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启废禅让
不错,姒禹已经相中嬴伯益了,而且嬴伯益也确实成为了姒禹的接班人,但是成为了接班人就一定能接班吗?那可未必。在中国历史上,当了一辈子太子也没能当上皇帝的人还少吗?成为储君,这代表你已经站在了龙椅前,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屁股已经坐上龙椅了,究竟你能不能坐上去,还不知道呢。那么嬴伯益的屁股坐上去了吗?不好意思,没有。最后一屁股坐上去的,是姒禹的儿子姒启。那么姒启是怎么代替嬴伯益坐上天下老大的位子,继而走上历史的舞台的?聚讼纷纭,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众人择启。姒禹对嬴伯益很器重,所以他把首领的位子传给了嬴伯益,但是奈何嬴伯益扶不起,他最后没能当上首领。嬴伯益没能上台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嬴伯益得罪了很多人。嬴伯益跟他的老爹偃皋陶一样,都是法官,并且他们还都执法甚严,正因如此,他才得罪了很多人。第二,嬴伯益没后台。当时各个部落的酋长百分之七十都姓姒,姒家人的势力很大,他们都力挺姒禹的儿子姒启;而相比之下嬴伯益则没啥后台,人家姒启有的是背景,他有的是背影。第三,姒启比嬴伯益优秀。姒启是政坛精英,他的能力很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姒禹的儿子,所以人们都纷纷倒向他。第四,嬴伯益资历浅。嬴伯益辅佐姒禹的时间并不很长,给予百姓的恩惠也较少,所以大家对他的信任度还不够,比起他大家则更相信姒禹的儿子姒启。由于以上四点原因,最后大家就把姒启扶上位了,而嬴伯益则被当狗一样给赶了下来。
第二种说法,禹坑伯益。姒禹这老司机超级黑,你别看他把王位传给了嬴伯益,其实他一点都不想把王位传给嬴伯益,而是想传给他自己的儿子姒启。可能会有人会问,既然是这样,那姒禹为什么不直接把王位传给姒启呢?因为他不能这么做,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嬴伯益的势力很大,威望很高。偃皋陶、嬴伯益父子对天下的贡献,完全可以说不逊于虞舜和姒禹对天下的贡献,这些都是大家看在眼里的。不论是功劳方面还是能力方面,嬴伯益都完全配得上这个位子,并且他是大家公推出来的接班人,大家都力挺他。这种情况下,姒禹便不好不尊重大家的意思了。第二,面子上挂不住。先不说姒启有没有当天子的能耐,他就是有,姒禹也不好传位给他,因为姒启是他的亲生儿子。一直以来,王位都不是某人私家所有的,而是人人都可以坐的,只要有能力,那么谁都可以坐上这个位子。那时的天下是公天下、大众的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私人的天下,新首领也从来都不是老首领的儿子。而假如姒禹他突然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也未免太难看了点吧?观众的眼睛可都是雪亮的,到时候别人难免会说闲话,用杂言说:“传给自己的儿子,算什么玩意儿!天下是大家的,凭什么就你姒家可以做总书记!俱往矣,数帝王天子,还看姒家!何时王位突兀换个家,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用五律说:“天王盖地虎,老子盖儿子。海内存父子,王位若比邻。床前明月光,姒家要发光。烽火连三月,王位在一家。”用七律说:“大弦嘈嘈如急雨,不及我爸是姒禹。小楼昨夜又东风,王位又到姒家来。两个黄鹂鸣翠柳,我连王位都没有。王位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总之各种吐槽、各种调侃都会纷沓至来,连绵不绝,直把姒禹家族喷得狗血淋头、无地自容。因此姒禹不能传位给姒启,而只能传位给嬴伯益。但是姒禹这个老狐狸会就此甘休吗?当然不会。姒禹虽然选了嬴伯益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他却任用姒启的下属为官吏,以帮姒启培植党羽。这老狐狸盘算着,将来让姒启靠自己的实力取代嬴伯益。而嬴伯益这傻小子却还年轻得很,他竟然还不知道姒禹的套路,他接过王位就是埋头苦干,除此之外,他就再没有别的活动了。如此便至于,哪些官员被掉了包,哪些官员抱成了一团,他竟然连个屁都不知道。三年之后,嬴伯益翻开百官花名册,他突然发现:“毁了毁了,怎么这些官员全姓姒!”然而为时已晚,姒启已经把他给KO了。
第三种说法,启篡王位。糟老头子姒禹已经挂了,三年丧期满了后,作为接班人的嬴伯益要正式即位了,不过嬴伯益却并没有马上继位。他为什么不马上即位,难道他不想即位吗?呵呵,不想,不想才怪,这货是在作秀呢。这话怎么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这里先讲讲送礼的流程。送礼我们应该都清楚,不管是逢年过节送礼还是求人办事送礼,别人给你送礼,你能推都不推一下伸手接过来就是吗?当然不能了。你要是伸手接过来就是,那这场面可就太难看了,这也说明你这人很没素质。一般的情况下,送礼或收礼的程序都是这样的——
老李:老王,我给你买了盒脑白金。
老王:哎呀,人来了就可以嘛,你看你,还带什么脑白金呀。
老李:这算是我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
老王:唉,不能不能,这怎么行呢。
老李:你就别客气了,赶紧收下吧。
老王:不行不行,这太难看了。
老李:老王,你要不收下,可就不拿我当朋友啊。
老王:我就是因为拿你当朋友,所以才不能收啊。
老李:朋友之间,还那么见外干吗?
