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的《朗读者》,主题词是“味道”。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是如此。节目中,六位嘉宾带领我们品味了人生百态,也让我们认识了“坚强之味”的钢琴家——吴纯。
虽然,《朗读者》的节目已邀请了多位钢琴家做主旋律伴奏,如李云迪、吴牧野等,但作为朗读嘉宾的钢琴家,吴纯还是第一位。在和董卿的交谈中,吴纯分享了他苦尽甘来的人生之味。
苦涩不堪的童年
作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吴纯是李赫特国际钢琴大赛史上最年轻的评委,荣获过18项国际钢琴演奏大奖,与郎朗、李云迪并称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钢琴家,被誉为“闪耀在欧洲的中国钢琴之星”,然而,他的童年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
在没有任何音乐家庭背景的环境下,吴纯四岁开始学习钢琴。由于生活贫困,童年时的他经常是和母亲六点半起床,赶公共汽车到老师家练琴。
九岁时,家庭变故,父亲无情卷走所有资产,剩下一无所有的家。此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学琴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做五六份工。而吴纯在学琴之余,也肩负着给母亲送饭的任务。
为了让吴纯参加一次重要比赛,母亲拿出了所有积蓄并借钱凑够参赛费用,然而由于紧张,吴纯发挥失常,痛失奖杯和奖金。获此消息,母亲步行几公里至机场迎接,给他加油打气。
正是有了母亲这位“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最棒的参谋长”,在那些濒于绝望的日子里,吴纯才能积蓄能量继续出发。
孤独的留学之路
十六岁时,只带了学费和一年的生活费,吴纯便孤身一人开启了乌克兰的留学生涯。
为了养活自己,他在兼顾学业的同时,每天要打四五份工。四点半起床,五点送牛奶,六点音乐学院开门后就去练琴。为了不被喜欢游戏、娱乐的舍友打搅,他通常都在琴房练到很晚才回宿舍休息。
留学期间,吴纯通过写信和国内的母亲联系,纵然和母亲饱尝贫困、分离之痛,他却从来报喜不报忧,甚至连想念这个词都不敢触碰,因为“想念是一个非常柔软的地方,你不能去触碰,一旦触碰以后,就很难去把自己再拉回来”。
留学是艰苦的过程,吴纯却以优异的成绩收获三个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并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乌克兰敖德萨音乐学院、德国弗赖堡音乐学院等多所海外知名音乐学府聘为特别教授。
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母亲
世界上著名的演奏家数不胜数,但高学历的演奏家却寥寥无几。吴纯能有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功臣莫过于他身后的母亲。
作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吴纯的母亲吴章鸿曾遭遇离异、下岗、贫苦等困境,但她依靠坚忍无私的爱将儿子培养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
“人生就是登山。然而最难登的山不在自然界,却是超越自我。向上走,即便是每一小步,也代表着一定的高度。妈妈希望儿子具备一种迎向暴风雨的勇气和胆识,一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顽强斗志。因为,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辞劳苦,勇敢攀登的人,才是有希望达到顶峰,欣赏到美丽风景的人!”
这是吴纯的母亲吴章鸿写给儿子的信里的一句话,而她本人也给儿子树立了榜样。不仅写作了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每天进步一点点》,更获得“感动中国十大母亲”荣誉称号,用极富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教子传奇启发了全中国的父母。
和苦难握手言和
这个单亲家庭,母亲善学知教,用自尊写就传奇,用自强撑起蓝天;儿子坚持理想,用热爱编织希望,用自信谱写生命之音。
《朗读者》的舞台,吴纯朗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献给曾经经历苦难的母亲与自己。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尝遍太多的苦楚,吴纯选择把苦涩当成良药,现在的他变得更加坚毅、沉着、从容。
忆起曾经苦难的经历,吴纯也云淡风轻地表示:“现在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回想那段经历都觉得可以过去。”用苦痛换来的欢乐,让他有勇气去感受生活更多的甜和美。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所言: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
回忆过去,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但挺过来,总会豁然开朗。
人生就像一本书,封面是父母给的,内容是自己写的,厚度可能不完全由本人决定,但精彩程度却是自己创造的。唯有累过方知闲,唯有苦过方知甜,与努力奋斗路上的你共勉。
(系列文章,欢迎指正)
《朗读者》(2):董卿携《朗读者》华丽转型,越努力的人越幸运
《朗读者》(3):斯琴高娃献给母亲的深情朗读,是否也看哭了你?
《朗读者》(5):帅到掰弯妹子的“瑜老板”,才是传播国粹的真偶像
《朗读者》(6):看了六期《朗读者》才发现,这不仅是股清流,更是一座金矿啊
《朗读者》(7):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我们不过是生活在和平国家
《朗读者》(9):娱乐&综艺咖征文|《奇葩说》VS《朗读者》,“老司机”与“小清新”的碰撞
《朗读者》(12):见多了“假恩爱”,《朗读者》告诉你,真正的爱情长什么样
《朗读者》(13):90岁老人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朗读者》告诉你为什么
《朗读者》(16):和“深圳四胞胎父亲”相比,《朗读者》中的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文/翟桃子 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