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不在兵多,在将谋;克敌不在将广,在帅勇。这句话说的就是中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697一781),中唐著名将领,出生于中层官吏家庭,天宝初年通过武举考试登第。
天宝八年(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754),为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年(755),在唐平安史之乱中,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十五年(756),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和知节度使李光弼,由井陉(今属河北)进入河北,至常山(今正定)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连败安禄山同党史思明于九门(今藁城西北)、沙河(今大沙河流经新乐、行唐附近河段)等地。进至恒阳(今曲阳)。
他们采取深沟高垒,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扬兵、夜袭营的战法,使史军疲惫后出战恒阳东嘉山,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四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史叛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
可以说,郭子仪是扭转乾坤的大将军,在几次危难关头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在民间,关于郭子仪的传说很多,说他是唐王朝的“救命将军”、“单骑将军”等等,反映出了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他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不朽的功勋,后来被任命为中书令,进封汾阳王。
郭子仪不单单是一个著名将领,在当时的各方军队,对他的威名早已万分敬仰,甚至可以说,他的名气就是唐王朝这两次克敌的制胜法宝。
后来遭宦官陷害,告老还乡。从此不问政事。(781)六月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溢号“忠武”,和代宗之灵共同祭祀。郭子仪的一生,为了唐朝社稷,真可谓是“鞠躬尽摔,死而后已”。
郭子仪戎马一生,常年领军作战,在外的时间多,在朝的时间少。朝内的奸佞之人如鱼朝恩辈,便难免要进谗使坏,而郭子仪均以坦诚大度之态处之。
郭子仪手握兵权在外,鱼朝恩等说他拥兵自重,心怀不轨。而朝廷每每召郭子仪入朝,他总是轻车简从,当天就立即上道赴召,没有丝毫的疑虑瞻顾。他如此光明磊落,这些谗言当然就不攻自破了。
郭子仪领兵在外作战,鱼朝恩竟指使人掘盗郭子仪父亲之墓。郭子仪从泾阳入朝,朝廷内外的人们都顾虑重重,担心郭子仪会因此酿出事端。
郭子仪入朝,皇帝慰抚他,郭子仪泣道:“我久领兵,不能禁阻兵士损坏别人坟墓。而真所谓天道循环,如今父墓被挖掘,这是上天对我的报应,不是人为的祸患!”他始终顾全朝廷大局,不愿为此事再生出事端。
鱼朝恩宴请郭子仪,朝臣元载劝郭子仪不要赴宴,明摆着那就是鸿门宴。郭子仪的手下将领也担心主将安危,要求跟从护卫。郭子仪不肯,只带了十数家僮赴宴。
鱼朝恩对郭子仪的举动很感意外,问他道:“将军车骑随从怎么这样少?”郭子仪就将别人告诉他的话说给鱼朝恩听。鱼朝恩被感激而泣,说道:“若非您宽厚大量,不是要因此生出嫌隙吗?”
郭子仪不仅对朝臣宽厚,治军谨严,即使对自已的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一时传为佳话。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升平公主为妻。有次小夫妻闹别扭,郭暧一气之下,口无遮拦,斥骂妻子道:“你倚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连天子都不高兴做!”
升平公主气得大哭,回去告诉父亲代宗。代宗李豫劝女儿道:“你不知道,他父亲确实不高兴做天子。假如他不嫌腻做天子,这国家社稷就不是我们家的了。”说完,不禁泣下,叫公主回去。
郭子仪将儿子绑缚,自动带着儿子到廷上请罪。代宗安慰郭子仪说:“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亲家公。小孩子自家屋里说的话,又何必去听它呢!”还给以赏赐,善言遣之。郭子仪为惩戒儿子,杖打郭暧数十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