老王:总之,我就是不能收。
老李:老王,你要是不收,我可就不进你家门了。让客人待在门外,这就是你的待客之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以后再也不来看你了。
老王:老李你别生气,我收下不就是了。
看看,这七推八推的,都快推到过年了,搞得好像老王最后收下这礼心里有多不愿意一样。老王真的不愿意收吗?鬼才信,打死我都不信。其实老李的心里清楚:“老王想收下。”老王的心里也明白:“老李知道我想收下。”俩人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呢。可即便如此,老李还是得顺着老王的套路走,一直硬塞;老王也还是得配合老李下套,一直推让。为什么?因为礼节。这礼节说好听点就叫客气,说难听点其实就叫做作。从小便觉得大人的这种礼节很作,但即便作,这礼节还是不能少,什么原因?因为伸手拿过来就是,那场面真的是太难看了,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禅让亦如送礼,作为收礼方的储君,也就是嬴伯益,他也得客气,也得推让,也得装出一副极其不愿意的样子。他正是想用肢体语言告诉所有人:“看见没,这不是我要即位,是他们硬逼着我继位的。这不能怪我,我也是被逼的!”的确,这老司机并不是不想即位,而只是不想直接即位,想间接继位,想被人“逼”着继位。于是他就躲到了东夷箕山(山东鄄城)的南面,而且还对人说:“我不即位,谁也别来烦我,不然我跟谁急!”他这是在等着有人抬八抬大轿来请他去做天子呢。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猜得中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因为他这一让,让出问题了,这让出去的王位最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嬴伯益不做天子,他把王位让给了姒禹的儿子姒启。按照那送礼收礼的程序,姒启是得推让的,可是姒启这人很没素质,他才懒得推呢,他上来就是一句:“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于是他便当仁不让地坐上了王位,因为嬴伯益不在,而且姒启是姒禹的儿子,所以大家就都承认了他的王位。姒启的行径传到嬴伯益的耳里后,嬴伯益气得脸发绿,当时他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我让个蛋呐,我这不自己找抽嘛我!姒启,你还真不拘礼哈,老子就跟你客气客气,你还当真了?王位让给你,你顺着杆儿爬,推都不推就接了。给你点颜色,你就开、染、房!”骂完之后,憋了一肚子火的嬴伯益马上收起自己的伪装,亮出自己的本色:火速下山集结军队,准备把王位夺回来。这个姒启料得到,而且别说嬴伯益动手了,他就是不动手,姒启也得干掉他。什么原因?因为嬴伯益是法定的、正统的储君,而姒启他的王位并不合法,嬴伯益对于已经坐在王位上的姒启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不干掉嬴伯益,姒启睡连觉都睡不好。于是姒启集结了军队,很快就来到了箕山,随后,以嬴伯益为首的东夷集团和以姒启为首的华夏集团,在箕山打了一仗。这场战争的经过史书没有记载,不过结果却很明确,结果是地方干不过中央,姒启胜了,嬴伯益败了。
一、众人择启,二、禹坑伯益,三、启篡王位,这是关于启废禅让的三种主流的说法,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三种说法?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次权力交接的历史背景。启废禅让的历史背景是: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出现,阶级分化日益加深。那么,什么是公有制?什么是私有制?什么又是阶级分化?
