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今日看点艺术之家
中外艺术史要略2.2——外国戏剧

中外艺术史要略2.2——外国戏剧

作者: 小狐狸Scarlett | 来源:发表于2016-10-03 16:36 被阅读0次

    因为备考的原因,最近在学习张维青主编的《中外艺术史要略》,这本和大多数妖艳的艺术类图书不一样,简洁概述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五大艺术门类,勾勒了中外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它的目录无比简洁粗暴:按艺术门类分篇,中、外分章,依据时间线梳理。

    我新建了个文集,同步梳理书本再加上有趣的例证,一共十篇要略,和大家讨论点所谓艺术的事儿。这是第4篇。(最后说不定又能收个电影单)


    酒神狄奥尼索斯

    戏剧艺术起源于原始初民,是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艺术类型之一。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和日本能乐被称为世界四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他们的人民是泛神论者,他们的戏剧起源于每年春秋两次的酒神祭祀(吃货的力量)。人们组成50个人的歌队,头戴羊角身穿羊皮扮演成传说中酒神的随从,以歌舞的形式在中间表演,观众围成扇形观看。后来歌队长作为演员从歌队中分离出来讲述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形成了。后来歌队中歌舞的成分逐渐减少,对话的成分逐渐增多,戏剧日趋完备。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在希腊语中悲剧的意思是“山羊之歌”,喜剧的意思是“狂欢游行”之歌。亚里士多德在其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认为悲剧肃穆庄重,一般要用韵文写成,所以悲剧作家又被称为诗人。而起源于下等表演的序曲的喜剧用日常语言写成,因此喜剧作家地位不及悲剧作家。古希腊悲剧鼎盛时期,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著名的“三大悲剧家”。代表作分别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古罗马人骁勇善战,但在艺术上却被古希腊的辉煌所征服,因此在征服希腊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古罗马的艺术家都在崇拜中模仿着古希腊艺术。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剧作家,但至今值得被提起的寥寥无几。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

    如1.2文中所述,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在神权统治和各种尖顶哥特建筑下,各种艺术类型都成为宣传基督教义的工具而失掉了自身发展,在宗教剧的教义宣传之外,所幸存在着一些反映市民阶层欣赏趣味的世俗剧如《巴特林的笑剧》等,在黑暗时期里显示着戏剧艺术的勃勃生机。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经历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欧洲进入了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肯定下,戏剧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戏剧形式和戏剧家。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古罗马人的后裔,根据古罗马戏剧的样式创立了喜剧、悲剧、田园剧和即兴戏剧,涌现了马基雅维里、特里西诺、塔索等戏剧家。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微的时候,人文主义的火种在欧洲燃成了燎原之势。英国戏剧界出现了时代的灵魂人物——威廉·莎士比亚。当然还有“大学才子”等一大批不容忽视的优秀戏剧家,可惜生不逢时,总是被莎士比亚的耀眼光辉遮挡。

    一般将莎翁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6—37岁(出名要趁早啊!),莎翁年轻时就展现着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光辉,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的历史剧和喜剧。他所有的历史剧除了《亨利八世》以外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如《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约翰王》等,喜剧则有10部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等。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创作于这一时期,虽然是悲剧,但有评论家认为此剧“处处是青春与春天”;

    《哈姆雷特》 劳伦斯奥利弗执导

    第二阶段是37—44岁,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就产生于这个主要成就是悲剧的时期。人到中年年轻的梦想被击破,英国“圈地运动”四起,无数农民流离失所,人文主义者受到封建残余势力和资产阶级清教徒的双重威胁,莎士比亚痛苦于社会现状,乐观情绪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

    第三阶段是44—49岁,距离1616年莎翁离世仅有三年。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更为残酷,资产阶级中主张禁欲的清教徒势力日益增长,人文主义者改革现实的理想破灭,已近暮年的莎士比亚对现实的态度更加清醒,对人生的观察也更为深刻,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传奇剧。在《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中,作者已经不再关注现实世界的矛盾,而是转向梦幻世界,以幻想解决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费加罗的婚礼》 歌剧

    17世纪,亨利四世登基后的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完全不放松对戏剧艺术的控制,这种情形下法兰西的土地上形成了古典主义戏剧,同文艺复兴一样推崇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但相较于文艺复兴时的反对神权的创新,古典主义更多是服务王权,崇尚理性并排斥情感。

    法国在不断完善古典主义戏剧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束缚,高乃依的《熙德》是法国戏剧史上的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莫里哀的《伪君子》在西方戏剧中享有很高地位、也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随之而后是社会实践形式发展相适应的启蒙主义戏剧,法国最有影响的四大启蒙思想家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此外,还有著名的政治喜剧作家博马舍,他以其三部证据《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有罪的母亲》享誉后世。

    《图兰朵》 歌剧

    英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但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思想体系,亨利·菲尔丁的《悲剧的悲剧或大拇指托姆的生平和死亡》是一部情节复杂、内容生动的政治讽刺喜剧;哥尔德斯密斯的《委曲求全》被誉为英国戏剧史上最完美的喜剧之一。在意大利启蒙运动则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延续,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哥齐的《图兰朵》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莱辛的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他的《艾米莉亚·迦洛蒂》被誉为德国最杰出的市民悲剧。他之后的德国戏剧界掀起了“狂飙运动”,参与者多是充满热情活力的年轻人,以青年歌德和席勒最为杰出。其中歌德以毕生精力创作的《浮士德》是对欧洲启蒙运动艺术的总结,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史诗之一。


    《茶花女》乔治·库克执导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是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鼎盛时期,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正视社会现实并寄希望于未来,后者怀恋过去并美化中世纪宗法社会。法国的浪漫主义戏剧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而繁盛起来,雨果(《欧那尼》)、大仲马、小仲马(《茶花女》)、维尼等文学家、戏剧家对统治法国舞台两个多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进行了彻底清算,他们坚决批判古典主义的陈词滥调,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实现了浪漫主义的戏剧主张。

    浪漫主义的潮流影响到英国后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大家都知道的那句诗“假使我又遇见了你/隔着悠长的岁月/我将何以致侯/以沉默/以眼泪”,就是拜伦的诗作,另外还有雪莱也是这一时期的英国诗人。俄罗斯戏剧基于严峻的现实生活,反映了19世纪而过黑暗昏庸的沙皇统治和沉闷混乱的社会之道,果戈里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俄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玩偶之家》是挪威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代表作,采用了戏剧传统结构“闭锁式结构”。


     《圣女贞德》 吕克·贝松执导

    二十世纪时戏剧的各种主义井喷式发展,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和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佐尔格、美国的赖斯、欧文·肖表等人是表现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戏剧的出现将表现精神追求及个人与命运抗争的象征主义推向了新的高潮;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尤金·奥尼尔被认为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一生三次获得美国戏剧最高奖——普利策奖,《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奥尼尔以自己家庭为素材的一部自传体戏剧·····另外还有二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戏剧、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戏剧舞台上出现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外国戏剧史就梳理到这里啦(写外国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篇幅就便长O(≧口≦)O),感觉想整理进去的太多,试图在短短一篇要略里全方位审视中国以外的戏剧发展太难,梳理至此丹田之气都要耗尽了···

    一篇文章绝不足以概论,有大神愿意讨论的话,评论区热烈欢迎!

    P.S.:感谢@Jingjingx,如果刚开始没有你的支持,我不敢说自己有信心写完十篇要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外艺术史要略2.2——外国戏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opd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