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不止爱情读书今日看点
中外艺术史要略2.1——中国戏剧

中外艺术史要略2.1——中国戏剧

作者: 小狐狸Scarlett | 来源:发表于2016-10-01 14:15 被阅读0次
    眉弯嘴弯,唱断青山

    因为备考的原因,最近在学习张维青主编的《中外艺术史要略》,这本和大多数妖艳的艺术类图书不一样,简洁概述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五大艺术门类,勾勒了中外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它的目录无比简洁粗暴:按艺术门类分篇,中、外分章,依据时间线梳理。

    我新建了个文集,同步梳理书本再加上有趣的例证,一共十篇要略,和大家讨论点所谓艺术的事儿。这是第3篇。(希望简书能尽快有添加音乐的功能!)


    《舞蹈纹盆》 前3300年—前2050年

    以前我是一个巨不喜欢看中国戏剧的人,一个“啊”字儿能唱半小时,一分钟能刷三次朋友圈的年轻人哪儿受得了这个!直到《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后,央视又推出了原创纪录片《京剧》,虽然褒贬不一但依旧引发热议,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国戏剧发展至今,远不仅有京剧而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史前陶器《舞蹈纹盆》就描绘了“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场景,原始人类通过祭祀、巫术等祈求风调雨顺,也具有审美娱人的观赏性,这些拟态歌舞中已包孕着中国戏曲的诸多艺术胚芽。

    商周时期开始盛行“傩祭”活动并一直在民间延续,它是一种在除夕时逐鬼驱疫的祭祀仪式,《淮南子》中有所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分化出“优”(这个字儿在日本只是“演员”的意思 * ̄︶ ̄*),在这里指宫廷中专供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多能歌善舞。汉代时出现了“百戏”,南北朝末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戏曲雏形:歌舞戏,代表曲目为《拨头》、《踏谣娘》。


    张协状元  现存唯一一部南宋戏文

    隋代虽短,但在音乐可谓集南北朝音乐之大成,增设庞大的剧场、组织乐工子弟搜集创作无疑对戏剧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之力。唐时国力强盛,饱暖思淫欲,就像今天我们都愿意去影院看电影,当年富庶的群众也愿意为戏剧买单。南北朝的歌舞戏得以发展,“参军戏”也开始流行起来。

    发展到宋代,以汴梁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繁荣,竟孕育出了市民文艺的固定场所——瓦肆勾栏。各种技艺汇聚于此:讲史、诸宫调、鼓子词、影戏、傀儡戏、杂技等等表演艺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期间融合提高,呈现出一种综合的趋势。南北方杂剧(北为杂剧,南为南戏)都迅速发展,无限接近着戏剧的完整形态。

    《西厢记》

    女真族建金后形成了“金院本”,是宋杂剧的发展和元杂剧的孕育。蒙古灭金后是游牧与农耕文化杂糅交汇的时代,也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金院本”发展成盛极一时的元杂剧,除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入欧洲并在世界文坛引起强烈了反响之外,元曲四大家的作品也被传唱至今: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丽春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作品都成就突出。此时元杂剧已形成了“以四折为一本”的体制,每一折都由唱(男女分别唱末本和旦本)、白(就是说话道白)、科(剧本里关于动作等的提示,如做哭科)三部分组成。

    元代后期北杂剧华光渐淡,南戏已度过长痘的青春期变成亭亭的大姑娘,有“四大传奇”之称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还有《琵琶记》就为南戏代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残垣

    南戏发展到明代成了明传奇,取得戏曲霸主的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被称为明代“三大传奇”的《宝钗记》、《鸣凤记》、《浣纱记》。万历年间明传奇创作形成高潮,出现了被人称为“东方曲坛伟人”的汤显祖,他的“临川四梦”中有一部叫《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爱情悲喜剧。南戏发展的日子里杂剧在戏曲文学里默默生长,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一部戏曲史上重要的著作,对戏曲的制作、流派、作家作品、杂剧分科、制曲方法、脚色源流等都进行了论述。

    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变化,戏剧界有三件大事:京剧形成;戏曲改良运动;话剧产生。

    纪录片《京剧》

    乾隆八十大寿前,各个地方的戏曲班子都进京贺寿,“十米一戏台”的景象让各个地方的戏曲兴奋地互相借鉴,自此拉开了京戏曲空前繁荣的景象。各地戏曲中以富甲一方的徽州盐商养的戏班最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在京徽班在二黄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秦腔和湖北的西皮调。后来有一首钢琴曲就叫《皮黄》,京剧和现代元素的碰撞竟也出奇好听。此时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谭鑫培和他的学生梅兰芳、尚小云等等艺术家都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维新变革时梁启超正式提出了戏剧变革,提出戏剧应当“以改革恶俗···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目的”,但这场改革和短暂的百日维新一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缺陷,许多剧目宣扬的爱国主义表现狭隘。


    话剧《雷雨》

    19世纪末,西方话剧传入中国,京剧界产生了一种“时事新戏”,为五四后新话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春柳社是李叔同等留日学生于1906年创立的,在东京为为江苏水灾赈灾而演出的《茶花女》是国人用汉语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欧阳予倩演出《黑奴吁天录》一举成名,与梅兰芳有“南欧北梅”之称。郭沫若、田汉等人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作,但老舍的《茶馆》才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

    四大名旦

    20世纪以来,文化思想不断更新及戏剧界自身的改良,促成了京剧再一次兴盛的局面。梅兰芳是谭鑫培的学生,创造了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推崇她为“美的化身”;编演了《霸王别姬》,塑造了一个至今让人泪目的虞姬。另外,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派、杨派、麟派、马派等各个流派的精湛表演汇聚出乐一个不复有的戏曲盛世。

    尚小云(左一),程砚秋(前坐),荀慧生(右一),梅兰芳(中)

    除京剧外,还有很多地方戏曲也在20世纪发展迅速。如皖、鄂、赣等地区的黄梅戏,以严凤英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有《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剧目;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的吕剧,由郎咸芬的《蔡文姬》等为代表;由莲花落发展而来的评剧有《花为媒》、《无双传》等;浙江的越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被称为“河南梆子”的豫剧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常香玉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红灯记》等。


    眉弯嘴弯,唱断青山

    中国戏剧史就梳理到这里啦,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纪录片《京剧》,想贴一个网友的评论在这里:说来,“非遗”真是一面照妖镜啊,谁在保存,谁在践踏,谁在寒夜里坚守,谁在大旗下乱舞,一目了然!央视热播的所谓大型纪录片《京剧》就是扯了守护非遗的大旗耀武扬威大作其秀而端出来的一碗搜饭。

    一篇文章绝不足以概论,有大神愿意讨论的话,评论区热烈欢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外艺术史要略2.1——中国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kr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