先说公有制。公有制,简单来说就是“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都不归个人私有而归集体所有”的一种经济制度。所谓生产资料,就是劳动者生产物质时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比如我要做肉包子,那么面粉、水、肉馅儿、柴火、蒸具等就是我做肉包子的生产资料;生产成果则应该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生产出来的成果,也就是劳动果实,比如刚才说的做肉包子,最后蒸出来的肉包子就是我的生产成果。所谓“不归个人私有而归集体所有”,对于生产资料来说,就是人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对于生产成果来说,就是人们不得独吞,而必须上交集体。先说生产资料的公有形态。比如我们中国农村的土地,我们中国农村的土地就是归农村里的农民集体所有。农民对于土地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是使用权,但这是不是代表,你承包了土地这土地就归你了呢?想得美。所谓承包就是租用,等到租期一过,这土地还是要归还给村里的。也就是说,村里的土地人人都可以使用,即归村里集体农民所有,而不能只让你一个人垄断使用,即不归你个人私有。再者对于你所承包的土地,你不能把它当白菜一样随随便便卖掉,也更不能去随意糟踏毁坏它,比如炸掉,不然你就等着政府来找你的麻烦吧。因为你只是租主,而不是物主,或者说地主,你要撒泡尿照照自己,搞清楚自己的身份。再说生产成果的公有形态。比如盗墓,盗墓是集体活动,如果有十个人一起潜入皇陵盗墓,其中一个人不想把自己取到的财宝拿出来,他想独吞,那么他会咋地?提早做好挨打的准备吧!大家一起干的票,所取财物怎么能够私藏呢,当然要拿出来共同分配了。这就是公有制,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没有个人财产,只有集体财产。
再说私有制。私有制则是一种与公有制相对的经济制度了,也就是“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都不归集体所有而归个人私有”的一种经济制度。先说生产资料的私有形态。我们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而美国的土地制度则是私有制,如果你在美国的农村种田的话,那么土地就不存在“承包”这一概念,而只有“买卖”这一概念了。如果你买下了一块土地,那么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占有权、支配权、处分权就全都归你了,不管你是把它租给别人、卖给别人又或者是干脆炸掉,都随你的便,你爱咋地咋地,因为这是你的个人土地,政府不会管,也管不着,即你的地盘你做主。再说生产成果的私有形态。比如张三和李四一起兼职送外卖,送一单五块钱,一天下来张三送了三十单,李四送了四十单,那么老板会怎么给他们发工钱?张三、李四每人一百七十五块钱吗?不可能,必然是张三一百五十块、李四两百块。这就是私有制,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没有集体财产,只有个人财产。
距今一万年前至五千年前的中国社会叫做“氏族社会”,那么氏族社会的制度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答案是公有制。为什么是公有制?
在氏族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很笨重,也很落后,那时仅有石器、蚌器,而无陶器、青铜器,更别谈铁器、金器了,所以人们使用工具时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工作效率也很低;再加之人们的生产方式很单一,仅有采集业(采集素食)、渔猎业(捕鱼打猎),而无农业、畜牧业,更别说手工业、商业了,所以那时人们的生产力是相当低的。人们经常挨饿或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什么时候长时间得不到食物,那么他们就要去见阎王老子了,而这种情况是极其常见的,所以氏族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条件之艰难便可见一斑。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群居。那为什么群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打个比方,给五个人平均分配一定的粮食和水,然后把他们全都扔到撒哈拉沙漠中去,那么请问,这五个人是分开的情况下容易存活,还是在一起的情况下容易存活?这五个人的生理需求必然不一样,有的人抗饥渴能力较强,所以他们进食饮水的频率较低;而有的人抗饥渴能力较弱,所以他们进食饮水的频率较高。如果这五个人是分开的,抗饥渴能力较强的人就会有多余的粮食和水,那么这些多余的粮食和水就有点“浪费”了;而抗饥渴能力较弱的人却会缺少粮食和水,那么他们会因此而死亡。这样的话,这五个人的生命就要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生理素质了。而如果这五个人是在一起的,那么抗饥渴能力较强的人就可以分一些粮食和水给抗饥渴能力较弱的人,这样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的话,他们五个人不是更容易存活吗?