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036e9d740648e034.jpg)
雨天正是抱被天,也是读书天。
成尚荣老师的教育文丛,第一篇序言都是一样的——《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我每篇必读,且每次拿起这几本书,必定要再读读序言,且有常读常新之感。
将序言里的那些发着光的句子拎出来,照耀更多的人,也随时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1)我认为,人不能喧闹,不能作秀,更不能炫耀(何况还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资本)。但人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思想,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天知道我是有多喜欢他的这段话。虽然这段话用来做座右铭似乎有点长,但这正是我推崇的处事风格。一直以来,对那种性格张扬的人或者叫做高调的人,始终无法产生好感。或许是在领教了这些高调的人背后做事不靠谱后,加剧了我的看法。偶尔,我会对那些高调炫耀的人充满敬佩,因为那是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但这个敬佩的前提是“恰到好处”,或者说是真的有料。
低调做人,也低调做事。虽然有人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不是所有的好酒都想“门庭若市”。独守一份宁静,独自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温和而又坚定,这个人大抵就是精神灿烂的人。
2)书桌告诉我,走了那么久,坐在书桌前,才正是开始。
这是成尚荣老师在退休后的感悟,他说将过去的办公桌换成今天家里的那张书桌,才是真的开始。
我还没退休,但我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和我每天下班回家后,一切收拾妥当,将自己安放在书桌前的时候,我才开启真正属于我的时光。看书、码字,或者观影,此时的我是带着我所有的生命体验,我是完整的,也是丰富的,更是愉悦的。
成老师将办公桌彻底换成了家里的书桌,以前的种种都不再涉及,继续的就是往后余生的思与行。他今年已经七十好几,他也退休了一段时间,从他的这些书来看,他的开始进行得很好。
3)一个人童年时代没有一点想入非非,今后的发展还是不同的。
成老师说他童年的想入非非是:总有一天要把作文登在报刊上,尤其是一定要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一篇文章。显然,他已经实现了他的想入非非。
那么,我童年的想入非非呢?其实也就是不愿当农民,而那时在村里看见的无非就是两种职业:农民与教师。因此,把当一名老师当作了我的理想。当然,就算现在的我,也有想入非非的时候。不是有句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4)如果你功利、浮躁、刻意,会让你产生“目的性颤抖”。人的发展应自然一点,“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亦应如此。
这个“目的性颤抖”的词语,有些费解。特意去百度一下:
德国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从表现上看,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实却有其必然性,因为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弱点:当对某件事情过于重视的时候,心理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往往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很多人在人生的关口失手,心里紧张与焦虑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或许与我们平日所说轻过程重结果一个道理。我们只盯着那个我想要的结果,往往就会出现纰漏。当我们很自然地做我们自己,做我们想做的事,事情就会顺风顺水很多。
5)作家陈祖芬说:人总是要长大,但眼睛不能长大;人总是要变老的,但心不能变老。不长大的眼是童眼,不老的心是童心。
关于保持一颗童心,我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几大筐。有一颗童心,才能和学生处到一起。我将一直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