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本心理学巨著。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堪称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弗兰克尔被关进了“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但是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被解救后,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希望。本书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成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适合谁读
· 进取者
· 经历过苦难的人
· 正在苦难中挣扎的人
关于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尔,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首席专家。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在心理学上影响重大。弗兰克尔曾被关进存活率只有二十八分之一的集中营,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集中营获救后,他完成了30多部著作,并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
学什么?如何寻找活下去的意义
“活着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外还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实有某种东西或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而这就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记录了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惨经历,但它又不只是一本讲述生存、描述苦难岁月的回忆录,更是一本心理学上的伟大著作。作者弗兰克尔在极端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经验,开创了一种叫“意义疗法”的心理创伤疗法,通过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从而让处在痛苦中的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你还会发现
· 什么叫“人格解体”;
·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是靠什么才活下去的;
· “星期日神经官能症”是什么。
一、意义疗法诞生的背景:集中营炼狱般的经历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意义疗法诞生的背景:集中营炼狱般的经历。
1939年二战爆发,希特勒下达了“全面清洗犹太人”的命令,纳粹每攻下一座城市,都会抢劫和杀害犹太人,或者把他们送到集中营去,弗兰克尔一家也没有逃过被清洗的命运。
1942年9月,弗兰克尔被送进了“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他和所有囚徒一样,在集中营中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弗兰克尔也都会和囚徒们一样,表现出一种高度一致的心理症状。
1、收容阶段
在刚进入集中营的时候,囚徒们表现出的是惊恐,因为他们知道,在集中营中,随便一个动作、一句话都有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弗兰克尔到集中营的第一天就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弗兰克尔和其他被送进集中营的1500名犹太人排着长队,要从一名高级军官面前走过,这位军官会把他们这些人分成左右两队。在等待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得知了分到右边的人是要留下来干活的,分到左边的都是老弱病残,他们要被送往特殊营地,至于特殊营地到底是哪里,弗兰克尔还不知道,但直觉告诉他那不会是什么好地方。
所以快轮到弗兰克尔的时候,他把腰板挺得很直,表现出很健壮的样子,最终他如愿留在了右队。到了晚上,弗兰克尔才知道白天那位军官的随便一指,就要了一千多个人的命。没错,那些被分到左队的“老弱病残”,当天就被送进了焚烧室,走向了死亡。
逃过了第一轮也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如果是那样,集中营就不叫死亡工厂了。接下来他们还会面临无数个接近死亡的时刻。
在集中营里,每个囚犯每天只能分到300克面包和1公升清汤,他们得用这么点东西支撑起每天干苦力活的身体,万一饿到干不动怎么办?
很简单,像那批“老弱病残”一样,被扔进焚烧室。没吃的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集中营里的鞭子声和喊叫声,在集中营中,除了这两种声音,几乎很难听到别的声音了,囚犯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就会挨鞭子,而且很多时候,囚犯们会庆幸只是挨了鞭子,而不是被扔进毒气室当小白鼠。
这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随时可能会丢掉性命的地方,每个囚犯都会在惊恐中渡过第一个阶段,之后他们会进入到适应集中营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们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2、适应阶段
在集中营里,囚犯们每天都会目睹死亡,昨天还睡在自己旁边的狱友,有可能今天就会被活活打死了。慢慢地已经没有人有把握自己能活下来,他们开始对死亡呈现出一种冷漠。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也经历了这样的冷漠状态。有一段时间,弗兰克尔留在棚屋照顾斑疹伤寒病人。这些病人发着高烧,很多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这时候其他囚徒就会过来夺走死者身上的鞋子或是衣服,就连只抢到一根线的人也会沾沾自喜,弗兰克尔看到这一幕也不会再沮丧了,甚至在“护士”把那些被剥得一丝不挂的尸体运走的时候,弗兰克尔还能继续喝着自己手里的汤,看都不看一眼。