同样的道理,在生产低微、食物稀缺的情况下,氏族社会的人们如果分散独居,他们之间就会得不到相互照应,也就会更容易死亡了;而如果他们群居在一起,那么他们之间就能够得到相互照应,也就能更容易生存下来了。所以氏族社会的人们是群居在一起的,也所以那时的社会才叫“氏族”社会(氏族,即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在群居的情况下,人们就像合体了一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并把各自获得的食物上交集体,然后共同分配。这里需要注意,此处的共同分配是指按需分配,而不是指平均分配,比如老年人的身体比较差,可以多分一些食物给他们,而年轻人的身体比较好,则可以少分一些食物给他们。那么,分得少的人心里不会有所抱怨吗?答案是不会。这就好像乞丐分粥,施主给乞丐施粥的时候,肯定也不可能分得完全均匀,但分得少的乞丐会因此而抱怨吗?肯定不会。能分到粥不至于饿死街头就已经是求佛了,还敢奢求那么多?“吃的才那么点,而族人却这么多,哎,我有一口塞牙缝的就行了,剩下的就留给别人充饥吧。”这是氏族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人们都有难同当,自然也有福同享,所以这个时候的生产资料(基本就是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锄、鱼钩、鱼叉、弓箭等,以及生产成果,如野菜野果、植物根茎、鱼螺鹿兔等,都是集体所共有和共享的。那么请问,这不是公有制是什么?因此,氏族社会也叫“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的人们,都没有财产,都一样穷,所以没有贫富差距;都采集捕猎,都一样活,所以没有社会分工;都共同劳动,都一样屌丝,所以没有尊卑贵贱。这样人人平等、形态单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划分也没有阶级斗争的,同时也是没有物质争夺和利益剥削的,而且此时的首领是完全民主选举出来的,所以只要是有贤德的人,便都可以做首领,这便是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在这样的大同社会里,没有也不需要政府,而且首领并没有多大和多特殊的权力和利益,同时也没有多尊贵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不是统治者,而只是人民的公仆(尧舜禹就曾带头干苦活),因此你可以把此时的首领看成是村委会书记,也可以看成是QQ管理员。那么请问,这样无权无势的首领会有几个人稀罕?所以要说,禅让制是非常适合这个时代的一种职位交接的制度。
可是如此美好的大同社会,却硬是没能躲过岁月这把杀猪刀,与此同时,禅让制也被它雕砍得不成模样。
随着时间的变迁,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氏族公社末期(即三皇五帝时期)时,人们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不仅减轻了人们使用工具时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另外在生产工具得到改进的同时,人们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变得多样化,比如农业和畜牧业都渐渐发展起来,这使得人们的食物来源变得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只局限于野菜野果、水生动物、禽畜鸟兽了。于是,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出现。那么,公有制是怎样逐渐瓦解的,私有制又是怎样逐渐出现的?这里还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说明吧。前面打过一个比方,乞丐分粥的时候,他们不会因为别人分得多、自己分得少而有所抱怨,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条件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满足条件。正因如此,一旦他们的生存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那么他们的心理满足条件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超兽武装》中有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一个人,当他有了一座小房子,他就会想要一座大房子;而当他有了一座大房子,他就会想要一片大房子。人的欲望就如同高山的滚石一般,一旦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确实如此,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人们只会想着吃饭的问题,而不会去想太多其他的事情,可是当他们已经能够吃饱饭的时候,他们就会想着吃饭之外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食物分配得不平均,又为什么是别人分得多而我分得少?于是,人们慢慢开始产生了个人占有财产的意志,私有制也由此而慢慢侵蚀公有制。至于私有制具体是怎样侵蚀公有制的,这里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例一,多余食物的分配。