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地铁里看到一块新换的广告牌,上面写有茅盾的一句话:
在命运的网里,人们的努力是不一定有怎样多的成效如所预期。可是这命运观又和自然派的命运论有些不同。这命运观里很含着奋斗不懈的精神。
经查,此语出自《茅盾全集》,但具体是出自其小说,还是其他作品,就无从得知了。
对于茅盾,除了知道四年评一次的茅盾文学奖以及中学时学过的课文《白杨礼赞》,其他竟没什么印象了。
即使有,也是程式化的背诵式的记忆: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这是应试教育留在脑海中的烙印,依稀还能张口就来,像相声里的贯口。但这些作品的名字仅仅是名字而已,竟完全不知道写了什么、主人公是谁。
就中国近现代文学而言,经过时间的淘洗,茅盾的作品湮灭于洪流中,像惊鸿一瞥的浪花,只绚烂一时。
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对鲁迅、巴金、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甚至周作人的作品都有印象,对作品中的人物有的记忆深刻,比如孔乙己、祥林嫂、曹七巧,有的则依稀还有印象,比如觉新、翠翠、祥子、王利发等。但对于茅盾的作品,除了课本里学的那棵白杨树,竟不记得一个鲜活的人物。
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的重要性。塑造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比文辞优美重要一万倍。
之后,在百科里查了一下,《子夜》的主人公是 吴荪甫。但这部1930年代的小说,时过境迁、时移世易,离我们太远了,已经失去了意义。
还好有茅盾文学奖,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蛙》等获奖作品,不然,很有可能连茅盾这个名字都会被遗忘。
如果中学课本中没有了《多收了三五斗》,估计没人记得叶圣陶是谁。
时间是无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东西会被遗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