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夕阳梦语集锦成长励志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劝学篇):第五章 劝学背后的兄弟情

《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劝学篇):第五章 劝学背后的兄弟情

作者: 驽马渡江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09:28 被阅读43次
    曾国藩家书.jpg

    家书系列品读到今天,不知不觉间劝学篇已经写了五篇文章,本篇取名为劝学篇,正是因为老曾的家书中无数次提到各位弟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劝诫弟弟们要不断学习进取。考中进士后在京做官的前两年,老曾还将九弟曾国荃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培养,可以说正是老曾数十年来对弟弟们的不断劝学教诲,才有了曾家的一门荣耀、人才荟萃、百年不衰。

    曾家一共兄弟五个,老曾是长兄,四弟曾国潢在老家隐居田园,不谙世事;六弟曾国华在咸丰八年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激战时战死沙场,壮烈殉国;九弟曾国荃凭借攻破天京城的盖世之功而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季弟曾国葆是老曾最小的弟弟,同治元年因操劳过度而猝然离世。曾家一百多年来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这与老曾始终重视家风教育密不可分。

    1、老曾时刻关心弟弟们的学业进展,经常劝诫鼓励。

    ①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四弟六弟考运不好,不必挂怀。俗语云:“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从前邵丹畦前辈四十三岁入学,五十二岁作学政。现任广西藩台汪朗,渠于道光十二年入学,十三年点状元。阮芸台前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县府试头场皆未取,即于其年入学中举,五十四年点翰林,五十五年留馆,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比放浙江学政,五十九年升浙之出抚。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两弟场中文若得意,可将原卷领出寄京;若不得意,不寄可也。

    ②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身,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有一回,老曾的四弟和六弟参加科考没有成功,老曾便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劝诫两位弟弟学业之途宜精专。他指出,一时的考运不好不必放在心上,俗话说“不怕进得迟,只要中得快。”。就是说不要怕入行晚,只要早晚能够高中,之后的进展会很快。并以邵丹畦、汪朗、阮芸台等人为例子,这些人科举路上入行都很晚,但是入行以后升迁很迅速。

    两个月后,老曾又写了一封家书,内容仍然是对两位弟弟进行劝诫:人生路上有没有科举名利是生前注定的,不能勉强。读书是为了进德和修业,把书读好,就能够做到自立保身。他要求弟弟们修业上要力求精专,如果有志于研究经典,就应该专心一致的研究一种经典,研究八股文、古文、诗词歌赋等皆是如何,贵在先精专一路。连续两封家书都在劝诫,老曾对两位弟弟的鼓励爱护之情可见一斑!

    道光二十年,老曾从湖南赴京,进入翰林院为官。趁父亲护送他的妻儿来京的机会,家里商量着要带一个弟弟进京,就便跟随在他身边读书。最后,家里选择了老曾的九弟曾国荃,希望通过老曾的亲自教导,曾国荃能够学业大进,早中进士。事实证明,这个安排是十分有战略眼光的,年纪轻轻就到京城读书学习、增长见识的曾国荃后来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继曾国藩之后的又一位大清中兴之臣。

    中国古代讲求家族子嗣繁衍兴盛,很多大家族往往子孙满堂。中国传统文化对“兄弟”伦理可以说非常重视,一个家族里兄弟之间关系处理得如何,往往就成为这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的关键。对父亲安排的这个任务老曾是非常尽心尽责的。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七,老曾就正式开课为弟弟讲解诗文。从此之后,老曾几乎每天都为弟弟准备学业课程并亲自给予指导。

    老曾教育弟弟很讲究方式方法,除了讲解史书和时评文章,还从古诗文中选编部分内容,指定曾国荃阅读,每月安排固定时间出题目让弟弟作文。老曾还会时不时带着曾国荃四处拜访京中好友,并请朋友们指点弟弟的学习和作文。兄弟间如此和睦,如果一切都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曾国荃的科考之路应该会无比顺利,但半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差点让老曾兄弟俩这种和睦关系发生巨大改变。

    2、老曾看重兄弟情谊,遇到关系危机时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③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老曾禀父母

    男等在京,身体平安,甲三母子如常。惟九弟迫思南归,不解何故。自九月初间即言欲归,男始闻骇异,再四就询,终不明言。不知男何处不友,遂尔开罪于弟,使弟不愿同居。男劝其明白陈辞,万不可蕴藏于心,稍生猜疑。

