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札记Heracles我喜欢的文
书荒了怎么办(3):我私人的阅读史及几点读书经验

书荒了怎么办(3):我私人的阅读史及几点读书经验

作者: 江寒园 | 来源:发表于2015-02-04 14:55 被阅读5653次

    (文/江寒园)

    维特根斯坦认为,在讨论一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其关键词进行准确定义。所以我们先看看书荒都有什么意思。书荒,有两个含义:

    1.书店里的书不够卖了,类似于粮荒。

    2.一个爱看书的人眼下就要没有感兴趣的书可以看了,急需有新的、值得拜读的作品。书荒一词,现多出自热爱网络文学的读者口中。

    这里我们主要取其第二个含义进行讨论。

    下面可能会过多的谈论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希望不要笑话我早期肤浅的阅读史。另外为避免行文混乱,要点不清,分成以下四点叙述:

    一、我的网络小说阅读史

    二、相比网络小说,为什么经典这么难读

    三、相比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又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四、读书的几个误区

    作者小序:

    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点长,在当今这个浅阅读为主的时代,这类自述式的长文(虽然后面也有几点经验总结)肯定没有前两篇的”方法论“和”开书单“受欢迎。其实要拆也能拆,可以分成 ”一/二,三/四“ 三篇文章依次发出来。

    如果确实对我第一部分阅读史没太大兴趣。可以直接拉到相关要点,看自己想看的。我自觉后头那三点,看了至少会有一点收获的。我文章总是写得特别慢。最快的那篇《断舍离》1000多字儿也花了俩小时,至于这篇7000多字儿,整整花了一天时间。从12:00多一直到凌晨2:00.

    我希望我挤出的是奶,而不是拉粑粑。就算可能最终不被看好,至少我有过挤奶的冲动和行动。

    ---------------------------------------------------------------------

    一、我的网络小说阅读史

    书荒了怎么办?这是我整个高中时代时不时会忧虑的一个问题。我从初二开始涉猎网络文学,大概一直到高三暑假结束为止。

    初二到高三这四五年间是一个口味越来越挑的过程。一开始——实在是难以正视且难言出口——看的是校园言情和一两部纯爱小说。还记得当时抓耳挠腮的样子,因为阅读到了VIP章节,看不了了,而当时还小又没银子,那个急啊!

    初中那时候起点还没被盛大收购,并不是后来一家独大的局面,当时同时有六七家小说网站都在不温不火的经营,随便进一家网站挑一本书好像都能看得进去,不过初中读的一些网络小说几乎都没有印象了。

    高中以后有了手机开始更为频繁的接触网络小说。因为他们大都以字数计费,所以动辄都是几百万字。当时还都是非智能机,到后来那些手机方向键的下面,基本都己经掉漆磨平了。这大概是每个曾热衷于小说阅读的人的共同体验吧。

    记忆深刻的是高一开始看的一本《凡人修仙传》,我高三毕业了他还没更新完。写到1000章,主角飞升灵界之后,突然觉得没多大意思总是一个模式就没再追了。这种仙侠小说里,每次看到主角闭关打个坐就7、80年,我一想人家不过打个坐的功夫我就已经死了,总是特别感慨。

    开始还看了我吃西红柿的几本武侠书(武侠这个话题容后再表),当时觉得还不错,后来被人说小白也就没再看了。唐家三少一直都有听闻,虽然也很火,但从头到尾真是一本都没看过,或许有过尝试但没看进去。

    说到三少就得提及跳舞。他和三少并称“三五香烟组合”。跳舞我倒是追了挺长一段时间,看他的一本玄幻和都市小说,说道都市小说,烽火戏诸侯的一本我记忆尤深,且颇多感慨。那些书名就不说了,这么坦率写出早期的网络小说阅读史自觉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说出那些书名肯定被别人笑话。就是以自己现在的认知,也觉得确实小白,甚至还包括几部当时看得颇为震撼/感动的小说,去年试着又找来看了看,真是看不下去了。

    而当年确实异常投入,高一时有个同学也喜欢看网络小说,我俩前后桌,时不时的交流一两句。某天偶然听和他一个宿舍的同学说起,说有一晚他就一直在看小说,等到早上6:20多,大家差不多都起来了,他钻进被窝小眯个十分钟,然后一块去早读。白天上课时手机放在堆起来的书后面,再看上个一天,课间十分钟也掐好时间,到最后三分钟飞奔去厕所再跑回来正好赶上上课。

    高中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开放,平时更无暇去书店买书,而网络小说只需在网上下载且并且本身很吸引人,所以高中的阅读倒大多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主。后期也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即使现在看来依然觉得出色的小说比如《悟空传》、《三体》等。巧的是这两本一开始我都没看进去,《悟空传》看开头以为是无趣的恶搞小说,《三体》看了开头以为是讲文革的,删了之后,书荒又去网上找,又发现几乎每个人都盛赞这两本。于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当初打开的方式不对。再又看了第二遍便深深地为之俘虏了。当时还看了点周国平的书,于是矫情地推《悟空传》为“精神初恋”。

