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道德经》第十六章 法门

《道德经》第十六章 法门

作者: 吾宗老孙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11:12 被阅读21次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感想

这一章所讲的就是修行的法门,如何来认知万物呢?老子所教授的方法就是回归到万物的本源,回归到本源是回到万物之初极点的状态,在极点之下是不存在什么事物的,是一种极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来观察事物是什么样的,可以穿越时间来看待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好像回到这种状态之下,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看事物的起点、过程和终点。

【三】提问

1、修行的法门是什么?

在这一章老子是明确的说出了他修行的法门是“致虚极,守静笃”。打坐可以是一种修行方式,打坐的方法是让自己保持在安静没有杂念,打坐的意义也正是为了超脱五官等的感知,回归到万物初始的状态,或者说是超越时空的状态。然后禅宗的无念无相无住也是为了回到万物的极点,保持安静。回到这种状态并不是要脱离现实,而是在这种状态下对于现实的感知会不一样,会看的更加的清楚。

2、修行能看到的东西是什么?

回到这种极点极静的状态,可以超越时空来看万事万物发展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现在存在的事物,可以把它们都回归到本源的起点来观察是如何变成现在的这样的,这样也能知晓事物发展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同样也可以再往后去看待它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往前看属于已经发生的事物,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往后看却存在着各种可能性,但只要知晓了事物的规律,再往后看也都是有理可循的。这样知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道的,什么又是违背道的。我想有一种描述可能更为的贴切,回到这种状态,内心就好像是像镜子一样清清楚楚,可以看到事物在以画面的方式循环往复的生起,消灭,每个事物都在经历这种起灭的循环,就好像看到各种泡沫在生起,长大,融合,消亡。

3、如何把修行应用到生活中?

那如何把修行给应用到生活中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是具体的,差别很大,但是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所以修行就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认知现在的状态,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以及可以去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去帮助自己改变当前不满意的状态。这样因为更能够清晰的认知目前的人生,也就会变得平静,不会去错怪命运,而是可以去积极的顺应规律有所作为。

第四遍学习《道德经》之目录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第十六章 法门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 悟道:当我在察觉的时候,我在察觉着什么?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 老子在第十六章所教授的悟道的法门,不仅仅是在打坐的时候可以去...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六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

  • 致虚守静:学习《道德经》心得(17)

    (《道德经》第十六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讲到善于悟“道”和“善道之人”的一些品质,实则是他对自己理想...

  • 如何获得智慧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 出差

    【日精进第42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六章和注解一遍,《京瓷哲学》第十六条,《定位》...

  • 初识《老子》第16章

    第十六章六十七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靖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各归其根。归根...

  • 学习《道德经》心得(18)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七章 ) 老子在《道德经》前十六章里,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阐述了“道”,告诉我们”道”是什么...

  • 天地洪恩 玄德悠悠

    走马观花道德经(51) 十二、道德经第十二景区——感恩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五十一至五十六章,围绕天地父母恩,先述恩德...

  • 牧童眼里《道德经》(70)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 《道德经》第十六章赏析 通行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六章 法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j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