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91846490ba537172.jpg)
舟尾横卧一楫(ji)。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舟子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莫不是在唱东坡的豪放词?)
左边的舟子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第四段介绍船尾部分,写了两个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高明!)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虞山,现江苏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钩:钩的形状。
船的背面(底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笔画清清楚楚,黑色字体。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色字体。
第五段介绍舟的底部,略写。“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我认为还有对整体作品的把握。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简:同“拣”,挑选。修狭:长而窄。
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最后第六段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
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185b1b21f510fdf5.jpg)
读完整篇文,那个小小的核雕是不是如在目前呢?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想去亲眼见一见它呢?可惜原物已遗失,甚是遗憾!不过这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不断地复制和再创造。
我觉得这个经典作品能让我们后世的人知道,离不开本文作者魏学洢和微雕艺人王叔远的相互成就。
首先是王叔远的选材方面:一是素材选择,二是原材料。
他根据对自己技艺的把握选择了北宋文坛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包括后面的题名和篆字图章,我认为他是一个极具情怀的人,可能苏轼原本就是他的偶像吧。
因为王叔远在呈现这个故事时,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很有自己的见地。
比如雕栏上的对联是把前后“赤壁赋”里面的名句组合到一起,而苏轼泛舟的客人第一次是一个,第二次是两个,都没有明确姓名。王叔远却刻上了佛印和黄庭坚。
“大约是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东坡的寂寞吧。”(来自赏析)
这不仅不会让我们感到奇怪,而且会觉得好像原本就如此一样。
在确定自己的作品主题后,为了能让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现,选择了长而窄的桃核。
第二是不得不说的微雕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桃核“曾不盈寸”到各处的细节处理(前文已详细提及)都可以说明。
再来说说《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他通过对核舟作品的细致观察而成文,“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他“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这既体现了魏的观察之细,同时也完整地再现了王叔远想要表达的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
我想这也代表了魏的鉴赏能力,说明王叔远的这个小礼物是送对人了。这么精巧和高超的作品,若是送给了一个不懂欣赏、没有趣味的人,恐怕早就丢进垃圾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1e088af4cbc2748b.jpg)
这就让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魏学洢了。他字子敬,号茅檐,著有《茅檐集》,一生未做过官,是明末著名散文作家。他的父亲是一代名臣魏大中,被魏忠贤陷害入狱,后惨死狱中。
魏学洢从小就是个大孝子,勤学苦读,不惧贫寒,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其父被扣上受贿的“欲加之罪”,他四处奔走,然而无人敢应。父亲死后,魏忠贤的追赃仍未停止,魏学洢也被捕入狱。
魏学洢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视死如归,在父亲死的同一年,他也因病去世,死时才二十九岁,实乃憾事。
这么一了解,觉得这篇《核舟记》弥足珍贵。
备注:在学文言文漫谈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