    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得几分:

    .看《悟空传》,因为紫霞对孙悟空说的一句话而感动: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猴子,因此你不用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

    看到开头那颗树妖说:“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

    看到封面那几句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起先还以为是孙悟空说的,后来读了书才发现是唐僧说的,不不不,这个时候他该叫金蝉子才是。心里想着,这也是个风流人物。

    还有其他的小说比如《历史的尘埃》,课间因为看到结局而震撼异常,身体发热,围着教室跑了好几圈然后跑到外面看到班里的男生,对他们喊,太震撼了!!!那XX 怎么怎么了……简直太震撼了!!!他们一头雾水的看我飞奔过去。

    比如其中一句至今还有点印象:“能救人的不是神,从来都不是,只有人能救人。“

    寒假在家,一边啃着吃的,一边看《紫川》,听红颜。“红炉白雪逐,沉香璃上珠”,这个场景记忆尤深。

    ……

    看的一些网络小说是有令人心底为之震撼的地方的,虽然可能现在看来没太大感受或者早已看不进去,但毕竟当初在那个年纪遇到了:“精神初恋”其实倒也没有言过其实。

    到后期网络小说就只看猫腻一个人的了。他的《庆余年》、《间客》当时都特别喜欢,严密的同时又有一种酸酸的文青感。《将夜》前面也不错,不过没看完。似乎突然间失了兴趣,以后再也没看过网文了。

    又找到当年的一些笔记:“现在那些作者或者封笔了,或者再也写不出那些优秀的作品了,又或者我口味越来越刁了,总之能看的小说越来越少了。现在网上看的只一家了。那天追他的书,看到某一章后面,大意是,他会一直写下去,一直给大家讲故事的,直到老得敲不出字为止。不知怎地忽然就很感动。”

    虽然他现在还在写,可我却没再继续看了。

    前面说武侠容后再表,就在这里说了。在最后的高三暑假,淘了两本凤歌的武侠《沧海》和《昆仑》,还买了本《金刚经》看,一边看着凤歌的武侠,忽然冒出来几段金刚经,这种读书的重叠感里总有一种惊喜。之后对武侠的兴趣又扩散开,看了看黄易的《寻秦记》,小时候电视剧感觉拍的很不错,看到原文不禁失望异常,文笔太差,弃之;小椴太过文艺,不好好讲故事,弃之;沧月的《七夜雪》感觉还行,听说她的《镜》系列也不错,试了下没看下去,弃之;至于金庸,试着看了看《笑傲江湖》和《射雕》,可能是看过电视剧的缘故,也没怎么看进去,弃之;大学图书馆陈列了一排《古龙小说全集》,挑了本《绝代双骄》,觉得还挺有趣的,不过也没到多么喜欢的境地,其他作者的武侠后来也没怎么看了。这么看来,武侠里看原著还就凤歌不错。哦对了,那本《英雄志》也没看进去。

    写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一点:

            大学以后不知怎地忽然就不看网络小说了,可能一个是四五年的网文阅读把该读的经典都读得差不多了;二个是年龄过了、时机过了。三个是对名著当年还有一股盲目的崇拜。当然要抛弃网络小说了,就像嚼过的馍馍,再也咂摸不出味儿了。

    大学开始的阅读似乎是一种对网文的反弹,也有一股盲目崇拜,列好书目只读经典,结果在上篇文章里也说了,看了半年多就没再继续下去了。现在算是读书的第三阶段,按第一篇的“顺藤摸瓜”完全随自己的心意来看。

    这三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自己的阅读史倒正好相反。

    所以说读书完全不必太过刻意。在你该读网络小说的年纪,你就开开心心的读你的小白文和爽文,这时候没相关体验读了文学名著也是一头雾水;稍长一些,自然就对网文失去兴趣了,再到后来如果能从诸多庞杂的兴趣中发展出一两门自己独到的专长领域则更妙,到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又最后回归了那些怎么都绕不开的经典,而这时你或许才能窥见经典真正的意义。

    关键是该什么年纪就读按照自己的天性去读什么书,不必太过刻意,把阅读当成一桩苦差事。

    这里所谈的读书基本上都属于私下的阅读,类似于“课外书”“闲书”之类。而官修语文教科书。个人而言,大概一直在高二以下都觉得枯燥无味。而高三开悟也是自然而发,不干老师什么事,完全在于自己和课本上诗词古文的直接交流。

    记忆最深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那时候《项脊轩志》还没火起来(我讨厌流行和热门,一句话被说得太多了就让人恶心了,仿佛自己私下偷偷喜欢的女孩忽然就成了大众情人)

    而它也没算进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但那一周仿佛就着了迷一般,每天早自习都读《项脊轩志》,整整念了一周早读,最后熟读成诵才心满意足。还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课后附的一小段袁枚的《祭妹文》,那些真真是直抵人灵魂深处的文字。