弗兰克尔只是众多囚犯的缩影,几乎所有的囚犯在适应阶段,都会表现出麻木和冷漠,他们不怕死,更不怕看到别人死,他们最多会在每天晚上的时候,说一句“真好,又多活了一天”,仅此而已。
3、释放与解放阶段
在渡过漫长的适应阶段后,幸运的囚徒会经历集中营的最后一个阶段,那就是释放和解放阶段。当一个囚徒终于迎来自由的时候,他会是什么表现?欢笑、兴奋还是感动?都不是。书中说,得到解放的犯人的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也就是说他们会感觉眼前的一切很不真实,就像做梦一样,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是不存在的,他们需要培养快乐的能力,还需要精神抚慰。
如果一个人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而会面临某种危险,这就好比是潜水员没有经过减压,就快速从深海中上浮到海面,如果是这样,那他的身体一定会受到很大的损伤。
而集中营的囚徒被释放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危险,他们很多人都会“道德出轨”。有一次,出狱后的弗兰克尔和一个狱友路过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弗兰克尔本能地想绕过去,但没想到那个狱友硬是拉着他直直地穿过了庄稼地,边走还边喊:“我老婆孩子都死啦,我为什么不能踩几根庄稼?”甚至还有的人在离开集中营的时候就发誓说:“我要是回到家,没有让我的这只胳膊沾满别人的鲜血的话,我就把它锯掉。”
所以,对囚犯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在离开集中营之后,他们需要抛弃仇恨,实现自我超越,最后重新爱上这个世界。但事实上,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他们才更需要心理安慰和治疗,这也就是作者从集中营出来后研究“意义疗法”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二、意义疗法的诞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意义疗法的诞生。
意义疗法简单说就是帮助精神崩溃的人找到活下去的意义,那活下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书中说: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的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你不能指望直接套用别人的使命和意义。不过所有的意义应该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这个意义要能成为你的精神动力,让你有足够的信念和盼头。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就是凭借着要复原手稿的信念才活下去的。
1944年冬到1945年春,集中营爆发了斑疹伤寒,很多人感染,死亡率特别高。弗兰克尔担心自己一旦昏迷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于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个生命的意义,那就是要把之前被没收的科学著作手稿重新构思、复原回来,这种复原手稿的心愿,就成了一种力量,让弗兰克尔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
我们再看看那些丧失掉精神动力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在集中营中,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作曲家F,1945年3月初的时候,F告诉弗兰克尔说:“医生,前几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个声音说,集中营在3月30日就能得到解放。”
这个梦让F充满希望,他确信梦里那个声音就是上帝给他的暗示。但日子一天天接近3月30日,却没有任何消息说战争会结束,结果在2月29日,F突然发高烧病倒了。3月30日,F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就死了。
从所有的症状来看,F是死于伤寒,但只有弗兰克尔知道,F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希望和精神动力,当预言没有如期兑现的时候,他绝望了,这让他身体的抵抗力急剧下降,潜伏在他体内的伤寒病毒才能趁机而入,最终要了他的命。
弗兰克尔发现,当一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念时,他才真正拥有了对抗苦难的勇气,正如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善于用生命的意义对抗苦难的人,他就是周西伯,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易经》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
周西伯,姓姬名昌,是商朝封在西边的一个诸侯,所以才被称为“西伯”。我们读历史都知道,商朝传到商纣王的时候,已经呈现出腐败和颓废之势,商纣王品行极差、暴虐无道,让百姓、大臣都苦不堪言,反而是周西伯这个小小的诸侯能对百姓广施恩德、深得民心,国力也是逐年强盛。
这可把商纣王愁坏了,想想也是,他堂堂一国之君还没有一个诸侯有威信,这让他的脸面往哪放?就在商纣王惴[zhuì] 惴不安的时候,奸臣崇侯虎又趁机进谗言说:“西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现在诸侯都向着他,若不除掉他,恐怕对大王不利。”纣王一听这话更急了,立马下令把周西伯抓起来,关进了当时的国家监狱:羑[yǒu]里城。
周西伯被关进监狱的时候已经82岁了,那时候西伯就想,自己好不容易活了这么一大把岁数,有了这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如果因为被关进监狱就丢掉了那就太可惜了,而且他也正需要有一点精神上的东西支撑他渡过监狱的苦难,那就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就算是有一天自己死去了,也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好歹给后人留下些东西。
当时传说,如果研究透了上古的伏羲八卦图,就可以让天下太平,于是周西伯就开始在监狱里潜心研究起八卦来了。