在原来生产力低微的情况下,是人浮于食,人们的食物一般是当餐扒光,不会有多余剩下的;可自当生产力得到提高以后,是食浮于人,即便在人人都已经吃饱了的情况下,食物也还会有所剩余。既然人人都已经吃饱了,那么多余剩下的食物应该怎么处理呢?于是,人人都盯着剩余的食物,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私有意志,由此萌生。例二,人们的意志分化。由于族群已经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以保证每个人的肚子不挨饿,于是人们便没有了当初有难同当的集体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不劳而获的自私想法。于是,有些人是劳动分子,他能够吃饱饭,而有些人是偷懒分子,可他却一样能够吃饱饭;另外,有些人一天干十三个小时,而有些人一天干三个小时,结果两个人分到的食物却是一样多。请问,这都算些什么事儿?分配不公。这种分配不公,不是由于“按需分配”的社会形态所导致的,而是由于人们在已取所需后的意志分化所导致的。勤劳分子开始抱怨这种不公,再加之人们现在的独立生产能力已经足够养活自己了,于是他们便开始独自生活,独自劳动,并私藏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上交集体。“你妈的喜欢藏是吧?行,老子也藏。我占不到你的便宜,但是,你也别想占我的便宜。咱们就自劳自得,自给自足,公平得很!”于是,人们开始由群居群劳变为独居独劳,财产也由集体所有变为个人所有,私有制便是这样逐渐侵蚀公有制的。
最后来说阶级分化。所谓阶级,就是指人们所处社会阶层的级别。比如在学校里,学生、老师、校长,这就是三个不同的阶级;再比如在公司里,职工、经理、总裁,这也是三个不同的阶级。那么阶级分化,则可以理解为“人们所处社会阶层的各个级别的形成”。我们知道,在共同劳动、人人平等的氏族公社中,是没有阶层分化的,那么阶级分化后来是怎样出现的?比起公有制,私有制无疑是更能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的,因而当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出现以后,人们便积极劳动,积极生产;而生产是需要生产资料的,所以人们需要对生产资料进行占有,但生产资料又不是无限的,它只有那么点,不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个时候就必然会出现物质纠纷,纠纷最后则演变为斗争,而斗争的出现便是阶级分化的开始,而且随着斗争程度的不断加深,阶级分化的程度也会随之而不断加深。拿种田来打个比方,如果在公有制时代种田,人们会不会去抢占土地用来种田?不会。因为即便做得再多,再怎么累死累活,到头来粮食还不是要上交集体,然后重新分配。那如果在私有制时代种田呢,人们还会不会去抢占土地用来种田?绝对会。因为自己的所得是由自己的生产直接决定的,人们越是能干,他们的所得就越多,所以他们会撸起袖子加油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会对土地进行永不嫌多的占有,但土地又不是无限的,它只有那么点,不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个时候就必然会出现土地纠纷,纠纷最后则演变为斗争,而斗争之中必然会有强势者和弱势者,强势者会在斗争中占据大片的土地,所以他们会越来越来越富,而弱势者则会在斗争中失去土地,且由于已经没有了原来集体的分配,所以他们会越来越穷,于是贫富差距开始产生(注意,原来是没有贫富差距的),富豪和穷光蛋随之出现,这便是阶级分化的开始;另外随着强弱(或者说富贫)的分化,强势者便会建立管理组织以进一步压榨弱势者(注意,原来是没有管理组织的),由此便产生了尊卑贵贱(注意,原来是没有尊卑贵贱的),出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首领的性质和权力随之发生变化),这是阶级分化的加深;而当斗争越来越剧烈的时候,强势者便不再仅仅只是与弱势者争夺财富,他们干脆直接霸占弱势者本身原有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剥削,由此便出现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阶级分化再一次加深;另外剥削者为了方便剥削,他们会建立政府作为工具以进一步剥削被剥削者(注意,原来是没有政府的),那么阶级分化又一次加深;如果剥削者把被剥削者的财富进行百分之一百的占有,并把被剥削者本身也进行完全占有,也就是使之成为自己的劳动力,那么这就是最完全的剥削,也就是奴隶剥削,那么社会分工开始出现(注意,原来是没有社会分工的),即负责生产的奴隶和负责享福的奴隶主,也就是被统治者和统治者(首领的性质和权力再次发生变化),则阶级分化的程度达到最深。这就是阶级分化,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同人层的形成”。
