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楞严经》简释拾粹

作者: 西莲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07:00 被阅读30次

    【编者按】

          历代祖师把《楞严经》誉为开悟的《楞严》。我们这里撷取了《楞严经》部分精华内容,南怀瑾先生作了简释。

          如何从无常生灭的世间,悟入涅槃寂静的极乐,释迦佛在楞严会上将这个宇宙人生真相阐释无余。愿每位有缘人通过《楞严经》的研习,回归“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大自在、大解脱、大安乐的本有家园。

    一、《楞严经》原文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开悟的《楞严》

    二、下面是南师对以上经文的简释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文殊菩萨首先指出妙觉灵明真心自性的本元,譬如澄静无波的大海水一样。圆融遍满,寂然无相。在圆澄的寂灭性中,又元自具足灵明妙觉的。所谓本觉之性,不假修证而得。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自性本无的妙觉,是灵光独耀,朗然常照,了了明明,元无尘垢。照性至极,就产生相反的妄动功能。在理则上,就叫做有所动了。既有妄动功能的产生,朗然灵明常照的自性,就亡失它本觉圆澄的真相。等于平静无波的大海中,忽然起了波浪。波涛汹涌,反而遮障了大海平静的本来面目。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自性本觉圆澄的功能既已已失,就依迷于妄动功能的轮转,开始一变而发生心灵与物理上的虚空境界。虚空的形成,是宇宙世界成因的根本。所以世界宇宙,都是依于虚空而存也的。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本觉自性,一经变动而产生妄能,迷妄就形成虚空世界。由于坚固妄想,就形成国土世间的存在。复由于灵明妙觉的变,所以有一切具有知觉众生的生存。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我们所看到的虚空虽然是无边无际,广大无垠。但是虚空还是自性本党中所生起的第一现象。自性本觉,犹如一大海水。无边无尽的虚空,还月如大海中所发现的一个小浮沤。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这些物理世界,凭无量数微尘构造所成的物质世间,都是依于虚空而生起。然后又存在于虚空之间。须知虚空在本觉自性中,犹如大海中的一小浮沤。如果觉性中的浮泡消灭了,自性就归还到本来清净的本位。若能把现象界中的虚空妄觉灭除了,无边无际的境界,也就复归于虚空。虚空都不存在,哪里还有三有的世间可得呢?所谓三有与有漏,都是佛法中指世间现象界的专有名词。三有是指欲有、无明有、烦恼有。或说是业有。这三种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名为生灭法。有生灭就有缺漏。所以说精神世间与物理世间,都是有漏的成因。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要灭除三有,还归于本元自性,却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要复还于自性的途径。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在无声的寂静境里,能闻的自性,既然并不是绝对的灭了,就在闻到有声音的响动的时候,能闻的自性,也并没有因为有声音才生起来的。因此了知能闻的自性,本自远离生灭的两种作用,就可以证到自性是真实常存的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返还本原了,这一根上,既然得到返本还原,所有六根,也就解脱完成了。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眼的看见,与耳的闻听等作用,都是自性功能上的变态,犹如澄清虚空中的幻翳。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暂有现象,也都是清净自体的幻变,犹如清净虚空中的花朵。如果能闻的自性,复返本来清净的自体,一切六根幻有妄动的尘翳,自然消除。浮尘幻翳一经消除,本觉的自性就圆满清净了。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圆满清净到极点,自性的光明,就自然通达。在自性光明中寂然不动,包含朗照十方世界所有的虚空。由比再来观照,这个世间所有一的的事事物物,都犹如在一场大梦之中了。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这个道理一样,元来都只是依于心性的一点精明所生,分散功能,变成六根的单独作用。总合起来,才叫做一个人的全能。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修行的法门,只要你倒转来,回旋复返你能闻听的机能,反转闻听的作用,去听闻自性,明见了真心自性的寂然自体,才得完成无上大道。所说的修行圆通法门,最真实的莫过于这样了。

    成就涅磐心,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成就证得寂静真心的,只有修观世音所开示的观察世间音声的法门,才是最好的修法。

          至于其他各种的修持方法,都是因佛的威德神力,为了救度众生,叫他出离苦海,姑且设立各种权宜的方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文殊菩萨最后又郑重地表示,起立敬礼说:顶礼无漏不可思议的果位境界,法身本体自性佛。

    编者加:

          如来藏大法无欠无余,法身常在,不剩一法,不欠一法,不多一法,不少一法,圆满妙明,不思不议。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第一个见是眼睛看见的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

    见见之时:

          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时。

    见非是见:

          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

    见犹离见:

          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一切皆空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还是所见,应该离开拿掉,还要空下来。

    见不能及:

          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弹指之间,当下彻悟,这才是正见。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盘」,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进一步,叫我们分析自己,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以及根尘相对所生六识叫十八界)。换句话现在佛在分析我们心理的作用生理的作用同五阴,这个不详细讲了,大家都知道。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虚妄有生:幻相。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活几十年在这里,人生真是啊,我们想想好象几十年的事就在眼前。最近常常看到别人的小孩玩,我想我的小时候也是那么动的啊。哎,已经不知道了,算不定明天就告假了,再见了。几十年就是虚妄有生,“因缘别离”因缘分离了,“虚妄名灭”,你觉得死亡了,也没有真的死亡,不过这个幻相变去了。所以现在的电视电影你就看到了,打开一看就有,看完了一关了没有,再打开倒转来一看又有,“虚妄有生,虚妄名灭”。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性真常中(真如妙性),这个真常中求它生死来去,说几时开悟?本来都没有迷过悟个什么?谁迷了?本来没有悟嘛,你不要求悟啊,自然就不迷了。你本来都很好,你看那一边叫门外,等一下出这个门下电梯都回家,大家都晓得,可见都没有迷过嘛,都清楚得很。妙真常性,本未曾迷何曾有悟啊!“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所以六祖悟到道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空,所谓空不是没有,那个是本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明空老师和清莲群主的辛勤付出

    感恩群内师兄的聆听促我成长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怀瑾先生
    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师《楞严经》简释拾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m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