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嗡嗡嗡,手机在旁振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舍友A的微信信息,她发了她在路上的定位。
看到这条消息,我才发现在三十分钟前,还有一条同样是她发的定位的消息,只是那个时候我去了厕所,没有注意。
“快到了吗?”这几个字打的意外流畅。
“没,要吐了,快撑不住了。”看了她的回复,想了想那种恶心炫目的感觉,我不由得皱起眉头,仿佛替她经历了一顿舟车劳累。
“听听歌。”顺便点了一个摸摸头的表情发送出去。
接下来就是没有营养成分的废话。我有一搭没一搭的提出各种让她缓解痛苦的法子,她会甩出几个一脸冷漠的表情包,持续不断,直到她不再回我。
这似乎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哪怕没有天聊,也要把对话进行下去。
因为我知道,手机那头的她一个人,忧郁和烦躁,正把她包围起来,她需要用手机来做点什么。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一个人时光,特别是在那些漫长遥远的路程上。

02
一个人在路上会想些什么呢。短途的车程,我会留意司机播放的音乐,有时候是强行嗨起来的动次打次,像一个拿着大喇叭的孩子,吵着闹着让司机的精神随时在线,但听得久了,也便麻木了。
有时候会放凄凄婉转的情歌,勾起思绪,偏偏飞离这辆轰隆隆的机器。那种行途的孤寂感、一个人的落寞感、离家的恐惧感便交织在一次,很多次我都拼命忍着,怕情绪泛滥,心里哭喊过无数遍,眼眶泛着红,就到了机场。
那是高中时候的事了,我在老家读书,父母在其他城市,一年见两次,一走就是半年。
那时候我总提醒自己是个大人这件事,一转身走过安检,头也不回地往前走,我很害怕父母留在原地远远地望着我的身影消失,我很害怕一回头,就看见母亲泪眼婆娑,父亲怔怔发呆。
之后我尽量压低着头,大步流星,不如说是慌忙逃离。有一次,我模糊着双眼,走着熟悉的机场路,却是绕了很久,才找到了登机口。
当飞机起飞后,手机就只能处于关机状态。那些时刻我总是陷入回忆的情节,又被赶到现实的角落,于是我只能咒骂重逢这个果,把它归结为因,这样一切就都顺理成章的有了错误的罪名:
要不是为了相见,何必遭受离别。
03
还有一些要一个人消遣的时光,那就是周围都是陌生人的时候。
我记得有次去医院拔智齿,挂号排队终于到了我,医生刚扒开我的嘴巴,突然冷不丁地问吃早餐没,吃饱没。我愣了神支支吾吾地说吃了,好像个犯错的小孩。
她遣我去吃饭,说没有力气是拔不了牙的。
于是我去吃饭,吃完回来,排号的顺序乱了,当在我之后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躺在那个蓝色仪器的时候,我只能这里走走那里动动。
我开始在各个群里发信息,在球队群里聊放假组织的活动,在部门群里吐槽上级领导的办事效率差,只有在宿舍群和家人群说出我还在等拔牙的现状。
当然我没把我排到了最后一个的信息告诉家人。
每个挂号的人恨不得抢在前头,我要是重新插进去了,别人都会误认为我是插队的,到时又免不了纷争和解释,倒不如退一步,省去那种麻烦。
母亲在另一头问起别的事情来,生活费还够不够,天气怎么样,就那样帮着我打发时间。
有时候她回得慢了,我就不断刷微博,好像只有这么做,自己的存在才会因为要“回复别人”这个伟大的事件而得以证明。
后来在拔完牙回程的公交上,我望着窗外的建筑,像极了另一个城市的风景。
那些平淡无奇的对话,不会启发人的思考,也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轻的跟空气一样,摸不透抓不着。可是我们很需要,它像是情感的补品,哪怕起到一点安慰疗解的作用,也便足够了。
敲了几行字,又低头看看手机,舍友始终没回我。给她留句话吧:
我在宿舍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