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纯理性闹市浅醉,杯间问道有意思的文章
喝?还是不喝?这可能需要伦理思考

喝?还是不喝?这可能需要伦理思考

作者: 柯茗耀 | 来源:发表于2015-05-02 15:04 被阅读15443次

职场上,面对来势汹汹的酒文化,我们应当拒绝吗?


这是一个被多次讨论的问题。


拙文试图以「效用论」的视角切入,在伦理层面对此略析一二,供诸君贻笑余。

我们的讨论,不妨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一,行为人处在事业上升周期的时候,或者初出茅庐的时候。

职场「酒文化」的实质,早被欧阳公一语道破——「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在哪里呢?

有观点认为:

「官本位之文化氛围中,对酒席参与各方『等级秩序』之『再确认』。」

个人对以上观点非常同意——

「酒」不过是个载体而已。酒席主角(上位者)实质上是在反复地强调,即使是在非公务领域,他(她)也始终是这段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公务关系)的「绝对之主导者」。



说白了,关键不在于「应否喝酒」,而在于关系主导者「建议喝酒」时,您是否能够「知趣」地心领神会,接受其对自身主导权之「再确认」。故而,在上位者的视角下,酒量越差者,反而越需要这类「半强迫性质之再确认」。



推而广之,遇到「喝酒」以外的上司的「建议」,职场中人也必须「心领神会」——如果您不想永远原地踏步的话。

酒文化之所以经常被重点讨论,并非是上司在其他场合之下的建议不重要,而是在于酒席上的「建议」带有极其强烈的仪式感,以及象征意味。而且,这种场合还标志的「官本位文化氛围内,上位者不分公私地对从属人员之全面掌控」。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国的职场酒文化,其实非常类似于两性关系当中,女朋友或夫人反复发问「你爱不爱我?」——


正确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

在实务当中,这个问题其实更大的意义在于合作共赢关系(广义的)之主导者,对敬酒对象的「信用核查」。即,用一种「并非不可能做到,但做起来很辛苦,甚至需要付出可见的成本」的事由来「测试」合作对象,判断其在合作当中在未来合作当中,受到自己控制的程度——这在官场尤为明显。

阶段二,在事业的平稳期,或倦怠期(譬如,中年)

窃以为,即使是在边际效应递减,投入产出比骤降的状况下,置身于父权文化、官本位文化当中的个体,仍然是在规则的调适范围之内,违反规则仍会收到「惩罚」,产生负收益。而且,大家一般默认中年人是精通规则的——明知故犯者,可能会收到更为严厉的惩罚。

有人可能会说,此阶段行为人选择不拒绝喝酒,未必是出于效用论的思考考虑,更大的可能性是出于上下级、平级间带有半强迫性质的规则惯性」(备注:不知可否如此归纳),以及心态的「异化」


在下已知的讨论当中,@ acel rovsion 先生(http://www.zhihu.com/people/acel-rovsion)的观点最为精彩:

事实上“敬酒”的问题并非局限于“上级---下级”的饭局场合上,在平级合作和自己作为领导出现的小圈子都会出现类似半强迫性的惯性,可能无非单纯用服从于某个“规则主体”做议价博弈分析,所以才从异化开始写。

备注:以上引用文字的黑体部分,为在下所加。


中年心境就是,人本身从“人”异化成“零件”,在试图从“零件”通过某种意义追溯回归到“人”这两个过程的矛盾与纠结。

备注:以上引用文字的黑体部分,为原文格式。

个人的思考是,此时效用论者可能会说:

职场中上下级、平级间「带有半强迫性质的规则惯性」(或者行为人基于角色错位产生的异化),其实是在「无限回合多轮博弈的社交状态下,基于益的概率和具体量值不明之考虑,故而不拒绝喝酒的策略是适当的(至少是最不坏的)。因为这样可以对抗潜在风险,提升获利概率。」——简言之,我们仍然可以用效用论的模型来分析最优解或较优解的产出机制,而不必诉诸于以上的「异化论」(同时,这并非说明异化论就是错误的,而是强调效用论的分析、理解成本较低而已)。


代后记:对以上思考的再反思

有趣的是,就算单纯地以效用论为分析策略,随着对不同类型的偏好赋予不同的权重(比如:对健康而非事业的上升赋予更大的权重),我们完全有机会得出「不应当喝酒」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喝?还是不喝?这可能需要伦理思考

    职场上,面对来势汹汹的酒文化,我们应当拒绝吗? 这是一个被多次讨论的问题。 拙文试图以「效用论」的视角切入,在伦理...

  • 这酒喝还是不喝?

    她问我,这酒喝还是不喝? 这是瓶樱桃酒。有着浓郁的香气与奇特的口感,它并不常见。好奇的尝鲜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

  • 喝还是不喝

    过去的周末,我竟然喝了两顿酒,虽说没有烂醉如泥但也是晕晕乎乎,第二天都不在状态。想想这么久以来喝过的那些大酒,真是...