可以看见,随着阶级分化的日益加深,“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的小康社会已经徐徐到来。与此同时,部落首领和部落联盟首领已经由公仆变为管理者,再由管理者变为统治者,其权力、利益以及地位逐渐变大或提升。此时部落联盟的首领,虽然与后来的皇帝在性质上有些区别,但他们在本质上却是差不多的,即都是最高统治者,并享有最大的权利和最好的待遇。那么请问,这样有权有势、高高在上的首领,其诱惑力是不是很大?答案是肯定的。谁人没有权力欲望,谁又不想做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人人都想当统治者,而且当了以后还上瘾,想把权位据为己有,然后传给自己的子孙。那么请问,这个时候,禅让制还招统治者的待见吗?当然不招待见。所以只要是上了台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想废了禅让制,然后上一套新的制度,也就是世袭制。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禅让制已经是危如累卵、早晚被废了。确实,禅让制确实早晚都要被废掉,然而这却也不是说废就能废的,因为守旧派的势力毕竟是存在的,所以前个把上任的统治者可能都会遭到失败,比如唐尧和虞舜就失败了;但是不怕,因为在任何一个统治者的眼里,禅让制始终都是眼中钉、肉中刺,人人都得而诛之。一次废不了,那就废十次;只要主义真,还有后来人。可见启废禅让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出现,阶级分化日益加深”,可以简单概括为十个字:世袭不可挡,禅让必完蛋。好了,其时的历史背景已经交代完了,现在回过头来讨论那三种说法。
先说第一种说法,众人择启。这个说法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众人选择姒启的那四个原因,即嬴伯益得罪了很多人,嬴伯益没后台,嬴伯益不如姒启能干,嬴伯益资历尚浅。如果说嬴伯益因为执法甚严,最后得罪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如果说嬴伯益因为没有后台,所以当时势单力孤,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立下了赫赫之功的嬴伯益,他的能力却会不如一个年轻小伙子?又为什么辅佐了尧舜禹三帝的他,会至于资历尚浅?这根本就是阎王老子贴告示——鬼话连篇。先说能力,嬴伯益的政绩是众所皆知的,一是帮助虞舜管理山林鸟兽,二是辅佐姒禹平定三苗,三是辅佐姒禹治水,四是发明凿井术,试问这四件事儿哪一件不是大事儿,哪一件又不是麻烦事儿?如果说只做好其中的一件,这说明不了什么,那么我们可以理解;如果说只做好其中的两件,这只是运气而已,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可是为什么三件、四件都一起做好了,我们还要说嬴伯益能力不足?如果硬要说他能力不足,好,可以,这里不争了。那么请问,姒启又算什么,他又算哪根儿葱?当嬴伯益在和他的老子姒禹一起奔走四方、治理天下的时候,姒启还在吃他妈的奶呢;当姒禹挂了后,嬴伯益已经是政绩卓著、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了,而姒启此时还只不过是一个尚未出道的小鲜肉。请问,这两人怎可相提并论?所以要说,能力不足的是姒启,而不是嬴伯益。再说资历,嬴伯益从唐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政了,他跟虞舜和姒禹是一个辈分的。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虞舜在位三十九年,他死了三年之后是姒禹接班;姒禹在位十年,他的三年丧期期间是嬴伯益主政。简算一下,39+3+10+3=55,也就是说光从虞舜那里开始计时,嬴伯益就已经干了五十五年了。五十五年,如果干了五十五年都还算资历浅,那么请问,什么才算资历深,非得向天再借五百年才叫资历深?而且这唐尧在位的九十年我还没算(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开始用嬴伯益的),这里面我们打折了呢。这样看来,如果再说像嬴伯益这样的老司机资历还算浅,那就真的能笑翻一头母猪了。其实“污蔑”嬴伯益资历尚浅的始作俑者是孟子,而后与孟子“狼狈为奸”一起诽谤嬴伯益的是司马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老孟和老迁为什么要怎么做,他们究竟意欲何为,动机何在?其实孟子这么做也是有苦衷的,因为作为儒家大佬,他(包括孔子)是极力推崇禅让制的,而姒启接下他老爸姒禹的位子,则标志着禅让制的废除,这是孟子看不下去的,因为他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既然你们儒家觉得禅让制那么好,那么请问,禅让制去哪儿了?”是啊,禅让制去哪儿了,让狗吃了?所以孟子需要替禅让制的废除打个圆场,于是他就编了个“益资浅故启代益”的鬼话来自欺欺人,同时也欺骗后人。这是孟子的作案动机,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诽谤嬴伯益呢,嬴伯益招他惹他了?这倒没有。其实司马迁倒算是无辜的,他之所以说嬴伯益资历浅,那是因为他受了孟子的“蛊惑”,他在孟子的著作《孟子·万章上》中看到“益之相禹也历年少”的字眼,于是他就信以为真,最后便被孟子给拉下水了。所谓不知者无罪,因此这污蔑嬴伯益的屎盆子不应该扣在司马迁的头上,而应扣在孟子的头上,因为他才是罪魁祸首。那么我们要还嬴伯益一个清白:说他资历浅,这是不存在的。而姒启呢,他在当时的政坛上连面都没露过,就更别说什么精彩的表演了,就他那个嫩样还好意思跟嬴伯益比资历?所以要说,资历浅的同样是姒启,而不是嬴伯益。如果众人择启的这个说法是真实的,那么大家选择姒启的原因也必然是他是姒禹的儿子。为什么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前面讲过,随着阶级分化的日益加深,首领的权力和利益越来越大,那么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个部落的首领愿意把位子白白让给一个跟自己连半点血缘都没有的人?鬼愿意!所以大家都想废除禅让制,然后搞世袭制。事实上,早在启废禅让之前,恐怕就已经有很多部落的酋长偷偷搞世袭制了,当然,这不是正大光明的,而是偷偷的、见不得人的。而之所以是偷偷的、见不得人的,则是因为目前首领接替的官方制度还是禅让制,而不是世袭制。所谓官方,就是指部落联盟首领那一方。试问,如果连联盟老大都还在搞老套路禅让制,那么谁还有胆敢赤裸裸地搞世袭?相反,如果连联盟老大都已经在搞新套路世袭制了,那么谁还没胆敢去赤裸裸地搞世袭?所以各个部落的酋长都一致希望联盟老大能做个表率,也就是废除禅让搞世袭,因为这样一来,世袭制就是完全合法的了,而他们也就不用再跟做贼一样偷偷摸摸、见不得人了。所以那四个原因扯来扯去,扯到姒启是姒禹的儿子才算是扯到了关键点。