    另外学校楼道墙上都挂着一幅幅古人诗词,那时课余最常做的就是跑遍学校里看每一幅名人诗词,就在墙上挂着的诗词里我认识了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李煜的《浪淘沙》、赵佶的宴山亭(裁剪冰绡)……后来对诗词的兴趣始而扩展:读李商隐“锦瑟惊弦破梦频”“日暮向风牵短丝,血凝血散今谁是”“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请原谅我在这里过多引用一些诗词原文,因为实在感触尤深)。

    继而是《人间词话》里独独记忆至今的吴文英。

    说了这么多,是想再强调一下:前文所讨论不必读经典是有几个限定或起码的基础的:

    这里的阅读特指在求学时期的“课外书”或所谓“闲书”,非官方的私下的阅读。而少年时期所要熟读或背诵的唐诗宋词古诗文都有极大的意义,他为你之后“稍长一些,对网文失去兴趣”提供了最为基础的鉴赏力,在你慢慢长大后就会有所明悟,不然小心你一辈子都陷入小白文的深渊当中。这类似于上世纪那些有家学渊源的大师,在宗族家长的要求下背诵最为基础的国学经典,私下则偷偷读一些猎奇推理小说。

    如果说我少年时阅读网文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么它大概挖掘了我以后对阅读的一部分兴趣(官方学习语文教科书的最后一两年也从课本上挖掘出了一部分对诗词古文的兴趣),同时提供了一种体验:有些文字可以直抵灵魂。而且书里总有些有趣的东西。不必是颜如玉,不必是黄金屋,这让我对以后的一切阅读都抱有某种期待。

    ---------------------------------------------------------------------

    二、相比网络小说,为什么经典这么难读

    为此我又特地翻了翻当年的一些读书感受(回看自己当初的文字甚觉可爱,满满的都是一些吐槽和碎碎念),现在再总结一下。

            1.高二那年买了本《麦田里的守望者》,但看了两页就看不进去了,气得想撕了它,转念又觉可惜。束之高阁吧,看了就心烦,于是就永沉柜底,暗无天日的封存。于是我就悟(心塞的必须自己开导自己):这《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为垮掉的一代写的,他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而且还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呢。至于《瓦尔登湖》他在书里提到的一些希腊神话的典故,也是同理,我们根本就没有最为基础的背景知识了解。这时候读名著就好像小孩不会走就想跑了,还不得跌倒。

    这种阅读名著时背景知识的缺乏大多体现在外国名著上。比如宗教的历史、希腊神话等等西方一些典故。另外对外文翻译过来的,总有各种不到位比如翻译腔和一些错漏,后来就渐渐淡了读外国文学的心了。

             2.一个人不可能跳脱出整个时代,文学也是。两者都有先天的局限性,即使是作为经典的名著也不例外。在国内比如胡适的《尝试集》,里面一些新诗现在读来简直如同儿歌。但是依然入选文学史并且流传至今。《尝试集》存在的意义已经体现在它的名字本身了:“尝试”。

    胡适致力于新文学和白话文改革,提倡新诗等等。这部新诗集的意义更多在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字语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有些经典也是如此,象征意义大于实际阅读的意义。这就是文学的时代性。

            3.至于我自己个人的经验:四大名著其实都没怎么看进去。

    看《水浒传》里鲁达喝酒吃肉,便也学他温了几盏热酒,买了些熟牛肉,看他一怒提拳、喝酒耍酒疯都是恁的可爱。到后来看其他人乱杀无辜就不喜欢了,再到后来被朝廷招安借刀杀人,就彻底看不下去了。

    看《西游记》时,则重点在孙悟空的“虎皮裙子”,每次看到都要笑一会。

    至于其他部分则一点都不喜欢,一边看着数数还剩多少页,看了俩小时觉得过了一半,想着剩下俩小时就能把这本书看完。到这种地步,即使是经典,看与不看也没多大区别了,还不如看篇爽文自嗨来得要紧。

    对于《三国演义》,我觉得还没《三国志》好看。但当年还是硬逼着自己把《三国演义》看完,想着既然被列为名著,不管怎么着起码都得过一遍。现在演义里基本都忘光了,幸好都忘光了,里面有不少错误认知。尤其是罗贯中尊刘抑曹的思想特别严重,太坏了他。后来在《三国志》看武帝纪,感觉曹操真是不容易。尤其是他的《自述令》,把我感动地稀里哗啦。

    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看一些所谓经典,逼着自己读的书都没太大印象了,反倒得到一些错误认知,不读也罢。

               4.至于名著是不是只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才读不下去?也不尽然。一直记着好几年前在报纸上偶然浏览的一小块文章,搜索了几个关键词,没想到还能找到,截取几段放下面:

