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01天
原文阅读:
17.5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讲解: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了季氏,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平白无故的吗?如果有人真的用我,我可以在东方复兴周文王、周武王的周道吧。”
启发思考:
公山弗扰是季氏的家臣,他也曾参与阳虎的叛乱。阳虎失败后去了齐国,然后又去了晋国,他并没有跟着走,仍然留在鲁国。显然这是他又一次发动了叛乱,他也知道孔子其实是反对三桓的,所以派人来找孔子。这次,孔子似乎有去费城的意思。
这个想法被学生们知道后,子路率先反对。孔子的回答说,“他们既然肯邀请我,当然是想让我干点事业啊,如果有人能给我提供机会,我未必不能像当年的周文王、周武王一样,在东方干出一番事业!”
这句“吾其为东周乎”,反映出孔子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边咱们听老夫子说过,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志向非常远大,要安定全天下的人。
这句“为东周”,是说在东方建设一个周王朝那样的国家,在东方复兴周礼。这是在学生们的质疑和逼问下,夫子自道自己的心声、他心中的理想、他的抱负。
虽然这个事情后来没有去成,不了了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机会,哪怕如费城这样一个季氏的采邑,他都跃跃欲试,打算一施身手。孔子入世从政的热情,由此可见。
从师徒俩这段争论的字面意思来看,孔子的期望值很高,觉得此行大有前途。他根本不担心子路的顾虑。
如果再仔细品味一下这段对话,可能会发现一些潜台词。那就是,孔子和子路都在暗示,除了阳虎的党羽那边,还存在另外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应该更安全、也更有前途。那么,另一个选择来自哪里呢?自然是阳虎的对立面,三桓寡头。他们为了对抗阳虎,也需要拉拢孔子,让孔子站到自己的一边。
我们可以推测,在国内战形势还不明朗的时刻,鲁国寡头们终于表现出了一点灵活性,他们考虑引进新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希望物色到一位得力的新经人,来扭转局面。这个新的希望,正是孔子。
这时候,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钻研了大半生,却没机会施展。看到这公山弗扰,经历了阳虎之乱,还是岿然不动。孔子便动了心,想去费城应聘。
孔子急于把自己卖出去——“焉能系而不食?”(见本篇第7章)他还说过“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第九》第13章)他是很想出来干一番事业,可惜没有机会,没有人重用他。这是他的寂寞和悲哀,但这是文化的幸事。如果成为一个官僚,孔子岂能打下中华文化的根基,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