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旧之事]外婆记事(46)

作者: 石里夜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12:14 被阅读17次

四十五.舅舅完婚

转年开春,舅舅来信和外婆商量,打算在秋天请探亲假,回北京结婚。做出这个决定,出于两个原因。

一方面的原因是舅妈家里对两人恋情仍旧不认可,冲突不断。舅妈家里甚至作好了局,逼着舅妈去相亲,然后找机会故意让舅舅住在附近的发小知道。舅妈扛不住自己老母亲寻死觅活地闹腾,万般无奈下,去了两次。尽管舅妈并没有心生二意,只是不想跟病榻上的老母亲不停纠缠,应付差事。可是年轻气盛的舅舅毕竟远在天边,知道舅妈去相亲,心里由不安生出了不满。天高水远,两人没得机会当面解释,仅凭往来的信件,难免有些龃龉,使得两人的感情发展上横生了不少枝节。好在两人凭着多年对彼此的了解,没有伤到感情的基础,还是化解了嫌隙。舅妈索性把心一横,把婚事办了,让老母亲死了心。

另一方面,舅舅在贵州的单位里,组织上为了让舅舅这些北京来的技工留在当地,想方设法,一到周末就安排他们这些单身的男青年跟当地纺织厂的单身的女工们举行联谊活动,牵线说媒,乱点鸳鸯谱。虽然不至于逼迫,但是以单位上,组织上的名义,各种促膝谈心,打着“期望青年人扎根当地,能进步向上”的旗号,各种劝说游说,实在是让人心烦。而此时,国家的政策开始有松动,支援三线的人个别的人通过一些门路已经回了原籍。结婚团聚,结束两地分居,是可以作为工作调动的一个理由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笃,对这桩水到渠成的婚事,外婆当然没有不赞成的道理。定下日子,外婆就赶紧给母亲写了信。母亲跟父亲商量,因为两人已经结婚,按当时规定,都没有探亲假,没办法,就请了没有工资的无薪假回北京。

到了家,父亲先陪着哥哥玩儿了两天,然后就一个人继续出发,回东北老家看望姑姑。临走前,父亲跑到西单王府井,花了一张大团结(十块钱),给哥哥捧回来一大盒质量上乘的木头积木。当时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五十六块钱。

母亲留在北京照顾哥哥,跟着外婆一起收拾家里家外,张罗舅舅的婚礼。母亲很珍惜这段跟一岁多的哥哥相处的时光,常常说起哥哥的趣事。比如哥哥由于身形笨重,脑袋又大又沉,每次被逗笑了的时候,脑袋扬起来,就会“咕咚”一下坐在地上。哥哥的脚很胖,脚面鼓起一个小馒头一样的肉包,脚后跟还长出一个小肉球,买不到合适的鞋子,外婆就给哥哥做了双鞋窝窝。哥哥穿上就好像是蹬着一双小碗,憨态可掬。

外婆这里为着这桩婚事忙碌着,舅妈的娘家里却是纹丝不动。他们是不赞成这门婚事的,当初老母亲发下狠话,舅妈结婚什么都不管,这话是作了数的。舅妈自己因为照顾生病的老母亲,一直没能参加工作,所以自己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也就没了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样一来,舅妈不仅没有一件嫁妆,连一条洗脸毛巾她的老母亲都不让舅妈往外拿。

外婆不以为意,毕竟是严家唯一的儿子,全家总动员,马上张罗了起来。外婆买了布料,给舅舅舅妈做衣裳。两人一样的浅灰色裤子,舅舅是一件白色格纹的衬衫,舅妈是一件浅蓝色的褂子。母亲还给舅妈买了一件红色羊毛的开衫,披在浅蓝色褂子上,衬得舅妈的脸色十分好看。外公从翼北老家里请来一位当职业厨师的远房亲戚来做婚宴的大厨,在院子里现起了一个灶头。二姐夫托了熟人搞到几瓶白酒,街坊二满在副食店给留了上好的猪肉和各种熟食,二满他妈也在菜站帮着订了蔬菜水果。

