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事实果真如此吗?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在亿万人的瞩目下,载着人们探索太空的梦想,徐徐升空,随后逐渐加速,人们欢呼起来。
可是,升空73秒后,只见电子屏幕上的那矫捷如雄鹰般的“挑战号”,突然在湛蓝的天空中如礼花般崩射,刺目的强光透过电子屏幕,如一根根硕大的钢针,直戳入所有目睹者的心窝。
人们惊呆了!根本无法接受”挑战号”爆炸解体的这个现实,无法接受七名宇航员血洒长空的事实!顿时,全美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哀伤之中。
17年后,从“挑战号”失事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美国航天局,又在德克萨斯州北部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送上太空。
这次,发射倒是很顺利。航天飞机顺利进入太空。机上七名宇航员按照原定计划,井然有序完成了一系列太空任务,整整呆了17天,一切都是那样完美。
地面指挥中心长长吁了一口气。而机上的七名宇航员也是满心欢喜。临到返航那天,他们回望了太空壮丽的景色最后一眼,便根据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返航。
如果不出意外话,这次太空17天的遨游,又将刷新美国航天历史新纪录。
但是,谁曾想,这些宇航员们竟然是最后一次太空旅行。
“哥伦比亚号”一路呼啸着奔向地球,载着荣光,载着希望,载着欢乐。近了,近了,那蓝色的地球正张开它那宽阔的胸膛,欢迎勇敢的探索者们归来。
此时,全世界都在瞩目着它,紧张地守在电子屏幕前的人们,目不转睛盯着这只矫健的雄鹰,在长空里展翅翱翔。再紧持几分钟,它就回家了。
届时,美国航天局新闻发布会上,又有骄傲的声音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还没等那些新闻官们准备好表情,“哥伦比亚号”忽然也如17年前的“挑战号”一样,在万里长空中绽放了礼花。喷射而出的白浪,如一柄柄雪亮的长剑,几乎将目击者的胸膛穿透。
全美国又一次沉浸在巨大的哀伤和悲痛之中。
事后,美国政府下令彻查事故的原因,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第一次,“挑战者号”失事,是因为一个小细节没有处理好。
当时,一名叫罗杰·博伊斯乔利的工程师发现了这处隐患,他建议NASA推迟发射,然后再对飞机进行全面检修。但汇报上去之后,NASA高层认为这是小节,不影响发射大局,依然固执按原计划发射,从而导致了“挑战者号“的解体。
第二次,“哥伦比亚”号在发射时,负责高速摄影的小组发现,飞机在发射后的82秒内,其连接支架上覆盖的一块泡沫剥落,直接击中了航天飞机的左翼前缘。
可是,NASA高层仍然认为这是小问题,不会对飞机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也就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这导致“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其机身底部的温度上升到了1370度。
由于覆盖在机身上的部分隔热瓦脱落,机身温度一度达到了2800度。使得飞机的机翼两边受热不均,极有可能在空中解体。果然“哥伦比亚”号功亏一篑,迅速在空中解体,七名宇航员瞬间气化。
美国两次惨痛的航天事故血淋淋的向世人昭示:成大事者必拘小节!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之所以决定成败,是因为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个细节所组成的。
秦始皇挟雷霆万钧之力,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多年来的对内变法,积蓄国力,对外采取正确的蚕食策略,逐步为统一创造条件才成功的。
待到细小的量变达到一定的质变,于是,辉煌的那一刻才陡然降临。在此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天下间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
凡事无大小,如果小事做不好,很有可能耽误大事。一些根本就不起眼的小节,极有可能是你成就大事的绊脚石。
我们上面所列举的美国两次重大的航天事故,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部件的问题,才导致两次的血洒长空,14名宇航员的躯体瞬间气化,教训可谓惨痛之极。
人行千里,鞋里面有一粒小小的石子,就会使你半途而废。隆冬腊月,门上有针尖那么大小的窟窿,就会有斗大的寒风。所以,细节别看其小,但是,它的威力是绝不可小觑的,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一心渴望宏图伟业,一心追求伟大的目标,天天把眼光聚焦在伟大上,那么,这个伟大,不一定会如你所热切期盼那样,如约而至。
相反,甘于平淡,埋首认真做好每个小节,那么,这种伟大,在不经意间就会与你热烈拥抱。
一句话,那些细小的小节,是组成事业成功的一粒粒宝石,需要精雕细琢,需要细心地打磨,绝不可眼高手低,天天抬头望山,仰首望月,而忽略脚下的路,忽略路上的石子。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朋友,往往做一件事,豪言壮语,气冲斗牛,计划列得非常仔细,目标也搞得异常宏大。
可是,光忙着去憧憬,去梦想,却鲜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细节与宏大目标的关系。