    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也把矛头指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有次度假时带了《罪与罚》,结果一怒之下把它丢进了游泳池。“每一页都好像算计着,要把你弄得万念俱灰。我确信,要是周末想去西伯利亚自杀的话,它倒是挺合适。”

    被茨威格、尼采、鲁迅称为“人类思想领袖”的陀斯妥也夫斯基,几乎每部作品都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法国作家德•伏居耶子爵点评过。

    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公开表示,莎士比亚根本不懂得描写人物,连第四流诗人都算不上;贝多芬是一个嗜好和欲望的引诱者,他的第九交响曲是离开人类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和易卜生也一无可取。雨果则非常鄙薄司汤达。而在中国古代,欧阳修不喜欢杜甫,苏东坡不爱《史记》,王夫之则力诋曹植。

    总结一下,看不进去名著并不丢人:

    一是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共同的文化基础;

    二是文学有时代性的局限;

    三是个人有个人的口味,就连著名作家也都有各自不喜欢的作品。

    相反要有点气魄:

    我就是看不进去名著咋啦!我就是不想看名著咋啦!我就是爱看我这不入流的网络小说咋啦!这么多人都说毛姆/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大名著/托尔斯泰 好,我就看不进去咋啦?!咋啦!

    -----------------------------------------------------------------------------------------------

    名著不好看是一方面,相比之下网络小说为什么就这么吸引人!一个鲜明栗子就是上面提到过的那位连下课去厕所都掐好时间的同学。

    三、相比传统小说而言,网络小说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1.网络小说大多以主人公的成长史进行叙述,这就让读者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2.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后,再加以后宫种马YY成分,成功满足了活在平庸无奇的现实世界的读者的精神幻想。

    3.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不断地挖坑(设置悬念),埋下伏笔,15万字一个小高潮,40万字一个大高潮。读者期待看到那一个个坑被填平,期待一个个高潮的来临,这样内心好奇和精神幻想同时得到满足。悬念的制造和高潮的满足感是“花”(代入感)种下去后的结出的两个“果实”。

    所以我那年会抓耳挠腮,所以我那个同学会一晚上只睡了十分钟。

    至于一般的传统的小说,人物、悬念、高潮这些也都有,但相比而言没有网络小说那么浓墨重彩,当然除了悬疑推理小说。比如《白鹿原》,力图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反映出一个时代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在这里,人物是手段而非目的,传统小说家更多地着眼于时代、民族、道德等或宏大或思辨的话题。当然,网络小说里的“悬念”“高潮”等吸引人的东西,《白鹿原》里也有。茅盾文学奖几届下来也不少,为什么单单《白鹿原》这么畅销:陈忠实撒了一把“味精”:他笔下细腻的性描写,这就是他的“悬念”和“高潮”。

    ---------------------------------------------------------------------

    四、读书的几个误区:道在屎溺中

    有阵子网上很是流传了一句话:“小学是一群人的小学,初中是一个班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则是一个人的大学。”

    每一个能流传的句子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道理的,背后必定有许许多多人的共鸣。

    人的个性都是渐渐凸显出来的,小学时几乎大家并无二致,哪有什么个性、爱好、三观可言,就是一块玩,就算吵架了隔天也就好了。到了初中高中,一个孩子渐渐变成成人。在这社会里,因为家庭情况、教学情况、接触世界的方式都有不同,各自的三观与爱好等非常私人化的因素随即开始产生,于是就从“一群人的小学”变成了“几个人的高中”和“一个人的大学”。

    为什么幼时一起玩耍的同学长大后大多没有继续保持亲密稳定的好友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幼年、少年时期虽说心无隔膜更加容易产生友谊但也同样容易分离,因为彼时三观、性格、爱好等私人化的因素还未完全稳定,长大后虽说不容易产生友谊,但如果真的找到,其势必比青少年时期的更为长久与紧密(我说的是真正的友谊,不是仅仅因为商业合作就互称“朋友”的那种友谊)。因为双方的结合(友情、爱情都有)是因为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爱好等私人因素,甚至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所以,长大后的友谊/爱情虽然更加难觅,但若找到也会相对更加紧密与长久。

    上面说的是人的情感随长大的变化,读书也一样。

    会因为三观、爱好、价值取向而与某人渐渐淡漠或亲密。在读书这件事上,当这种趋向发展到极端时便入了魔道。

    一开始大家并无二致,放学拉拉手一起回家。后来念到高中了,读书到一定程度后,觉得自己开悟了,便会产生诸如“周围的人怎么这么愚昧”“怎么都没一个人理解我”“知音难觅”的感觉。尤其是又恰巧读到周国平(对!又是他!前文提到过!什么?你找不着了?你才读了多久就找不着了?!我写到这里连构思带吃饭花了12个小时,你看到这里能花多长时间?忘得这么快!就在前面“精神初恋”那块!)的一句话: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察觉和强烈的排斥。”

    这么一看,有名人名言作担保,心里的想法更坚定了。于是愈加的排斥别人,自认为高人一等,知音难觅,周围的人怎么都这么愚昧。

    这么一来,就走上读书的歧途了。

    读书过程中不少人都会走到这一步,或深或浅,或早或晚。这样的读书人背后大都有一种对读书的偏执比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心理。看不起从事其他活动或不太读书的人,认为最高智慧只能存在于书里:“一天不好好读书,看肥皂剧、追星、到处逛、看八卦杂志…整那些有的没的有啥意义?!太愚昧了简直!”