婚礼当天,母亲和二姐,还有大姐家的大儿子,二姐的大儿子,凑成两男两女,转了胡同里的几个弯儿,就到了舅妈娘家去接亲。舅妈家里,只派出舅妈的大姐,也就是母亲的同学,陪着舅妈来到外婆这里送亲。舅妈的大姐手里拎了一个书包,里面装着几件舅妈的换洗衣裳。这位大姐也是娘家唯一一个来参加婚礼酒席的人。

那时候人们也不再讲究什么给公婆敬茶,什么夫妻对拜之类的礼数,仅仅由舅舅的同学作了司仪,简单介绍了新娘新郎,讲了几句祝福的话,就邀请大家入席吃饭了。饭桌板凳杯盘碗筷都是提前从街坊亲戚那里借来的,直接在院子里开了几桌席。参加婚宴的除了自家的亲戚街坊,就是舅舅的几个发小和舅舅舅妈共同的几个同学。舅舅的单位在外地,路途遥远,同事不能来;舅妈这边没参加工作,也就免了同事的人情。

本来婚礼上还有一个当时流行的环节,就是当众念一下结婚证书,可是舅舅舅妈的结婚证并没有按时办出来。还好当时司仪脑筋快,还没等宾客起哄,就转移了话题,糊弄了过去。舅舅结婚是按照单位规定打了报告,申请了证明的手续,可是舅妈因为在家里没有工作单位,从街道上开证明就需要家里的户口本,而之前因为家里反对婚事,老母亲早把户口本藏了起来,等到婚期在即,办手续的时候,老太太病情加重,已然忘了藏在哪里了,大家也不敢拿这个事惊动她,也就只好悄悄地在家翻找,一时间也没找到。舅舅舅妈在完婚后好几个月,才凑得了材料,悄悄补办了结婚证,那上面贴的照片倒是婚礼前两人一起去拍的。

尽管这场婚礼办得简单,有些不足之处,可是外婆还是很开心的。等到父亲从东北回来,外婆外公,父亲母亲,舅舅舅妈,带着哥哥在照相馆里拍了一张全家福。

婚礼结束后,父亲母亲一到回了西宁,舅舅回到贵州,舅妈也回到娘家继续伺候病榻上的老母亲,还要帮着她的大姐带一岁多的孩子。

外婆外公继续精心地照顾着哥哥,看着墙上玻璃框里新添的全家福。

相关文章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46)

    四十五.舅舅完婚 转年开春,舅舅来信和外婆商量,打算在秋天请探亲假,回北京结婚。做出这个决定,出于两个原因。 一方...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3)

    二. 新媳妇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谁还会在乎什么“好归宿”,去为外婆着想,只要嫁出去就行了。于是全家发动...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5)

    四. 严家嫂子(一) 外婆的婚礼是仓促而成的,蜜月之类的就更谈不上了,从早到晚,就是一家子的柴米油盐,吃穿用度。 ...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11)

    十.小姑出嫁 春暖花开的时候,外婆的小姑子出嫁了。远房亲戚说的媒,知根知底的人家,家境虽不富裕,但也说得过去,在城...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15)

    十四. 外婆的开心果 外婆对母亲的评价永远是很乖巧,让人省心放心;要说到让外婆开心,那就得说是舅舅了。舅舅在出生的...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1)

    前言 外婆生于1909年,病逝于1994年,从清末的衰落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见证了几乎全部二十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2)

    一. 管家婆 外婆家是旗人,但不算是纯粹的满族,外婆按理说还算是个格格。祖辈上在天津卫上驻扎,从小在天津长大,一口...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14)

    十三.一年级的小学生 母亲从小体弱,挑食得厉害,素食还好,荤的东西除了鸡蛋和虾,鱼类肉类全都不吃,也不喜甜食。外婆...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7)

    六. 严家嫂子(三) 七月的北京天气像下了火,外婆尽管依然瘦弱,也感到了身体日渐笨重,从中院的井台到外院的厨房,这...

  • [故旧之事]外婆记事(35)

    三十四.大姐夫 外公退休,心情不好,又牵牵扯扯地发生了一堆事情,搞得外婆很难过。可是没想到,更糟心的还在后头。 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旧之事]外婆记事(4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fa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