再说第二种说法,禹坑伯益。可以说,姒禹绝对不是什么好鸟,他坑嬴伯益是必须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提出反对意见了,说像姒禹这样人人夸赞、人见人爱的同志,他怎么会坑嬴伯益呢?他要坑嬴伯益,那他还是姒禹吗?这么跟你说吧,他要不坑嬴伯益他才不是姒禹呢。有人帮姒禹说话,这我们可以理解,毕竟诸如《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对姒禹都无不交口称赞,而且在中小学课本和各类读物中,姒禹也从来都是一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心地善良、胸无城府的人,总而言之在人们心中他就是一种非常非常正直、非常非常单纯的形象,跟唐僧差不多吧。但是我们要说,花花世界,别太认真。政坛的水有多深,我们不是不知道,能够在那种地方混而且还混出了个模样来的人,他能是个单纯的人吗?如果你觉得是,那么我只能说你单纯。可以说,一个单纯的人在政坛上是绝对混不下去的,而能够在政坛上混下去的人也绝对不是什么单纯的人,因为政坛从来都不是小明的天下,而是老司机的天下。而姒禹就是一个老司机,这不是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这里举出姒禹的两个“犯罪证据”来说明一下。罪证一,涂山立威。我们说了,原来在氏族公社,首领是并没有什么权力的,可是自从氏族公社逐渐瓦解之后,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于是首领便开始抓权。秦朝的赵高在经过一系列的阴谋策划后,终于权倾朝纲,炙手可热;但为了检验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威,他特地设计了“指鹿为马”这一出戏;后来少个没有说鹿为马的官员全都被他给干掉了,于是赵高的权力和威望达到了顶峰,他也俨然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了。赵高这种强权立威的做法很奏效,不过这种做法却并不是他首创的,因为姒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干过这种事儿了。经过打败共工、平定三苗、治理洪水(特别是治理洪水)之后,姒禹已经建立了超高的威望和足够的影响力;但是为了检验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在掌权之后马上于涂山(浙江绍兴)举行了一次天下会盟,史称“涂山之会”。姒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仅只在于水患的消除,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在治水的过程中产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创造活动,比如大陆九州的划分、山川地名的确认、贡赋制度的出现、井田制度的产生等。姒禹召集涂山之会,就是为了确定治水后天下的新格局和社会的新形态,这是国家文明到来的前一夜。这个时候虞舜还没有退位,这种大事也本该由他来亲自操持,然而姒禹却当仁不让,凭借着自己在治水过程中建立起的绝对威望,强势行驶最高权力,将虞舜架空于权力之外(这次会议所有的官员都来了,唯独最高首领虞舜没来)。那么可以想见,姒禹就是要郑重其事地告诉天下所有人:“虞舜已经老了,现在由我来代替他。你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绝对服从我,因为我是神灵所荐的天之骄子,天命所受,不可侵犯!”这次会议要求天下各个部落的酋长全部都要到齐,而且只能早到不能迟到,不然姒禹就把这种情况当做对他的不敬来处理。而恰好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他们的酋长因为家里有点破事儿迟到了,结果还没来得及等他上前解释,姒禹二话不说、眼都没眨一下就送他归西了,见此场面,会议上各个部落的酋长没一个不胆战心惊的。姒禹这小子终于得逞了,因为这正是他要的效果,即杀鸡儆猴,强权立威,可见这个时候的姒禹已经是后来实际上的国王了。罪证二,作贡敛财。我们说了,原来在氏族公社,是人人平等、没有任何剥削的,可是自从氏族公社逐渐瓦解之后,且随着首领的性质和权力发生了变化,首领便开始利用职权对下级进行剥削。唐尧和虞舜就都干过这种龌龊的勾当,厚脸皮地榨取下级的财富。当然,姒禹就更不会例外了,并且他还恬不知耻地把这变成了一套制度,即贡赋制度(这就是后世赋税制度的雏形),规定下级必须定期向上级缴纳一定的财物,以作为保护费或公务费,比如在涂山之会上,每个部落的酋长就都带了很多玉帛珍宝来孝敬姒禹。从这两个罪证可以看出来,姒禹绝对不是什么正直单纯的人,而是一个权力欲强、城府极深的老狐狸。这样一个老狐狸,他能够乖乖地把至尊的权位让给一个跟自己连血型都配不上的外人,你信?
