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周儒学浅议国学与传统文化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节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0:04 被阅读26次

    说明:

    本人认为,这一节是《孟子》其书乃至所有儒学经典之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自译:

    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了夏桀,周武王讨伐了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接着问道:“臣弑了他的君主,可以吗?”

    孟子回答道:“损害了‘仁’的叫做贼,损害了‘义’的叫做残,残、贼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杀了独夫纣,没听说他弑君!”


    见解:

    请允我再申:这一章十分精彩!孟子短短的一句回答,包含了太丰富的内容、太高尚的理念

    在《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中,我们说到:在思考儒学所探讨的一切领域时,都要想到“仁义礼知”,不单单在个人修养层面。在这里,我们可以延伸一下这句话:儒学在一切领域所提到的标准和要求,都有“仁义礼知”的内在精神“一以贯之”

    孟子的这句话,言下有这样一层含义:没有任何人的权利是天然的、必然的。用当代法治的理念讲这个意思,叫: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在孟子看来,当君主的行为违逆“仁义礼知”的精神,就是没尽到义务,那他作为君主就不再合理、合礼、合法,他就沦为独夫民贼一个;所以,做臣的杀掉这样的人不叫弑君,而叫“革命”。我想,理解到孟子的言外之意,列位也会如我一样感到本章的精彩。

    另外,我想顺带一谈儒学对于获得权力这件事的看法。总得来说,有两类:不正当的和正当的;正当与否,在于前一节中我们谈到的三个标准:民意、天意、实际。正当的方式又有两类:革命、禅让。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革命”,和马克思所说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不同,指的是“顺应天命,实现变革”,也就是《易》中说的“汤武革命”

    禅让运行方式,其实不是多数人理解的那样:一个王将权力让渡给另一个人。根据《万章章句上·第五节》,我们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当一位王或者天子垂垂老矣,在治理上渐渐力不从心,根据民众的推举和实际的观察选取一位贤才代执政,并在祭天仪式中征得上天同意。接下来,这位贤才执政期间又要经过天意和民意的双重考验;具体表现有:天候风调雨顺,即使有天灾也能处理妥当;民众安居乐业,即使有不满也能有所表达。当王或者天子逝世后,这位执政的贤才不能坦然即位,而要离开。如果民众能找到他在哪,并且前去拥戴,那他就可以回来即位;这是最后一重天意与民意的双重考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禅让制之下,王或者天子并没有权力将位置给予他人,而是上天和民众做的决定。从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儒学称施行禅让制的尧舜禹为“圣王”了——他们的即位,既顺应了天意,又承载着民意,且符合着实际

    当然了,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将“天意”理解为:社会及自然规律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e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