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艺术之家人物
刘邦分封异姓王四不四洒(是不是傻)?

刘邦分封异姓王四不四洒(是不是傻)?

作者: 吕拾春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0:40 被阅读0次

    文|心路独行

    1

    刘邦像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在这场“马上得天下”的斗争中刘邦脱颖而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微末亭长成长为拥有四海的帝王,裂土分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同项羽作战的过程中,分封王侯是刘邦调动将领积极性,巩固自己战争成果,集中一切力量共同对敌,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障。

    如汉四年,韩信在攻下齐国后遣使告知刘邦自己要做“假王”以镇之,刘邦迫于韩信手握重兵,遂纳张良、陈平计以韩信为齐王,于是方能“征其兵击楚” 。

    汉五年,刘邦“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结果导致了汉军大败。后来从张良计,许诺“即胜楚,睢阳以北至榖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何尝不想大权独揽,实现“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宏图大志,然而专制王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他才实行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分封策略,这是当时唯一明智可行的政策,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刘邦的分封换取了军功阶层人士的支持,垓下之战结束不久,“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刘邦以分封为手段和钓饵,利用军功阶层夺取了天下,迈出了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第一步;而军功阶层通过刘邦称帝换取功爵土地等政治经济利益,并使其对土地和人口的占有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实在是各得所需,两全其美。

    韩信

    群臣劝说刘邦称帝的理由极其明白,所谓“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言为心声,诸侯劝进之辞透露了他们拥载刘邦的真实目的即就在于他能给功臣受地食邑。

    此后,高祖置酒洛阳南宫分析自己能够拥有天下的原因时,高起、王陵再次透露了刘邦成功的玄机,正是因为“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裂土封王,事非得已。但是却有利于汉王朝的建立。

    2

    项羽像

    封国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出现,暂时能与郡县制并行不悖,是由时代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不能简单地以复辟倒退加以全盘否定。

    提到分封我们不得不提到项羽,同样实行了分封,但是却最终失去了天下,原因何在呢?项羽的分封具有太强的个人感情色彩,而且对分封时机的把握不好,该分封的时候犹豫不决,使其分封适得其反。

    他不仅不能利用分封来拉拢一些握有重兵的地方实力派,控制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而是以我划线,亲我则亲,疏我则疏,以个人爱憎好恶为转移。 项羽不是把分封当作手段,而是把它看作目的,他只满足于称王称霸,而忽视了专制集权,这样最终导致自刎乌江的结局也不足为怪了。

    前面已经提到,刘邦进行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君主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对军功阶层采取的是“先予后取”的策略,也就是说“予”是为了更好地“取”,当“予”的目的实现后,接下来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取”了。

    在楚汉战争期间和西汉建立之初,由于许多功臣将领手中都握有兵权,刘邦对他们不得不采取十分慎重的方式,压制自己君主专制的欲望,满足他们对封邑的要求。

    3

    韩信之死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为王的功臣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后为卢绾),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是国家统一的隐患和君主专制的障碍。

    在剪除异姓的过程中,刘邦大体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充分展示了刘邦精明娴熟的帝王术:第一步,剥夺或削减对中央威胁最大的将领的兵权,如垓下之战刚结束不久,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韩信的军权。

    第二步采取徙封或降职等方式使这些将领与自己的部署分离,如韩信本为齐王,后被刘邦徙封为楚王,仅过了几个月时间就通过伪游云梦的方法将韩信捕获,并被降为淮阴侯。再如韩王信于公元前202年“剖符为韩王”仅一年“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

    第三步采取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军事打击方式,辅之以杀一儆百、敲山震虎等的心理战术,逐一剪除剿灭,剪除一个异姓,即以刘氏子弟(同姓王)代之。其中最为冤屈者当属彭越,只因没有亲自跟随高祖征讨英布,惧怕刘邦责罚,故常称病,即使这样整日提心吊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受人诬陷而身死被醢的可怜下场。异姓王仅存者是国小力微的长沙王吴芮,作为汉朝与南越国之间的缓冲之地。

    4

    综观异姓王的覆灭几乎都是因为忧惧而“反”,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竟没有一个是处心积虑与中央政权为敌而被剪灭的。

    进一层思之,如韩信怎么会在手握重兵时不反,而在失去兵权受人监视的情况下造反呢?刘邦消灭异姓王,并不是认为封王制度有什么不好,而是认为异姓王是异己力量,对刘氏天下有威胁,他不与项羽平分天下,也同样不愿与这些异姓王共享天下。

    如果我们从王权支配社会的角度来看待异姓王的分封和灭亡的过程便很容易理解,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有许多特点,如“王的权力是至上的”、“王的权力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久的,在空间上是无边的” ,它不允许任何的社会力量对其形成威胁,哪怕这种威胁仅仅来源于“王”的心理感觉或判断,也是“王”所不能容忍的。

    在王权观念的支配下,一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将这些“异己”力量斩除,这就是“异姓诸侯”在被分封后不久即被剪除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邦分封异姓王四不四洒(是不是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h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