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澎湃新闻一则题为“20年后,学生怒扇老师耳光”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名男子因为学生时代受过老师的伤害,二十年后把老师堵在大街上实施报复性行为:怒打老师耳光,此事在网上也被炒作的沸反盈天,甚至网上有网友开玩笑说:这可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典范啊。
打老师,还让朋友帮录下来,不知道这位大哥心里怎么想的,这仇恨也拉得太大了吧。
据该男子事后辩解,在学生时代时,被打的这位老师经常无故打骂自己,让他蹲在讲台下面,然后就是踹头10多下,原因不过是因为自己上课瞌睡,而这种折磨就没停止过。
20年前的情形能够记忆的历历在目,可见这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网传图片)
在当下,老师伤害学生的事件在网上也是屡见不鲜。不知何时,网上就会冒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在当时可能会激起大家的讨论,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石沉大海。
也许,每名老师都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初衷来教导每一位学生,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为老师所期待的那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今后就没有出息,就像李白所说的那样:天生我才必有用。
近些年来,学生和老师的矛盾关系渐渐的进入大众的视野,与医患关系,亲子关系并成为社会最难调节的三大关系。
如果文章开头事件中那位老师当初可以给予这个男孩足够的尊重,用一种得体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他,那么,还会出现二十年后的事情吗?
2其实只要做到相互尊重,一切的矛盾就会化解不少。
记得,大一有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解问题,下面有个同学在玩手机,老师提醒后依旧不知悔改,于是让他出去。
但那位同学说:我交了学费,不让我上课,不合适吧。
老师接着说:那你来把这道题讲一下。
那位同学说:不会。
这时老师可能已经有些生气了,说道:不会还不听讲,还玩手机。
没想到该同学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回应道:谁说听讲就一定要听会了。
老师终于忍不住了,怒道:你叫什么。
那位同学说话依旧雷人:我叫吴彦祖。
课后,那位学生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许是怕老师给他挂科,去找老师道歉,老师并没有理会,就径直离开了。
其实有时候,老师要的并不是我们学习会怎样,他们要的只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人。
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师慈徒孝,而不是仇人,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反而二者之间应该是一个成为大家口相传颂的楷模,毕竟师徒关系在儒家看来仅次于父子和君臣。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把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毛头小子变成一个彬彬有礼的少年,其次才是如何成为社会的精英。
3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不少孩子都接受了普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我们也接受着越来越高等的教育。
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甚至于博士后。我们接受的教育越来越高端,可是我们灵魂深处的本质是否也在随着受教程度的提高也在慢慢进步呢?
何谓教育,就像是一场雕琢,把原本暗淡无光的石胚雕刻成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既然如此,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修改方向和角度,不能只一味的追求速度。
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在追求灵魂升华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精度的变化,只有一个形似的外表,却无法向世人传递神髓的雕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雕塑。
此外,我个人认为,教育培养的不应该只是知识和眼界,更多的应该是做人的准则,因为情商低到一定程度,再高的智商都可以忽略不计。
当我们在教育一途走的足够远的时候,是否应该停下来,看看当初的那份初心是否还在。
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古代严格的师徒传承的关系渐渐的演变为如今广义上的教育,形式上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不变的应该是那种师慈徒孝的关系。
况且,尊重体现的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更是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同时,尊重体现在如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夫妻生活中的相敬如宾,长晚辈之间的尊卑有序。
尊重显得那么重要,不同于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尊重更像是道德上的制约,说是制约不如说是一种文明礼仪的界限。尊重还会在不经意间化解许多的矛盾。
今天的我们是否记得起韩愈先生的那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小,我们也接受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导,尊师重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中国人最痛恨和厌恶的就是那些欺师灭祖的人。
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我们曾经认为无所不能的老师犯下了过错,我们应该怎么办?听之任之?亦或是勇于反抗?再或者暴力解决?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象。
-END-
作者:东三豆,签约作者,一个在冰封的土地中培育怒放蔷薇的少年。
本文首发公众号:微语东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