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东周儒学浅议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15 13:43 被阅读57次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自译:

    孟子拜见梁襄王。

    出来以后,对人说:“那梁襄王,远看不像个君主的模样,到了近前也看不出威严。突然问我:‘天下何时才能安定啊?’我回答他说:‘统一了,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啊?’我说:‘不喜欢杀人的君主能统一。’他讲:‘谁会跟从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啊?没有人会敬服他的。’我告诉他:‘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的生长吗?七八月的时候,天气干燥,禾苗就会干枯。等天上聚拢起雨云,磅礴地下起大雨,那禾苗就会蓬勃地生长开了。民众跟随不喜好杀人的君主,就像这禾苗与大雨,谁能阻挡得住呢?如今啊,天下的君主,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君主,那天下的人民都会翘首以盼他来治理了。民众归附那样的君主,就像水往低处流,浩浩荡荡、谁能阻挡?确实如此啊!’”


    见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梁襄王和孟子对于君与臣、民关系的看法。

    以我们今天的认识,很难理解梁襄王的逻辑。他认为:不喜欢杀人的君主,不会有人跟从。这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君与臣、民之间,只有慑服、恐吓的关系,也就是说臣、民只可能被动、被迫地跟从君主;而杀戮是震慑臣、民的最佳手段。我想,持久的、有益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我愿意和这个人打交道”的基础上的,当然也有其他必要条件;而我们出于利益勾结或者是恐惧心理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是虚假而暂时的。更何况,如果人们之间的关系真是这样的话,人类社会断不会进步,甚至不会存在。进步主要依靠的是人的智、力而非感情,但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良好关系,想必也是人的智、力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吧。

    在孟子以至整个儒学看来,臣、民之所以会跟从君主,在于内心的敬服——这个人的能力、品德、事迹,令我尊重、令我想要接近他、令我想与他共事、令我想要在他的国家生活。这一观点,包含着对于人格、人性及人类关系的高尚认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意念的个体团结在一起是出于某种共同认可,而不应该像筷子一样被强力捆绑

    而孟子打得比方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也就是说,民众归附不喜欢杀人的君主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天性使然。这一认识,和生物学中的“趋利避害”观点有一致性。

    我们引申出来说。“不喜欢杀人”,只是一种行为特征而已,那么这样的君主的实质是什么呢?要想到“仁义礼知”四个字——仁,因而能认识到臣、民乃至所有人类生命的高贵之处;义,因而以自己无理剥夺他人生命为耻辱;礼,因而不使自己的诉求妨害他人的生命发展;知,因而能认识到关乎生命的自然伦理

    在第四节中,孟子也谈到了杀人的问题。我想,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些章节谈到的“杀人”,都是无理、无礼、无法的,产生于君主的放任或无能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六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fa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