    于是更加深地把自己与周围隔离开来,由此深陷一种极端。

    而所有一切的各式极端都是魔道。

    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高或太贱这两种极端也是魔道。

    因为“道在屎溺中”。

    看明白的人全文到这里就结束了,还不太清楚的人那就再看看下面:

    有些道理,一些人从读书当中习得;另有一些人从现实的阅历当中体会;还有些人从与别人的谈话中获得……这些认识道理的途径无分高下,因为最终认识到的道理是一致的。

    读书仅仅作为一种认识道理的途径而存在,别人因为社会实践而认知的道理难道就比你从书本里读出的道理低一个层次?

    读书,保持平常心最重要。就把它当作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或者仅仅作为自己的一个普通爱好就像喝茶、下棋、饮酒、打球一样。

    而就算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而言,读书也是较为片面和浅薄的,所以古人讲“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李白、杜甫以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长成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各地游览,见识天下;所以司马迁在读完父亲留下的书籍后,一定要亲自跋涉到每一个历史地点去考证,去听听乡党们怎么说;所以李时珍不仅仅是简单整理前朝各类医术,还自己亲自尝试万千种药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话非虚,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的经验结合到一处才能体会到客观实在的道理。

    “知行合一”与此类似。

    “知行合一”与此类似?

    文章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7000多字还挺长的,你也应该看得挺辛苦的。既然你都坚持看到这里了,我得诚实的告诉你,有个地方我骗了你,文章开头那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是我瞎诌的。

    ————

    转载请@作者微博 ID:江寒园(http://weibo.com/u/2111069654),并将本段话一并保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寻欢与留香:在简书,很少看下去长点的文章,唯独看了你的这篇我看下去了,因为你提到了网络小说,我也有和你同样的感受。有些书买来或者有些经典网络小说下载好了,确发现有没看下去的欲望了……
      • 琴岛家长家:不错不错,读书经历相似度大呢——对!又是他!前文提到过!什么?你找不着了?你才读了多久就找不着了?!我写到这里连构思带吃饭花了12个小时,你看到这里能花多长时间?忘得这么快!——对,就这句,太可爱了,笑了半天
      • caae6f0e5086:看到结尾时我已经忘记了开头,但作者意思是让我再往上翻七千字?
      • 0330a9840a9d:网络,言情,武侠,历史哲学,这就是我的读书史,何其相似啊
      • 6dcc4c9a2487:文章开头那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我根本没看
      • 书下的男爵:何须典故!哈哈哈
      • d1ce785c6940: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 8c22d9e75347:其实你的读书方法非常好,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以及完整的知识体系建立都是有益的!
      • 511:写得好真诚,的确很少有人有勇气将自己以前看过的小白书例举出来的,不过不管怎样,也是一种成长过程。顺便说一句,我也老喜欢紫川的,但感觉周围朋友听都没听说过。
      • 半夜起来吓鬼:三国和水浒还是挺好看的,网络小说就喜欢紫川,佣兵天下,其他的差太多了。
      • 戴富和:我保证英语困难户只要认真看我文集,可以从学渣越向学霸
      • 江寒园:为求文章干净简洁,把补充的关于评论放到下面。
        -------------------
        补充一点:有关底下的评论 @不锈钢老鼠 提出的质疑”古诗词的阅读对于孩童毫无意义“。本来写在评论里,字儿太小,不过瘾。专门放到这里:

        有质疑,有讨论是好事情。一个问题如果大家全都是一种看法那反倒有问题了。

        咱先讨论下关于”古诗词毫无意义“的说法。我在写这篇文先就记得之前知乎一个之前很热门的问题,搜了几次关键词比如”名著“、”经典“都没搜出来。刚才经您提醒搜索关键词”诗词古文“才找到。这个话题,写文前没搜出来没别人的相关参考,只是自己粗浅的思考了下,写在原文里就是

        ”而少年时期所要熟读或背诵的唐诗宋词古诗文都有极大的意义,他为你之后“稍长一些,对网文失去兴趣”提供了最为基础的鉴赏力“

        我写下来都觉得只这一个结论十分单薄。而且我本身,实话讲,并未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这篇文讨论的这三个话题不包含于此,所以很粗浅的一笔带过。

        但是既然知乎已经有了比较大规模的讨论,我相信大家如果移步知乎这个话题里看各位大神的回答会比我目前还未深入的思考更好。

        这是张佳玮的回答: 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以及其他几个高票答案,可跳转过去,给自己喜欢的答案点赞,现截取一部分答案如下:

