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收藏而已读书手机端收藏
咖啡里加糖前,请先读读《上瘾五百年》

咖啡里加糖前,请先读读《上瘾五百年》

作者: 我的名字叫清阳 | 来源:发表于2015-02-16 04:30 被阅读2063次
    上瘾五百年的封面上瘾五百年的封面

    我曾经把这本《上瘾五百年》作为我的心理藏书在我的博客上向所有人推荐。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心理学著。我之所以愿意将它放到心理藏书中,理由也不算不牵强,因为瘾品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重头。且不说成瘾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的课题,各种瘾品对于大脑的作用机制也一直心理学家们的兴趣所在。

    图书信息

    作者: (美)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约
    副标题: 瘾品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ISBN: 9787208054530
    页数: 212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 22.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5-01
    

    瘾品的翻译

    在继续行文之前,说一说书的翻译。

    总体上来讲,此书的翻译还是相当成功,如果不是偶尔遇到的小瑕疵(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词译得不太规范,但不影响理解),我基本上意识不到是在读译作。这里我要花几分钟探讨Drug这个词的翻译。在前面我两次提到的“瘾品”这个词就是译者对drug一词所作的翻译。我不知道把drug翻译成“瘾品”是不是这本书的首创,但是如果你用google搜索这个词的话(点击此处看搜索结果),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网页都与这本《上瘾五百年》有关。学过英语的同学应该知道,Drug这个词的本意其实是“药物”。而如果你在欧美国家生活过的话,就会知道此次的最常用意思“毒品”。把drug翻译成瘾品,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不能意识到这些物质多数曾经是药品的现实,也弱化了它们都是曾经或正在给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带大巨大伤害的有毒之物这一事实。

    提起毒品,人们最容易想起的是海洛因,可卡因,大麻,...。而本文中所提到的“瘾品”除了上面的那些,更是包括了烟酒糖茶,还有咖啡因饮料(咖啡,可口可乐)这些国人平常并不认为是“毒品”的东西。我猜想,作者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对“drug”的翻译既没有采用比较正统“药物”也没有采用比较流行的“毒品”,二是采用了较为温和的“瘾品”。这样的译法并无不妥,也算是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认知而弱化drug的药用意义和毒品性质,而只强调其引人上瘾这一共性。 但这与英文原版作者的本意似有相悖:烟酒糖茶这些东西,无论从其滥用的危害到使人上瘾的特性,都与毒品无大差别。不过这里我还是采用瘾品一词,一则是对译者的尊;,二来,也是在想不出怎样的词能涵盖Drug一词的全部含义;三者,这个词已经存在10年多了,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三大宗和三小宗

    本书中,作者对流行于世界的毒品做了介绍:三大宗的咖啡,烟,酒和三小宗的鸦片、大麻、古柯叶。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这些瘾品成为了世界流行的货品而不是其他。有些瘾品,比如乙醚,只在一定的区域内流行过,没有称为世界性的货品。而近期才有的那些高纯度毒品,则由于人类对于毒品的认识,而对其做了集体的限制。之后他分析了瘾品与贸易,瘾品与权力的关系。作者叙述的诸多现象与史实让我惊叹不已。学界政界以及一般大众对于瘾品流行的所起的作用更是使人深思。

    瘾品,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利用了人自身的弱点(或者说是特点)而大发神威的。一旦有机会接触瘾品,极少有人能逃过它们的魔掌,为它们所掌控而不自知。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尝试第一次。因为一旦被他们掳获,人就会被它改变——没错,毒瘾可以戒除,可是戒除之后的人们,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吸食毒品之前了。他们会记得“嗨”时的幸福感觉,那感觉是那样的廉价(但是代价也巨大),只需付出金钱就能唾手可得。一旦再次面临诱惑,曾经戒断的人,更容易重蹈覆辙,复吸复用。

    上瘾的政府和公众

    我在这部书中学到不少,也对不少社会问题的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比如公众和政府对瘾品的依赖。公众是使用上瘾,政府是对其税收上瘾。戒除瘾品的难度和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个人戒毒难度相当大,不戒又伤害身体浪费财富。政府多瘾品管制程度加大,会引发黑市交易,不但会减少税收,还存在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政府管制放松,则会引来滥用,而滥用带来的生产力降低,医疗负担增加和相关的社会问题(犯罪)也是难治的毒瘤。

    此外,因为瘾品的治疗作用和毒害作用兼有,医生在使用这些物质时经常面临两难的局面。使用某些瘾品可以治病救人,却也容易病人对这些药物上瘾,如何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聪明的”大众不断的试用各种医用药物的非医疗作用(通过服用感冒药止痛药物来过瘾的事屡有发生)。