第三种说法,启篡王位。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两点:一、嬴伯益躲避到箕山,二、嬴伯益与姒启的斗争。先说第一点,嬴伯益躲避到箕山,这应该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这么认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规则问题。唐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虞舜的时候,虞舜也曾把位子让给唐尧的儿子丹朱,然后自己躲到南河避嫌;虞舜把首领的位子传给姒禹的时候,姒禹也曾把位子让给虞舜的儿子商均,然后自己躲到阳城(河南登封)避嫌。虞舜和姒禹当初在接位的时候,都是一推再推,最后推不了了才“无奈”接下来的。接位人把首领的位子让给先君的儿子,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了,而现在轮到嬴伯益接位了,那么他当然也得萧规曹随了。第二,事态问题。脑子只要是没进水或者没让门挤的,基本上都能看得出姒禹的那点儿花花肠子。姒禹当年把嬴伯益的老子偃皋陶选为接班人,结果皋陶咋的了?死了。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就在成了接班人的时候立马死了,而且完全没商量。不是,这事儿也太巧了吧,巧得简直有点让人不敢相信。所以有学者认为,偃皋陶的死和姒禹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人干脆就说,还有什么直接关系,这就是他干的!如果这事儿真的是姒禹干的,那么他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也就是想杀一儆百,告诉所有人,同时也告诉下一个接班人:“看见没,皋陶是我铁哥们儿,我连我铁哥们儿都下得去手,更何况是你们?所以你们最好给我老实点儿,待在那儿别动,更别妄想抢我家的王位,不然你们就等着挨打吧!”这就跟当年的涂山立威一样,以暴力的手段逼迫所有的人对他服从。姒禹的权势是非常大的,此前的唐尧和虞舜都无法与其相比拟,所以迫于姒禹的淫威,嬴伯益也不得不避让一下。再说第二点,嬴伯益与姒启的斗争,这应该也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因为像世袭王权取代民主选举这类重大的政治社会变革,会牵扯到很多不同集团的实际利益,也就是会激起很多不同集团的尖锐矛盾。涉及到这么多集团之间利益纷争的一项重大变革,不流一场血,不经过一场残酷激烈的斗争,就平平静静、轻轻松松、顺顺利利地直接完成,你觉得这可能吗?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吃亏的人不是傻子,他们不会傻站在那儿愣看着你损害他的利益。我们暂且不说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嬴伯益集团的利益,我们就拿后面坚决反对这一变革的有扈氏部族来说,启废禅让之后,有扈氏部族第一个就跳起来反对姒启,激愤地向姒启发起挑战,于是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甘之战,甘之战就是此次变革阻力的最好证明。而且对于这场变革,有扈氏部族的利益亏损绝对不会比嬴伯益集团的利益亏损大,因为嬴伯益是禅让制的最大受益者。虽然说姒禹不是什么好鸟,可你也别简单地以为嬴伯益就是什么好鸟,这政坛上心思正直的人,那真的是伸出一只手基本上就能全部都数得出来了。嬴伯益虽然迫于规则问题和事态问题而对姒启有所避让了,但他是绝对不会就此放手的,他躲在山头里是正等着历史的重演呢,也就是等着像当年天下人都没搭理丹朱和商均而去朝拜虞舜和姒禹的那种情况再次发生。不过人生有些事就像数学考试,虽然你总以为自己能考满分,可是等到最后成绩出来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连及格线都没上。命运最后也同样跟嬴伯益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因为历史虽然重演了,但是这个角色和情况却有点不一样了:最后没被天下人搭理的不是姒启,而是嬴伯益;最后受到天下人朝拜的也不是嬴伯益,而是姒启。这情况虽然有点出人意料,而且也有点让人尴尬,但嬴伯益又岂会乖乖地看着首领的位子飞到别人的口袋里去,他当然会选择跟立足未稳的姒启干一场,直接抢班夺权得了。关于嬴伯益和姒启之间夺权战争的真实性,考古学界提供了证据:1934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日照市(早期东夷地区)发现了尧王城遗址,经鉴定证明,在禹启时期此处确实发生了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就是姒启攻打嬴伯益的东夷之战。
对于此次权力交接的历史背景和各类说法,我们在此略微做了一个浅显的讨论,那么现在我们大体可以认识到一个基本的事实:“迫于传统的制度和势力以及世人的看法,姒禹把嬴伯益选为了自己的接班人;虽然如此,但是他的心里却是想让他的儿子姒启接班的,所以他扶持姒启的人以培植姒启的势力。而嬴伯益迫于当时的接权规则和政治形式,也不得不避让姒启。姒启则因为他的老爹姒禹势大遮天,而嬴伯益却势单力孤,且各个部落的酋长都因为利益问题而倒向他,所以他最后成功接替了他老爸的位子。最后恼羞成怒的嬴伯益干脆抢班夺权,结果却被姒启打败。”公元前1978年的启废禅让,标志着世袭制从此代替禅让制,也标志着千古以前的公天下从此变为千古以后的家天下;与此同时,大同社会进入到小康社会,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氏族制度转化为奴隶制度。这一些些一件件都垒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王朝——夏王朝,而当夏王朝在姒启的手上建立之时,可以说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的纪元,也就是国家时代,已经徐徐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