  • 为什么要思考:牛奶这玩意,喝还是不喝?

    这一次,我想说一个比较严重可很多人都忽略的问题,也可能颠覆了大家过去的思维。在此务求告诉大家,不管结论如何,各位看...

  • 酒,喝还是不喝?

    对于一个有点社交恐惧的人来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平时对于饭局都是能免则免。 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在郁闷了或是遇到...

  • 喝还是不喝,that is a question!

    1、将一颗人类的牙齿丢进杯子里,然后倒满可乐。 2、24个小时后,渐渐的看不到牙齿了,真的被融化了? 经过...

  • 红酒,喝还是不喝?

    经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能喝点红酒吗?” 被问的多了,我就想不如写篇文章,一是系统性查下资料,验证下之前的答案是...

  • 鸡汤,喝还是不喝?

    鸡汤文的起源 心灵鸡汤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丛书,内容由具有灵感和激励性的短篇故...

  • 劝酒,喝还是不喝

    “来来来,干了这杯。”“话都说到这儿了,还不来一杯”“我干了,你随意”“感情深,一口闷”遇到诸如此类的劝解话,你是...

  • 尿,喝还是不喝

    写下这个标题后,我忍不住笑了好久。 多么愚蠢的问题啊?干嘛呢?干嘛平白无故喝尿呢!喝尿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在网上...

网友评论

  • 柯茗耀: @初光下的暗影 呃,感觉您评论的,并非是在下的观点。拙文所说的「效用论」,说的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流派」的一些思考策略。而且,其实文中并未给出一定的结论,而是在尝试理清思考的路径。

    不过,您的观点非常有趣(尤其是计算机模拟博弈效果这个思路),非常受教,谢谢(^_^)
  • 44506b33ff17:@柯茗耀 如果说,文章的观点体现的是,酒局能够在拉拢社交关系上,在即时的人际联络(也就是着重表现在当下情形,忽略时间尺度限定,忽略持续意义)表现出积极的作用,那我也可以表示认可。尤其地,当一个群体在酒局中,去注重提升“醉翁本意”成功率这一过程中,也会培养自己各种泛用性的社会适应技能。不过,我认可的不是某一类借口。尤其是,误认为:这情形可以培养XX类技能不代表该情形所在的环境是培养XX技能的应有场合。
  • 44506b33ff17: @柯茗耀 这个要分析具体也拿不准。如果是有些社交案例,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比较决策。这条,除了实地记录,我个人想不出什么方法模拟。不过您说的效用,难以回避这点:有其他更容易的方法可以做。比如和朋友、同事就一段报刊、杂志上的内容共同聊某一双方兴趣内的东西,或者一起做成员内大多数人有兴趣的活动,都是能代替您说的效用的。甚至不用这样,每天一句问好也比这实在。联系实际——你回忆最有意思的5个人,每个回忆对象都标上:一起做过XX事,有几个是能联系到喝酒上的?如果酒局的“效用”体现不了这点,那该效用的核心便是建立在其他基础上的,如:成员间已有社会关系,压根称不上牢固。
  • 柯茗耀:@Prot秃 在下喝的,是茶:)
  • 87b3569bf144: @柯茗耀 哈哈,我怎么觉得我喝的是酒,你们喝的都是算计啊
  • 柯茗耀:@初光下的暗影 嗯,需要优先声明的是,在下不敢保证已经完全地理解了您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思考,仅仅局限于个人对之前评论的有限理解: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考虑策略选项时,信息并非是完全对称的。甚至于,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必须在信息(极度)不充分之状态下「被迫」选取某项策略。与此同时,社交生活中的「博弈」,是近乎「无限回合」的。

    2.承前,我们的策略拟制思路,无法单纯地基于「纳什均衡」(因为信息不充分)。故而,理性的选项(而非「最优」策略)就是,试图寻找一个「较优解」(即「最不坏」的策略)。这类策略的要点就是,理性地回应合作关系当中,主导者对效用的偏好——继续确保对关系的主导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共赢。

    3.您评论中提及的「如果我们今后在人生中是得练习去学会"在酒局中"利用机会,在酒局中创造机遇,这并不是合适的事.原因不计其数,仅此一点:人生中喝酒的时间不能多而且这些时间中多数的频率不能用来创造机遇,提升前者的可取析长度会扩大后者的概率,但带来的负面提升更是骤然.」本人完全赞同,而这也是在下坚持以效用论作为分析模型的原因——您可能会注意到,文末已略微提及——有趣的是,就算单纯地以效用论为分析策略,随着对不同类型的偏好赋予不同的权重,我们完全有机会得出「不应当喝酒」的结论——诚然,这也是效用论在现实伦理判断当中所面临的困难之一,但个人并不认为这会妨碍我们就拙文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不通层面的、多元的讨论。