    国家政治精英使用瘾品为自己赚取财富,控制底层劳工,用心险恶。但他们反过来又深受其害,欲罢不能。待到想要禁绝的时候,自己中毒已深,难以成功。

    个人的教训

    尽量不让自己将来的孩子过早接触各种瘾品。一定找适当的时候向他传达瘾品的害处和统治阶级放任瘾品使用的险恶用心。

    2009年1月8日 初稿发于个人博客: http://psychattic.blogspot.com/2009/01/090.html
    2015年2月15日 二稿并发布于简书
    2015年2月16日 修改题目为《咖啡里加糖前,请先读读<上瘾五百年>》,原题目《上瘾的政府与公众--<上瘾五百年>读后感》
    

    广告时间

    本人人在美国,想卖苦力搞代购,挣点儿是点儿。各位看官如果有代购需求,可以通过QQ群 微信号:huaxiangco 和我联系。谢谢。
    网站:www.huaxiangbaby.com
    淘宝店:http://shop114500297.taobao.com/
    新浪微博:@华享宝贝
    官方微信:huaxiangco
    QQ群:392496819


    引用和版权

    • 本文欢迎转载,但请保留作者署名,广告信息和超链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巴图鲁:不错
      • 我的名字叫清阳:@如果没有明天 感谢你的回复。你说得对。其实毒品和瘾品有交叉,但不是完全相同。比如LSD(一种致幻剂)是毒品,但不是瘾品(不会导致上瘾)。比如很多人将糖,盐归类为瘾品,但不是毒品。你举例的咖啡,目前美国精神病学会不将“咖啡成瘾”视为疾病的原因,也不是基于科学发现作出的,而是因为社会文化压力(也许也有来自政治经济的压力)。

        你说的没错,目前的这些毒品/瘾品,最初的发明/发现,很多都是为了医学。但是很多瘾品会影响儿童大脑发育,改变成人的大脑内部电化学平衡,也是必须认识到的问题。这不是偏激。整个社会目前的状态也不是偏激,而是回避忽视这些问题。我认为大家应该从科学角度取得对这些物质对大脑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然后做出合理的选择。

        没有上瘾的时候,用不用是个人选择。上瘾了之后,就不是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值得探讨。自控力是一方面。但是瘾品/毒品控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 0418d64e6032:对毒品的看法可以不用这么偏激的。鸦片是做止痛药的原料。大麻能用来好像是治疗癌症。毒品只是物品。差别只是用法还有用途。 咖啡。茶还有糖这些都是对身体有益的。只是看个人怎么使用了。如果你一天喝个5-6杯(很多老外每天都是5-6杯)你不能说这是别人逼你的。只是你自己控制力不够强而已。
      • 0418d64e6032:我喝咖啡从来不加糖。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每天必须靠咖啡。咖啡还有红牛。糖。都是pasivo(中文不知道。这是西语) 毒品。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我TA过一门课,相关的论文也度过不少,这方面知识倒是还有。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你可以去看一下epigenetic相关的知识,挺有意思的。
        @PeterLiang 我也喝碳酸饮料,基本上都是买果汁喝碳酸水,自己勾兑。不过也喝得很少。还是白开水解渴。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什么也比不上水。

        喝茶/咖啡/可乐,都是利尿的,原因就是里面含的物质,会加速人体脱水,也加重人体肾脏负担。喝这些东西之后再次口渴的速度,比喝水要快很多。

        可乐的坏处,主要还不在于他里面的咖啡因,而是里面的糖(或者糖代剂……)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你说的很对。瘾品的共性之一,就是,让人觉得 舒服。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我是来推荐书的,你不妨去看看书去?很有意思的。
      • LostAbaddon:@我的名字叫清阳 这本书同事看了,我也想看呢,不过最近实在没时间看这本书,手头上还有很多书打算看呢。。。
      • 我的名字叫清阳:@LostAbaddon 我承认。但我的理由是,文章内容是很真诚的。
        我真的希望这本书被更多的人读到,并有所思考 :D
      • LostAbaddon:@我的名字叫清阳 这是标题党行为。。。
      • 我的名字叫清阳:@不锈钢老鼠 :)
        首先,上瘾不上瘾这种事,是有个体差异的,而科学研究的结论经常是以群体的样本的结果做出的。比如我之前也抽烟,也喝酒,也是说戒就戒了。但是我的经验不能证明抽烟喝酒不上瘾。以个体差异反驳科学发现是非常常见的错误,我知道你是明白这个的。
        第二,不是所有的瘾品都会带来明显的生理上的戒断反应。你只是“喜欢”
        第三,不是所有的瘾品使用甚至毒品都会带来上瘾,剂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用过很多吗啡,但是是生病时止痛用。但是吗啡一旦上瘾,后果不堪设想。

        不是说喝可乐一定上瘾,而是可乐的风靡是因为它利用了人类对咖啡因和糖的可以使人上瘾的特性。

        所有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让人 感到 很享受。

        接下来我会写点儿关于上瘾的科学八卦 :D
      • 我的名字叫清阳:修改了一下标题,看看是不是更多的人看

      本文标题:咖啡里加糖前,请先读读《上瘾五百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fy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