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自译:
庄暴去见孟子,说:“我去拜见大王,大王对我说他喜好音乐,我没有话去回应他。”接着问:“喜好音乐,怎么样呢?”孟子说道:“如果大王十分喜欢音乐,那齐国的治理就差不多了!”
另一天,孟子去拜见齐王,问道:“大王曾经对庄先生说喜欢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回答道:“寡人我啊,不是喜欢先王的圣乐,只是喜欢时兴的流行音乐罢了。”孟子说道:“大王您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齐国的治理就差不多了!在这方面,如今的音乐,就相当于古代的音乐了。”齐王问:“我能听听这是为什么吗?”孟子说:“独自听音乐娱乐,和同别人一起听音乐娱乐,哪个更快乐呢?”齐王说:“独自听不如和别人听快乐。”孟子接着说:“那么,与少些的人一起听音乐娱乐,和与很多人听音乐娱乐,哪个更快乐呢?”齐王说:“与少点儿的人一起听,不如与很多人一起听快乐。”
孟子说道:“臣请为大王讲述娱乐这件事的道理:假如,大王在这里奏乐,民众听到钟鼓管弦的声音,都愁眉苦脸地彼此诉苦:‘唉呀,我们的大王喜欢奏乐,为什么让我们的日子这么难过啊?父子见不着面,兄弟、媳妇、儿女四散流离。’假如,大王在这里围猎,民众听到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美丽,都愁眉苦脸地彼此诉苦:‘唉呀,我们的大王喜欢围猎,为什么让我们的日子这么难过啊?父子见不着面,兄弟、媳妇、儿女四散流离。’民众这样反映,没有别的原因,在于做大王的不能与民同乐。
另一种情形呢?假如,大王在这里奏乐,民众听到钟鼓管弦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彼此分享:‘啊,我们的大王身体大概还好吧?不然,怎么有情致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围猎,民众听到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彼此分享:‘啊,我们的大王大概身体还好吧?不然,怎么有力气围猎呢?’民众这样反映,也没有别的原因,在于做大王的能与民同乐。如今呐,大王您如果能做到与民同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见解:
这里有很知名的典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们能够重温孟子“与民同乐”的主张;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探讨过。这里我们说一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道理。
一方面,所喜爱的音乐能陶冶和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和志趣;并且,如果一个人有喜爱的音乐,那他一定是个心灵健全的人。如果一个君主喜欢音乐,起码能说明他不是个冷血的屠夫;并且这样一来,君主的励精图治、约束私欲的心就会萌发并逐渐成长。因而,孟子会说:大王很喜欢音乐的话,那齐国的治理就差不多了;当然了,孟子这样的评价,有鼓励齐王的意味,不免夸张。
另一方面,音乐有团结人力、协和人心的作用。我们想:过去的人们在做活儿的时候,要唱劳动号子,这是不单是为了让大家起劲,也是为了让劳动有一个节奏感,将力量引导一处去;而如今各种晚会上的音乐,则有益人们在某种氛围中改善彼此的关系。并且,喜爱音乐的人往往乐于分享;这样一来,就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进而发展到“与民同乐”的境界中去了。
又一方面,音乐具有协助情绪和欲望表达的作用。我们常说“礼乐”,礼与乐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是相同的。因而,君主好乐,与君主好礼的作用是差不多的。适当的乐与礼带来的正常的情绪和欲望表达,同时也有利于正常的交流。所以,设若一个君主好乐、好礼,意味着他乐于正常表达和抒发、善于与人正常交流,这就容易将治理引到“仁”的大道上去,臣、民的谏议和诉求往往也听得进去。总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好乐是贤君明主的起点。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