    愚见所及,最关键的,在于「偏好」,以及如何(为何)对偏好赋予不同的「权重」。
  • 44506b33ff17:这就是另一层面,主要大概指酒局在社交作用上的展示。你说到这点,我个人看法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相互亲近,相互交往这个趋向,同时又由于虚荣,地位,历史积累的套路等原因拉开这点,这大概就是你说的“隔阂”。而酒局中形成的前述“展示”,把这趋向的使用容易度提升了一个等级,相反在酒局上打官腔,摆架子比较难,除了敬酒次序,不过这类酒局(应当是聚宴)不是文中讨论的主体。
    我觉得要分清的是,是这种自然固有的趋势,在某些恰当的时候拉拢了人际间的距离,而酒局只是利用了这点。这并不是喝酒固有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有代替与互补。喝酒的弊端无需赘述,用来代替酒局的社交手段很多,且更便捷,如:一同举行派对,沙龙,或者选择喝咖啡(一般不考虑未成年,而且咖啡可以无咖啡因)。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个层级上的出现的“等效替代”,在社会上要注意,它有一个前提中居导“层级边界限制”。怎么说呢?喝酒,在社交领域,在如下方面展示的是拉拢人际:喝酒带来的情感接近,酒局中可以发挥的特定行为创作,酒精对大脑兴奋与抑制在当前情形下体现的正面价值。这些都属于:酒局在人际交往中对“人先天愿意互相交往,获取信息”这一机制上的发挥以及该发挥形成的积极性,它在此处可以等效代替“消除隔阂,增进感情”这样一种前述机制体现在个人中的愿景。
    而出了这个层级,在如下方面,酒局不能代替这点,甚至它还起了蒙蔽、移化甚至破坏等不符乃至相反的作用。比如:酒局拉拢的人际不是原本你先要的人际,有成员不愿意饮酒,酒精使部分成员的在当时没有清晰的思考等。这会在社会的其他展示,与你原先计划好的”等效“设定冲突。比如,酒局上甲与乙撇开身份,称兄道弟,后来”,一方不服“不就是一瓶二锅头两块臭豆腐?至于得瑟”;再换之,甲与乙形成的友谊与感恩,是建立在这种心理上:今天他请我喝酒,改天我得还回去。这些时候,你当初设定的"等效代替"展示的实际意义就有待商榷.
    同时,说回来的是,酒局的本质,是一种情形.既然是情形,在社上作用与人际间的直接层级展示是:机会.通过这点,一盘酒局上甚至可以做到"滴酒不沾",同时做到一开始提及的"社会效用".这样,这个代替适用,或者说发挥的余地就被足够地扩大.这要注意的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对于有些不适应酒局的人,就难以发挥这点.而最后归述,如果我们今后在人生中是得练习去学会"在酒局中"利用机会,在酒局中创造机遇,这并不是合适的事.原因不计其数,仅此一点:人生中喝酒的时间不能多而且这些时间中多数的频率不能用来创造机遇,提升前者的可取析长度会扩大后者的概率,但带来的负面提升更是骤然.
  • 柯茗耀: @Prot秃 哈哈,对于在下这类「伪酒徒」而言,确实是受教的。谢谢(^_^)
  • 87b3569bf144: @柯茗耀 这是共识啊,不是新思路
  • 柯茗耀: @初光下的暗影 所以,个人不太倾向于用「规则惯性」(那一段是引用文字)来分析这个问题,而比较倾向于效用论(^_^)
  • 柯茗耀: @Prot秃 您确实提供了另外一个有趣的思路。即,酒精有助于降低人们在社交中基于理性所产生的防御,进而增进感情(^_^)
  • 87b3569bf144:一般情况下,思考喝不喝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酒量不行。事情不好办就得上酒,那不是什么官僚和社会习惯的问题,酒会把人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之类的隔阂拉开,拉开了这部分,事情就好谈,朋友就好交,这种效果不会喝酒的人永远体会不到
  • 44506b33ff17:不管怎样,喝酒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如果自己圈子里成为一种风气,那不怎么是件好事。不过酒肉党会说,没看对面那家,见人就递烟吗?
    LZ说的半强迫性的惯性说得有理,其实不只这样,惯性多半出于被动(不是习惯,是外界应激所形成的一种带情感依赖的偏好)。而酒局时间一长这事会成为主动,变得自己也去拉拢那些尚未接触酒的人。而且得注意,这与生理意义上的“上瘾”是没有一丝半星联系的。
  • 柯茗耀: @LostAbaddon 么么哒(^_^)
  • 柯茗耀: @贝龙 但凡「应否」和「对否」的问题,都可以划入伦理讨论的范围。
    麻烦的事,哲学家们总是在分析问题,而非解决问题。这种时候,我等「伪酒徒」的回答,也许比他们稍微有帮助一些(^_^)
  • 贝龙:喝……就对了……
  • LostAbaddon:哈哈,有意思~~

本文标题:喝?还是不喝?这可能需要伦理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mb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