        1.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  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

        2.因为长大了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艹”,“牛B” 

           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 江寒园:@漫长时光里清澈的简影 哪里相似啦?前面的阅读部分吗?
      • 325394c17935:好相似
      • 或暂歇凉: @江寒园 嗯嗯,心理转变过程和对事采取的方式尤其相似。哈哈~不过没你那么厉害。
      • 江寒园:@Ningyi1112 咱俩爱好真这么相似?
      • 或暂歇凉:哇塞,差点以为作者和自己是同一人呢~~~
      • 9c095e8a7b75:我也不喜欢热门流行的东西,有一种自己的小秘密被暴露在大众之下的感觉。但是我很喜欢自己推广我喜欢的书,这样感觉是一种选择性的分享我的秘密 :kissing_heart:
      • eba79445c28c: @江寒园 肯定不是,我认识的男同学还没有一个是喜欢读书的!
      • 江寒园:@菜菜菜菜菜 那啥,, :fearful: 你不是我同学吧?我看你豆瓣也关注了好几个德语学习小组之类的
      • eba79445c28c:看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感觉像是讲给我听的。从小我就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书都看。中考和高考有一题是专门考名著的,我记得当时身边的人全在背考题,我只看了原著,从不背题。因为我喜欢看书,从来不觉得这些名著晦涩难懂,或者是个负担,我不明白身边的人为什么会觉得名著难看或者是无聊,我那时固执的认定他们只是为了在那道中考和高考必考的考题上拿满分而偷懒罢了,毕竟书那么厚,而考题只有几页纸而已。以前确实是有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一直不喜欢身边的人追韩剧,追星,读的永远是教科书,和她们话不投机。她们理解不了我的想法,而我也有点看不起她们的的肤浅。现在想想,哎,我也不见得比她们好到哪去。殊途同归,不知道这个成语用在这适不适合,只要结果是一样的,我也没什么立场去批判和鄙视他人所走的路。只是,当看到一本好书,急切地想找个人分享,却找不到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借本喜欢的书,看到借书历史只有寥寥数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失落,大概知音难觅吧。
      • 江寒园:@猫眼看世界2913423922 看经典看累了 换换脑子也不错。
      • LostAbaddon:@子湘鱼 如果不是赶工的话,慢点又何妨呢?
      • 子湘鱼: @LostAbaddon 这个方法学习了。可是这样看会很慢吧。
      • 风生水起:@江寒园 看了网络小说才发现,博学且专业的写家太多了
      • 走在十字:网文和社会类书籍一直同步中
      • LostAbaddon:@不锈钢老鼠 我家实体书两个书架加一个床底下估计一时半会是看不完了。。。然后以前还找了50G的非网络小说硬货囤在网盘里,预估这辈子都看不完了。。。
      • ee6f8e1106c1:我也看过不少网络小说,就是像你们这样看完还能写点什么出来,我有时也想写点啥,可又写不出来
      • ee6f8e1106c1:顶作者
      • 8eb19f2c218f:好顶赞,谢谢作者
      • LostAbaddon:@不锈钢老鼠 我擦,记错作者了?!啊啊啊啊啊!我老年痴呆了!!!!!


        @江寒园 另,还推荐《僵尸世界大战》小说原著,比电影好太多了~~~
      • 江寒园:@LostAbaddon @老鼠 你俩略生猛啊,这些书我都记下了~必须谢谢推荐
      • LostAbaddon:@不锈钢老鼠 把文奇的书给忘了。。。
        说到这个,其实《火星三部曲》也不错(不是文奇的《火星编年史》)。
      • LostAbaddon:我最常用的看书方法,类似于费曼学习法,就是看到不懂的记下来,看到一个段落后原来的书停下,去找这些东西的相关资料。
        那些资料先看一个大概,都能够理解之前不懂的东西的程度,然后记下来,等原来的书全部看完后这些资料断点续传继续深入。
        这样自然就从一本书带出了一片书。

        接着你会发现,很多东西看完之后根本没用,大部分你这辈子之后估计都用不到,反正看着就看着,万一哪天突然就用到了呢?

