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洋泾浜英语和上海话

作者: 米素文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20:44 被阅读116次

何谓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1915年前,它就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1849年法租界开辟后,洋泾浜成为英法租界的支界河,周围地区日益繁荣起来。西方洋行和公司纷纷来此开设分行和子公司,在这些机构中充当买办或职员的华人,开始学英文。此地区的一些居民,为了方便与洋人的交流,也开始学英文。于是洋泾浜地区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带有中国口音的英文。例如:来是“卡姆”(COME),去是“个”(GO);是叫“也斯”(YES),勿叫“糯”(NO)……人们呢就称之为“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如果以达意的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它的表达是最简单,最合理,演化程度最高的语言。

当时,上海租界有外语夜校。晚晴教会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成为输送双语人才的主要训练场所。后英语教学不仅进入全日制教育系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而且也是职业学校,业余学校等主要课程。英语也是许多行业的专业用语,也是人们从报刊,书刊,广播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包括日常生活,娱乐,社交等领域。英语成为上海第二国语。

(后在老百姓脑海中,“洋泾浜”就延伸形容你的语言说的不地道。很多外来者长期定居后,其不标准的上海方言,通常会被老上海人背地里形容:“伊港额是‘洋泾浜上海话’!)

上海话由来

在英语逐渐进入上海时,上海话也以租界为温床趋于定型。

早期,上海土话是松江方言一支,与各村镇和各郊县的土话也有差异。19世纪50年代,英文版《北华捷报》在沪问世,其中一个专栏《学习上海话》。清末,工部局巡捕房开展学中文活动,以利于和华人沟通。当时的“上海话”发音仍保留上海土话的特点,但吸收了宁波等方言的词语,音节少,短促明快,如"阿拉”(我,我们)。

清末民初,上海话大体完成了语音定型。它是在沪的江浙移民及本地人共同创造的新方言,发音主要糅合了上海土话、宁波腔、苏州腔,三合一。它从租界蔓延到华界,又从市区延伸到近郊,成为上海人的共同口语,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的上海话已经是市区居民使用率最高的交际语言。作为一种都市方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词语精炼、节奏快、传播迅速,很有都市的特点。上海话的词汇一般以2-3个字为常见发音短促,如“扳面孔”(生气,指绝交),“崭”(极好),“猛门”(无理待人)等。“乡下人”,在上海却是骂人的话,它流露出上海人对观念陈旧,眼光短浅,行动迟钝者的轻蔑与不屑,也反映了都市与乡村文化眼光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的传播,变异,融合,留下了民族交往的历史记忆。

语言的改变,也反映了生活环境的变化。近代上海以上海话,英语为两种日常生活用语,留下了上海从传统商埠向国际大都会转变的轨迹。

-全文完-

上一篇《我所知道的上海历史》

(扎克伯格曾说过:完成胜于完美,感谢晓青文字校对,让我的文章更趋于完美)

相关文章

  • 我所知道的洋泾浜英语和上海话

    何谓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1915年前,它就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1849年法租界开辟后,洋泾浜成...

  • 洋泾浜

    但凡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必定听见过“洋泾浜”这三个字,这与上海人喜好奚落别人的“陋习”不无关联。 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清...

  • 后泾浜

    后泾浜是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浜,西面与南北向的陆家浜连接,东面直通洋泾河,洋泾河与阳澄湖相通。 我读初中时,父母亲穷...

  • 我爱我姑妈

    苏州话的复杂程度我深有体会,毕竟操此方言几乎五十年却还是不能完全掌握,彻彻底底地了解,还会洋泾浜,以鹿为马,半...

  • 心计是个褒义词

    清·王韬 《洋泾浜海市说》:“ 英人於诸国中最桀黠,工心计。” 翻译过来就是:英国人在诸国当中最凶悍而狡猾,擅长计...

  • 2018-05-05

    洋泾高桥培训~

  • 我的大学老师

    进了大学,认识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教语言学纲要的,很难,每年都有很多人挂科,现在就记得个洋泾浜,其...

  • 一门两英烈

    文/余光 在沙家浜镇昆南村的新泾浜,有一幢即将倒塌的王家老宅,可谁也不知道,在...

  • 国培学习线下活动听课所思

    参加“国培计划(2018)——镇巴县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坊员线下集中培训”活动,在泾洋小学和泾洋中学听了专家...

  • 百舸争流,2018洋泾社区第三届龙舟邀请赛

    “龙舟欢歌颂盛世,洋泾奋楫力争先” 2018洋泾社区第三届龙舟邀请赛于10月21日在洋泾港河段拉开帷幕。 本次邀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所知道的洋泾浜英语和上海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ys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