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感

作者: 顾星辰C | 来源:发表于2024-03-12 00:55 被阅读0次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十二个轮辐集中在一个轮毂上,正是因为轮毂中空的部分,车轮才能发挥作用。揉捏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陶器的空腔部分,陶器才能发挥作用。开凿门窗,正是因为这些空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实体的存在为我们带来便利,虚无的空间才是其实际用途所在。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三个比喻——车轮、陶器和房屋——阐述了“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有”指的是物质的存在,而“无”则指的是空间或虚无的部分。老子强调,正是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部分,赋予了物体真正的功能和价值。

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的核心观念之一,即“无为而治”,意味着通过不干预自然状态,事物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现代语境下,这可以被理解为认识到并利用空间和间隔的重要性,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抽象概念中的间隔,都是构成整体功能的关键元素。

老子的这一章节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不应仅仅关注物质的积累和实体的填充,而应同样重视非物质的、空缺的部分。它们往往是我们能够实现功能、达到目的的根本所在。通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无”的价值,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更广阔的人生哲学中。

《老子》第十一章读后感

阅读《老子》第十一章,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之深远,思想之独特。老子以车轮、陶器和房屋为例,阐述了“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使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发现了之前被忽视的价值。

首先,老子提出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我们通常认为,实体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而无形的、空缺的部分则是次要的,甚至是无用的。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看似空无一物的部分,赋予了物体真正的功能和价值。这使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那些被忽视的空间和间隔,因为它们往往是我们能够实现功能、达到目的的根本所在。

其次,老子通过对车轮、陶器和房屋的描述,让我领悟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积累和实体的填充,却忽视了无形空间的价值。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正是这些空缺的部分,使得物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使我意识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过于注重物质的堆积和实体的扩张,而应该学会利用空间和间隔,让事物在自然状态下发展。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无”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空气、阳光、时间等。然而,这些无形的资源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老子提醒我们要珍惜这些无形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老子》第十一章所蕴含的哲理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发现了之前被忽视的价值。同时,它也启发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利用空间和间隔,让事物在自然状态下发展;要珍惜那些无形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相信这些思想将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一章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pu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