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还未来得及看完《亲爱的》,包括《失孤》、《素媛》、《熔炉》等一系列深刻写实性悲剧电影。尤其涉及天真无邪小孩子,更是不忍直观。
我是典型逃避型人格,高度情绪内耗,看《82年生的金智英》都需要鼓足勇气,仍然哭得不能自已,完全无法想象与他人共情失子之痛。
近期,《亲爱的》三个字眼频繁映入眼帘,和电影原型之一孙海洋,终于找回丢失了14年的儿子有关。赫然发现对方同为湖北监利老乡,天然多了七分同情、三分关注。
看着孙海洋夫妇从认亲现场的嚎啕大哭,到回乡探亲的声势浩荡,到驱车山东的谈笑风生,及至确认被拐儿孙卓愿意回归亲生家庭,他们忙着找学校迁户口的喜气洋洋。
将我逐渐抽离出惴惴不安悲伤情绪,转悲为喜开始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刷完一家子前前后后采访视频,反而有了一种追爽剧的效果,缓解了多年逃避心理和内耗情绪。
大多数家庭和个体遭遇天灾人祸,重则妻离子散,轻则穷困潦倒,即便时过境迁,也容易养成一身戾气,对生活心灰意冷。这是悲剧的内核-无尽的痛苦和持久的摧残所致。
但是在张海洋夫妇身上,完全看不出这些负面的影响。14年的寻子苦旅中,他们没有一味地哀哀欲绝,而是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悬赏二十万重金求线索,足迹几乎踏遍中国,才有了后来的电影改编和媒体报道。
与此同时,两个人事业有成,从一家不足十平米的包子铺个体户,奋斗成为千万富翁。从湖北小县城农村,发展到深圳关外站稳脚跟。一双儿女也培养得极其出色,女儿在新加坡留学,闲暇时环球旅行;小儿子多才多艺,肉眼可见活泼懂事。
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孩子被拐后,迅速进行了自我修复,没有沉溺于痛苦,反而凌驾在痛苦之上。游刃有余地一心三用,在寻子、生意和育儿三项大课题上来回切换,均能做到可圈可点。
更难得的是,孙海洋和妻子保养得不错,面对镜头从容温和,看不出饱受煎熬后的一脸苦相。还反复言说找到孩子后多么幸运开心,真情实感愿意释怀苦难、不再抱怨。
比起漫漫寻子路上的执着坚毅,和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的爱意,我更欣赏他们自身强大的能量,和实干家的积极做派,换来了如今阖家团圆的大好局面。
如果当初孙卓被拐,孙海洋夫妇互相怨怼,对生活失去希望,不管不顾自残式消耗,最终穷困潦倒,继而家庭破碎。或许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找到孩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能力热热闹闹带他回家。
救人先救己,不被痛苦打败,而是打败痛苦,才是明智之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