底。调料在碗里搅拌开来,再捞起滚汤里的面皮往碗里一放,面上打上一勺杂酱,再撒上几颗葱花。看着这新鲜出锅,热气腾腾的铺盖面,客人等不及老板给端上来,自觉地就走到跟前来端面了。
迫不及待地在筷桶里抽出一双筷子,在面碗里从底部往上挑起,把作料拌匀来。接着挑起面皮,张开大嘴,一口咬下去,哇哦,那美味,那劲道,那久违的口感,只一口便让人找回了小时候的记忆。面皮在嘴里咀嚼打滚,唇齿间有着面香味,待吃完面皮,拿着筷子一粒粒挑起了煮好的豌豆,软软粉粉的碗豆一粒也不想放过。吃完再端起那大碗,张开大嘴一口面汤喝到嘴里,顺着喉咙丝滑的入到胃里,一种久违的满足感,清香唇齿间流动。不得不默默感叹,走过许多的地方,吃过许多的面条,都不及这老字号的铺盖面正宗让人难忘和怀念。
这是由手工和成面团,再扯出一个小小的面团,再一点点将它扯开,扯啊扯,扯出薄薄的面皮,面皮宽大的就像铺盖一样,只需一片便是一碗,由此便得名为铺盖面。这是荣昌地区的一种特色面食,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但如今或许是由于手工太复杂费时吧,盘龙镇上也只有这一家老字号的铺盖面卖了几十年。现今有新开的面馆也多以卖面条为主了,比较快捷方便。
可别小瞧这样一个破旧的店面,来吃面的可是涵盖老中青少四代人了。很多平时出外打工,逢着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年轻人,每每回来的时,绕道也要来吃一碗铺盖面。只为寻找曾经的儿时的味道,若是有人带着朋友来的,总会一边吃一边跟人说道:这可是我小时候就来吃的,现在每次回来都要来吃一碗,味道跟以前一样,还是那么好吃。
很多时候,很多人,不仅仅是来吃碗面了,而是来找寻一种记忆,一种年少时的感觉。这家店的铺盖面,成了很多人心里的一份记忆。
有些人从小学吃到中学,吃着吃着就离开了家乡;有些人吃着铺盖面就从青年步入了中年;还有那些曾经赶场也不舍得吃一碗面的中年人,如今也伴着铺盖面步入了老年,终于舍得花上七块钱,来尝尝那味道。卖铺盖面的老板和老板娘也从曾经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大叔大婶,也当起了爷爷奶奶。
店面还是那间店面,卖铺盖面的人,吃铺盖面的人,都跟着岁月一同成长,已不是曾经的少年,只能由着一碗铺盖面去追寻了曾经的记忆,去回忆那份青春年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