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村中间的那口水井,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井是砖砌的,我小的时候,井沿被村人用水泥做过一个围栏,围栏最外边,日积月累的被水冲刷,裸露出的砖很大很长,上面有简单的浮雕花纹。
最老的老人说他爷爷的爷爷时代水井就存在了,往上已无可追溯,只听说,原本是在村西头没人的地方,后来村上年轻人结婚,与父母分家,另立户院,建新房,原本的田地被建成了房子,水井就在村中间了。
村子离河很远,去河里洗衣服很不方便,村中间有两个方圆五亩的池塘,池塘边种了一圈垂柳,春天,我们用柳枝拧柳笛,夏天,那些垂柳为在池塘里洗衣服的人遮挡一片阴凉。这两个池塘解决了村人的洗衣问题,农村人衣服脏得简单,不是出了汗,就是沾了土,洗也方便,在池塘里揉两把,过两遍水就可以了,同时,池塘也给水井提供了水源。一年四季,不管天气多干,水位始终在一钩担的地方,水甘甜清冽。尤其是在夏天,喝在嘴里,浑身舒爽。
钩担类似扁担,是木头削的,两边窄中间宽的扁木条,两头用钢筋棍各烙个孔,孔部拴条绳,绳子上系个小指粗的钢筋握成的钩子。
去挑水的时候,一头钩子上钩个水桶,到了井边,把水桶取掉一个,一手抓着空出来的钩子,一手抓着木条中间,把一只桶续到井里,然后,歪一下,灌满水提上来。年轻人喜欢玩刺激的,一手抓钩担的钩子,另一只手,捏着铁桶底儿上的边,把铁桶口朝下,手和身体密切配合,手猛一丢,只听“扑通”一声,“哗”一下,一桶水被拉了上来,井沿被洒一摊水。
姥爷一生节俭,就连井水,他也不舍得浪费,说井有井神,他打水,总是比较轻,轻轻把水桶续到井里,弯下腰,手抓着铁钩往一边一拉,水桶倾斜,水就慢慢灌了进去,灌8分满,他就拉出来,也只桶壁沾的那些水,在水泥井岸上,晕染一圈水迹,挑到家仍然是8分满。小时候的我,是非常信有井神的,不然为什么,一个村,上百家人,就那么小的一口水井,大家你一担,我两担,为什么水一直在那个位置,总也打不完。
没有谁规定,也没有谁相约,每天早上,家里的男主人们都去井边挑水。见面打个招呼,有时候,大家还会在井边聊几句。村上谁家有个什么事,一会而儿就传开了,谁家需要帮助,不需要请,不管多忙的季节,大家都会抛下农活去帮助有事的人家。
水井也充当了村里的会议中心,村上有什么事,村长早上在井边喊一嗓子,大家都聚在了一起。村上本无大事,基本上就是村长传达国家惠农信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一下,清楚什么政策。
水井在暑假里也是孩子的乐园。那时候,没有空调,电扇一个村也不一定有一台,酷暑来了,孩子们喜欢用小细绳系个罐头瓶打水,甘甜冰凉的井水喝到嘴里降温,还有些孩子,喜欢用冰凉的水,洗脸,嬉戏。
我小时候,肠胃不好,姥姥总是不让我喝生水,更不让我喝凉水。夏天早上,她会烧一大盆开水,泡上一些鱼腥草、猫儿眼等山上采来的植物。我出去玩,姥姥会给我灌一瓶,以便我渴了喝。姥姥也不让我去井边,说井边滑,怕不小心滑进去,可是那水井都存在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谁掉了进去,但对于水井,却充满了敬畏。去井边,远离井岸,更不敢拿井水嬉戏,但我会在炎热的夏天,偷偷的喝刚打上来的井水,那水很凉,带点甜味,很好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人洗衣服也喜欢用洗涤剂了,而且都改成了用井水,掂个桶,端个盆,在井边洗,那混合着洗涤剂的水,直接倒在了井边,井边有水,慢慢积成小水坑,被散养的猪拱出了一个打泥用的水塘。夏天,水还凉,只是缺少了甜味。村人家家在自家院子里打了私人的水井,据说,都没有那个老水井的水好喝。那个几百年前的祖先打出来的水井,那个被村人使用了不知道多少代的水井逐渐成了洗衣服的蓄水池。可从井里打水上来洗衣服很不方便,上点年纪的老人们开始怀念池塘。
我不算老,当我看到那水井,也忍不住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