    如男有不是,弟宜正容责之,婉言导之,使男改过自赎。再三劝谕,弟终无一言...男因弟归志已决,百计阻留,劝其多住四十天。而弟仍不愿,欲与彭山屺同归。

    自从闰三月以来,弟未尝片语违忤,男亦从未加以词色,兄弟极为湛乐。兹忽欲归,男寝馈难安,展转思维、不解何故。男万难辞咎...男谨禀告家中,望无使外人闻知,疑男兄弟不睦。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也就是老曾将九弟接到京城读书的10个月后一天晚上,曾国荃突然表示以后不到上房来和兄嫂一起吃饭了,兄弟各吃各的,过两天他就卷包袱回湖南。老曾觉得十分惊讶,问遍了家里所有人是否得罪了曾国荃,并多次亲自向九弟询问事由,劝说弟弟有话要明说干万不要闷在心里以致互相猜疑,但皆无所获。兄弟不睦,这件事情让老曾寝食难安,多次写信向家人忏悔检讨此事。

    ④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禀父母

    九弟体好如常,但不甚读书。前八月下旬迫切思归,男再四劝慰,询其何故。九弟终不明言,惟不读书,不肯在上房共饭。男因就弟房二人同食,男妇独在上房饭。九月一月皆如此。弟待男恭敬如常,待男妇和易如常,男夫妇相待亦如常,但不解其思归之故。

    十月初九,男及弟等恭庆寿辰。十一日,男三十初度,弟具酒食、肃衣冠,为男祝贺。嗣是复在上房四人共饭,和好无猜。

    昨接父亲手谕,中有示荃男一紙,言等语,弟始愧悔读书。男教弟千万言,而弟不听;父亲教弟数言,而弟遽惶恐改悟。是知非弟之咎,乃男不能友爱,不克修德化导之罪也。

    整个九月份,无论老曾如何劝慰,曾国荃对待老曾夫妇及子女也一切如常,十月份一家人恭庆长辈寿辰时才又回到上房一起吃饭,但从始至终就是不肯明言为何闹别扭。过了几天收到父亲曾麟书的家书,告诉曾国荃“人生境遇难得,不要虚度,以防光阴不再”等话语,曾国荃才有悔改之意,从新开始读书作文。老曾在往来家书里反复向家人做检讨表达自己没有尽到教导的义务,足见其友爱、劝学兄弟之心厚重。

    3、老曾心系家族兴盛,寄望兄弟们团结一心,进德修业早日功成。

    ⑤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

    中进士之后在京为官的老曾始终心系曾家一门的兴衰荣辱,老曾深深明白,唯有兄弟几个不断读书进取,早日实现“学而优则仕”才是曾家的希望所在,因此便希望能够好好教导弟弟们发奋立志,不断进德修业,早日功成名就。早年间的很多家书中主题只有一个,那便是通过各种方式,时时督导跟进弟弟们的学业,盼望着弟弟们能够踏踏实实把该读的书读完、该作的文写好,然后通过科举一跃入龙门,走上仕途。

    ⑥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其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但愿兄弟五人,各个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资较低,必须为科名之学。六弟既有大志,虽不科名可也。但当守一耐字诀耳。观来信,言读《〈礼记〉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

    通过这封家书可以看出,老曾经常通过大道理让弟弟们明白兄弟和睦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人子女,如果让父母或族人看到兄弟之间名声有好有坏、千差万别,那就是兄弟们不懂得孝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兄弟们之间应该互相敬重爱护,一起获得好名声,成为好榜样,互相以对方为荣。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道理,如果各家各户兄弟姐妹之间都能够懂得并做到,那真是每个家庭之大幸也!

    除此之外,家书中还具体点出了几位弟弟的志向及学业方向。四弟、九弟和季弟的天资不够高,似乎不能在做学问上有什么大的进展,比较适合走读书科考之路,应该专心致志的围绕科考努力。六弟既然有远大志向,即使不走科举之路也无妨,应该深入专研史书和四书五经,应该继续保持耐心,力求读一路通一路,最后做到一通百通。

    老曾苦苦劝学背后饱含着兄弟情,到底效果如何呢?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自老曾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国华之孙曾广植是留美有机化学家,曾国潢曾孙曾昭抡是著名化学家、前教育部副部长,曾国荃玄孙女曾宪植是前全国妇联副主席。100多年来曾家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这才是兄弟和睦之下曾家一门创造的“辉煌”,这才是老曾苦苦劝学的目的所在,令人佩服至极!学习了!收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书系列品读》(劝学篇):第五章 劝学背后的兄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vz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