        再接着你会发现,随着这些万一的东西增多,最后逐渐都会用上,以一种和你一开始预期的完全不同的形式。
      • 江寒园:@风生水起 看书的时候,总感叹凤歌博识看的书多。看完书好奇 了解了下作者,然后又联想起其他好多牛逼哄哄的人的”图书馆情结“。再脑洞大开,很多伟人都是图书馆管理员。。。又扯远了我这,,
        刚才写的时候,又想起一步燕垒生的《天行健》,在原文里忘了提。前面描写也算细腻。
      • LostAbaddon:@江寒园 《海伯利安》在亚马逊有一套,四本长篇+一本中篇。
        个人推荐,尤其第一本。
        《基地》系列乃至大基地系列我就不说了,这个必须推荐。顺带着还有《永恒的终结》和《神们自己》,这些都是阿西莫夫最精彩的小说,用我的话来说,就是秒杀《三体》……
        《安德的游戏》也很不错,不过只推荐第一本。
      • 江寒园:@e88fde475386 对啊,《明事》必须看过,然后又看了看 《万历十五年》,写的评论在豆瓣放着,还没搬过来。
      • 江寒园:@不锈钢老鼠 《海伯利安》,谢谢推荐,我下来找找。

        不过《三体》也不算做网络小说吧?而且很多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在当时都是通俗文学。《三体》的意义还要留待时间验证。

        关于你说的”名著的问题是家长老师老让小孩读不好看的名著“ 哈哈。这个完全支持。有空也写个《好看的名著推荐》,我一定过去看看。
      • 江寒园:@不锈钢老鼠 关于小说不必了解背景才能读,很多小说是在阅读的时候了解背景的。

        部分同意这句话。后半句是有道理,可很多不是全部。@霍真布鲁兹老爷 那篇文您看了没?他举了《神曲》和《浮士德》这两本书。并且说:
        因为要读这种书,至少要对圣经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对基督教典故很熟悉,我显然读书时不具备这种知识量,所以看完就忘,一无所得,而读《十日谈》这种黑基督教的我就完全没有障碍,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样,是存在一定的知识障碍的,必须跨过这些障碍,方才能阅读出滋味。

        霍老爷已经说过了,我也就不再找其他例子了。
      • e88fde475386:作者是看过明事儿的吧😂
      • 风生水起:昆仑和沧海很大气,仰慕了一阵子
      • 风生水起:@方逸飞 徐公子的几部都不错,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 木之本: @江寒园 我想要新年前看完,要做的就是手机不充电和拨网线。。
      • LostAbaddon:@江寒园 地上当年刚看完时写的书评——
        http://www.jianshu.com/p/2e9ff85f5373
        http://www.jianshu.com/p/f4cfe31bc1be
        http://www.jianshu.com/p/484b01176dd7

        正打算有空了重新写一篇书评,从时隔多年后的角度重新评价一下《三体》。
      • 江寒园:@木之本 我个人最喜欢第二部了。话说写这篇文的时候,因为提及到《三体》,特意翻了翻当年的三体读后感,看到这句点评差点笑岔气:
        18 "光速."
        点评:当读到白艾思口中吐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相信想要冲进书里把程心拖出来掐死的读者不在少数。

        祝你第三部看的愉快~

        话说,后面还有一部《三体X》,不是大刘写的,也可以看,水平不差。
      • 谁是是谁:@不锈钢老鼠 啊,我还准备以后只读文言文呢,现在似乎只有文言文写的东西就没有盗版问题啊,作者早就挂了。
      • 木之本:三体看到第二部的路过
      • 方逸飞:@江寒园 哈哈,太对了!尤其是中学刚开始看超长的网文小说时,看过瘾的时候一看看一天,恨不得当天就把它看完,但快看完时又舍不得看!
        我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是,看完后从头再看一遍 -. - 。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感情描写比较真实细腻的小说,再复读几遍也不会厌。(说起来都有点不好意思,赵敏和张无忌的感情戏是我每次复习倚天屠龙记最大的乐趣 :joy:
      • 方逸飞:@不锈钢老鼠 发现给的那个链接里第一个回答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的是这个回答,抄送一下:“孩子都要学说话的。最初学些什么好呢?

        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
        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

        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
        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
        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
        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

        至于说,怕孩子对这些诗的深文奥义不懂,那么……

        其一:这种思维,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诗歌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多少风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们宋初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不行么?

        其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 方逸飞:@不锈钢老鼠 哈,确实众口难调呐,不同的人看法会相差很大。古诗词于我的感觉就像音乐一样,培养自己对于美学的认知,觉得知乎上的这个回答不错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309580。再一点,透过一句名句,跨越难以计量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能体会到当时写下此诗词的人想传达的那意象,就仿佛多了一位老朋友的亲切感。最后,脍炙人口的名句往往是精炼表达了人们所共有的情绪,这样的话自己也可以借用这些名句来“共情”于他人,精神上的共鸣是多么难得,但是当我们听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江主席那决心不也就传到我们心中了嘛(哈,开个玩笑)。
      • 江寒园:你们那个教授简直不能更有趣!喵了个咪的,笑cry :joy:

        说到憋尿,我发现少了一点对看网文感受的描写:一会高潮迭起连呼过瘾一看看一天,一会又会突然觉得舍不得看下去,因为接下来就没得可看了。好像一口精美的蛋糕,特别喜欢又怕吃光了没得吃了。

        辛弃疾的我倒忘了提,朋友圈至今还保留了一首他的词,就是你提到的这句。
        还有那时候中午酒足饭饱后 一边吟着苏轼的”杖藜徐步转斜阳……“这些词 ,一边施施然(搜狗输入法太没文化了,非要我打成shi才能出来)踱步返回宿舍