这在日更写文上尤为突出。这些朋友来简书伊始,都是信心十足,踌躇满志的,计划某年月日,要写出多少文章,某年月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还没有写多少字,就开始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有限的几篇文章,自以为是不世出之力作,慌忙往今日头条、百家号以及其它可能带来名和利的平台投稿,期冀一飞冲天。但大多都铩羽而归,不仅赚不到名和利,反而动摇在简书上认真写文的决心。
要知道,成就一个有名气的作家,非一朝一夕而能成功的。它更需要长年累月刻苦码好每一个字。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得如地下的蝉一般,艰苦地积蓄力量,默默进行每一天每一步的挪移,日日进步一点点,方能有朝一日振翅高飞,奏响属于自己的凯歌。
韩非子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小节不仅是构成整个事业大厦的基石,它往往还是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偶然因素。
忽略了它,不注重它,抓不住它,用不好它,往往会改变你的命运。就如长长的大堤,而溃于蚁穴,百尺高楼,焚于烟囱中的火星一般。
一个滑落在飞机跑道上的小铁片,极有可能发生空难;一个小小的零件不合格会造成航天飞机的的解体;一份电文翻译错误会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
1930年4月,冯玉祥与阎锡山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
为集中精锐兵力消灭老蒋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阎锡山与冯玉祥召开了联席军事作战会议,制定了精密的作战计划。决定由阎与冯各派一支精锐部队,在河南省的沁阳县会师,集中优势兵力,一举聚歼驻在河南省的蒋介石军队。
散会后,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很快拟定出一份调动部队的紧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昼夜兼程,直插沁阳,与阎锡山部会师······”
计划是很好的,安排也是妥当的,作战参谋也是积极的,但却粗心的把“沁阳”的“沁”字,竟多写了一撇,写成了个“泌”字!真是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偏偏河南省还真有这个“泌阳”的地名。接到命令的部队,不敢怠慢,火速直插“泌阳”,离真正会师地“沁阳”相距200多公里,简直是南辕北辙!
仅仅是一撇之差,使得冯阎联军陷于被动,导致联合作战计划的失败,而那位粗心的参谋也因这一撇被送上军事法庭,执行枪决,果真是这一“撇”,撇掉了脑袋。
从“泌阳”的那一撇上来看,是不是像个大刀在割取心脏?这一小节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历史的转向。
倘若那时冯阎联军会师,击溃蒋介石的话,那么,恐怕自那以后的历史,就没有老蒋什么事儿了。而那位参谋,也不会就此年纪轻轻就此送命。
不仅做事业要拘于小节,认真进行推敲,谨慎予以对待,在个人品行上更要严“拘”小节,万不可放任自流。
有些人往往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挂在嘴上,以为那种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就能表现一种豪气和洒脱,就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其实,只不过是为自身错误开脱的借口而已。
古人所说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种小节,是指于事业无关的琐事,不在其上进行纠缠,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计划好的事。而不是指进行生活的放纵和任性。
刘备给自己的儿子阿斗留下的著名遗言是:“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他一生疲命奔波,以一个织席贩履的出身,后来竟然闹到三分鼎立,与他的这个“善小恶小”之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这一高论,实际上是另一种的修身养性立德。
善小事情做多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况下,都会不由自主去做善事;恶的小事做多了,也会形成一种习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况下,都会不由自主去做恶事。
长此以往,善人更善,从小善走向大善。从而彻底改变命运;而恶人更恶,从小恶走向大恶,也会彻底改变命运。只不过,前者是一片光明灿烂 ,后者却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小处不可随便啊。
海尔总裁张瑞敏有一句名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小节并非小事,它往往在关键时刻,起四两拨千金的巨大作用,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倘若果真梦想事业有成,人生的道路宽阔光明,那就要时时拘以小节,把每一个小节,都打磨成晶莹剔透的珍珠,从而串联成事业的项链,让它闪耀出最美丽的夺目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