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为什么是九宫格?

作者: 小西天鸟爷 | 来源:发表于2016-05-12 18:34 被阅读8964次

    曾经在火锅店被隔壁桌美女搭讪问到过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鸟爷当然必须在关键时刻成功装逼啊。(你问我后来发生了什么,当然是愉快的吃起了火锅啊)

    说正题,之前讲过如何吃重庆火锅,引来了不少吃货同党,今天咱们就聊聊九宫格重庆火锅的由来。


    两条大江一座城,九开八闭十七道门。老重庆城的十七道城门,只有一座现存于七星岗的通远门位于陆地上,是明清时期唯一通往当时省城成都的陆路。剩余的十六道门均是临江而建,城门外就是码头,江上往来的都是货船,码头上堆着各种货物,城内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大量的山货都是从水路往来。

    重庆面朝大江背靠大山,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毕竟没有平原耕地,山路艰难。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随水路而来,也有大量的物资要顺流而下,卸船上货,码头上干体力活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这种豪爽耿直的码头文化与传统的农耕文化多有不同,自然也造就了这个城市不一样的饮食风情。

    而每次通过川黔水路过来的船上会运来的鲜活的牛羊,就在码头上现杀。牛羊肉自然是运到城里卖给钟鸣鼎食之家,而内脏就地扔弃不用。这些牛羊的内脏被码头上的劳力们称为“水八块”,捡回来就地架铁锅埋灶,加入辣椒花椒和盐,也算是打了一顿牙祭。这就是最早的重庆火锅,其实就是一锅麻辣汤里煮的牛羊下水,而席间必不会少的,就是毛肚。

    说到九宫格,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给了人高大上的错觉。这原本就只是在锅里加上了一个井字形的隔栅而已。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自己一个人吃火锅就成了形单影只的孤单寂寞冷,必须得呼朋唤友才是吃火锅的应该的气氛。 其实,一群朋友自然是围着一口热腾腾的大锅捞肉吃才来得爽快。

    其实,九宫格隔栅本来就是为一人食火锅准备的。

    那时候的火锅都是一家一家的街坊小店,门口上写着大大的三拖一(念做幺),一份荤菜三块钱,一份素菜一块钱,这名字由此而来。也有人说三拖一的缘起是三个朋友想吃火锅了,再叫一个正好霸占一桌吃整锅的意思,颇具打麻将三缺一的风范。这一口煮着辣汤的锅子,也是周围街坊邻居沟通家长里短,传播蜚短流长的聚集地。

    一张八仙桌,四面坐着的都是陌生人。每人面前两道格,点了菜就在自己面前的格子里涮。而最中间的那一格,虽然火力最旺,汤底老是咕嘟咕嘟的冒着泡,但却是不做涮菜使用的。因为最中间这一格是保证每格汤底的动力源泉,绝大多数的海椒、花椒、香料都在这一格里。为了防止升锅(粘住锅底导致糊锅), 可以在这一格里煮点又大又胖的黄豆芽,顺带还能再提一下鲜味。在那个年代,能在一个店里遇上,吃个几顿火锅,大家就是熟人了。

    不管怎样,九宫格和三拖一,只是食物匮乏,大家都荷包不鼓时期的市井产物,也写着一个时代味美而廉价的记忆。而如今,那些花大价钱精装修的火锅店,切合了个复古主题:砌起来水泥桌台,摆上了长条板凳,用上了粗陶小碗,摆上了八角铜锅,架上了九宫格。而三拖一,却已经渐渐的被人遗忘。物价飞涨,也再没人愿意把这个“特色”写进火锅店里。

    重庆这座城,大街小巷坡上坎下都开满了火锅店。占道经营的夜摊小火锅馆可以开个几十年依然生意火爆,连锁的火锅店却大多是本地开花外地香。流水线上统一的配料哪比得上小店主人走街串巷挑来的花椒辣椒,真空包装里的调料又哪里比得上店家每天清晨现熬的牛油锅底。这一锅火红的麻辣鲜香,养成了重庆人仗义耿直的性子,也养刁了重庆人的舌头。

    “堂子再好,火锅吃的还是个味道。”


    鸟爷原创
    欢迎转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庆火锅为什么是九宫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hp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