        每次秋天阴雨,都会神经质吟咏辛弃疾的”楚天千里清秋“句。

        和你说上两句倒勾起我早期大段神经质的文青生活。
      • 方逸飞:@江寒园 刚刚手机上回复了你一大段,结果突然界面闪退了,哭。换电脑重新答。
        是浙江省嘉兴一中啦!哈,高中出了不少才子,学校校名题字是校友茅盾留下的,高中时常以为豪来着。
        前面也有点吹牛啦,红楼梦就是一本小时候的自己怎么也看不下去的书。虽然家里很多语文老师,但是自己大学本科却学的是物理,也是阴差阳错(大三的时候发现我们系竟然有个教授在起点写过连载小说,喵了个咪)。
        枭臣进入节奏有些慢,地师更符合网文的特点,坑和高潮多,能让当时的自己看到憋尿,枭臣倒是可以随时停下。
        性描写是味精,这个比喻太恰当了。味精可以给菜提味,但最重要的还是食材要好。
        那段关于古诗词的描写也是深有同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学时有段时间对辛弃疾这首词迷得不行,连着一个星期都在纸上写这首词来练字(字丑一直是自己深以为憾的事),看凤歌的昆仑里梁萧用这句词来调笑花晓霜时,自己真是心情激荡难以自抑,整个寝室楼跑来跑去地想宣扬这事。
        哈,我也去看看你推荐的书《为他准备的谋杀》,我还没看过呢。
      • 江寒园:@方逸飞 手机打这么长,辛苦了~
        关于你说的第二点,我能理解。比如我看蒋峰《为他准备的谋杀》(不知你看过没,我在犹豫说了就会剧透了),虽然整体构思叙事都超级棒,悬疑也设置的很巧妙,给出一部分事实,后来再推翻,不断重构。但是书里的女主人公,总觉得她想法、经历有些太过复杂。觉得现实里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人和事。还有他的新书,这两本里都有初中女生被中年老男人威逼利诱奸污的事,一开始也觉得这,仅仅为了达到叙事的夸张效果,就给人物安排这么奇怪悲惨少见的命运,有些不太现实。
      • 方逸飞:用手机评论的,发出去之后回过头来看一遍,发现刚才的回复有好几个笔误,阅读时真是如鲠在喉。。。
        一个好作品,对作者阅历的要求真是太高了,作品中只要出现一处与现实不符的地方(又或说人物角色不通人情世故,一大把年纪的人就如同幼儿园小朋友过家家一样处理人际关系),给读者的印象都会被拉低很多,所以小白作者们都往玄幻扎堆了。。。反正世界是我自己设定,乱写写也不会有太多硬伤。。。
        从中学时就一直想自己动笔写小说,不过一直都不敢下笔,自己本就是看不下去那些不合理的剧情才想动笔,就不要让自己的作品也因为自己的阅历不够而变三流。
        哈,看你的文章,真是觉得和自己心态太像太像了。真可谓书友了。haha~
      • 方逸飞:哈哈,看你的经历和我几乎一模一样!真是一模一样!你说的几乎每本书我都看过,中学时最疯狂的时候两年看了超过一GB的电子书,而现在本科也要毕业了,也到了网络小说难以入眼的境地了,实在是觉得作者自己的阅历不够广,精神世界也不够丰富,于是想描写宏大的场面就力有未逮,有时候还会给人感觉这作者在强行装逼(>_<),(比如猫腻现在的小说。。),作者的水平跟不上读者的成长,就留不住读者了。
        不过那么多年下来现在还是有两个作者的书在继续追,一个是更俗,他的《枭臣》是我最认同的大部头小说,起码他小说世界里的人都是智商正常的,也不会出现反派性格标签化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徐公子胜治,他的《地师》从一直到结尾都保持了开头时的精细。
        比你幸运一点的是,由于家里三代都是语文老师,家里的名著堆满了好几个书架,所以名著都是小学时看的,小学时杂念少,而且也没有怀疑作者水平的心态,所以名著都能看进去,不过小时候看聊斋志异里那些少儿不宜的剧情还真是看不懂,尤其还是古文。那时候娱乐手段也少,一本很厚的名著打发时间是真不错。
        除掉名著,通俗文学中就是金庸的小说给自己印象最深了,依然记得初中的暑假在父母熄灯后半夜起来看自己从图书馆偷偷借来的神雕侠侣,姑射神人这个词在脑海里是怎么都抹不掉了。进高中后得知金老爷子还是我高中校友,那种心里的冲击,还真挺大。
      • LostAbaddon:看过的网络靠说里,记得的就只有一本武侠了——《缺月梧桐》。
        别的网络小说基本都只记得了个开头和不断升级升级再升级。。。

      本文标题:书荒了怎么办(3):我私人的阅读史及几点读书经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yr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