商纣王听说周西伯在演算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东西,更加不安了,为了弄明白周西伯是不是真的能预测未来,他就把周西伯的长子伯邑考杀害后做成肉羹给周西伯吃,目的是想看看周西伯能不能用八卦推算出肉羹是自己儿子的肉做的,结果周西伯竟吃得津津有味。
西伯当然知道他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肉,他当然也不是冷血无情、不在乎儿子的死活,他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完成,所以即使要面对监狱里的苦难、甚至是要一口一口地吃掉儿子的肉,他也得挺过去。
周西伯用七年的监狱生活,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成了后天八卦,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这样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完成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周西伯也好,弗兰克尔也好,他们都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盼头和信念,才得以对抗苦难、存活下去,所以了解并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意义才是对抗苦难的有效途径。
那么该如何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了。
三、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尽管每个人生命的意义都独具特色、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共同的渠道去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认为,如果你想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可以试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事某项事业,二是忍受苦难。
1、从事某项事业
现在流行一种病,叫“星期日神经官能症”,这是心理学上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忙碌了一周,终于可以休息了,却突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内心的空虚感也随之凸显出来。
针对这种在生命中迷失的现象,弗兰克尔在意义疗法里提出,可以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来治疗这种内心空虚的症状,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工作。
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读过黑石和宏的作品《研磨人生》,黑石和宏在遇见星巴克之前也一直处在迷茫状态,甚至还休学两年,差点连大学毕业证都没拿到。
但当他去星巴克工作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开始对生活充满热情,再后来,他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这就是通过从事某项事业来对抗空虚和苦难的最好的例子。
同样地,2018年新媒体创投圈名人“盖得排行”的CEO李铁就说过,“创业是治疗精神空虚最好的药物。”
李铁在传统媒体工作了5年。他2009年进入《时代周报》做主笔,2011年当上《南方周末》的首席评论员,2013年成为《财经天下》的副主编。
这在常人看起来充实而光鲜的工作和头衔对于李铁来说却很无感,他觉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于是在2014年3月,李铁从《财经天下》离职,告别媒体生涯,一头扎进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
在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后,李铁在2015年底,提出要做一个主打商品品牌排行、帮助用户进行消费决策的手机APP,这就是“盖得排行”的雏形。
确定好模式后,李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投资,在和一位阿里巴巴的高层见面后,李铁拿到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天使轮融资,金额为1000万元。有了钱,李铁马上启动了项目,组建了一个30人的内容团队,大量地购入国外权威资料,比如数据库、资料库、对比测等,再结合品牌历史、销售量、行内专家意见等综合因素,对商品进行排名。盖得排行上的每一个商品报告,都要由李铁亲自把关,经过审核后,才能最终上线。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盖得排行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与百度搜索、今日头条等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如今盖得排行的估值已经达到3亿多。
从媒体转型创业,李铁说自己绕了不少弯路,也栽过跟头,但他很喜欢创业的感觉,创业后的生活也更加忙碌充实,这就是从事某项事业为生命带来的意义。
2、忍受苦难
弗兰克尔说,我们必须坚信,即使是在毫无希望的境地,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当你无法改变客观事实时,你就必须在苦难中实现自我转变。
有一次,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人向弗兰克尔咨询,他说已经两年了,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已经去世的事实,因为一直以来,他爱妻子胜过爱世上的一切。
面对一个这样的老人,弗兰克尔能劝他去开创一个事业找到生命的意义吗?显然不能,那要简单地劝他振作起来吗?恐怕对这位老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作用,不然他也就不会因此患上抑郁症了。我们来看看弗兰克尔是怎么做的。
他只问了老人一个问题,他问:“如果你先于你的太太去世,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呢?”
那位老人想都没想就回答:“那她怎么受得了啊。”
这时候,弗兰克尔才说:“对呀,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你实际上是在替她痛苦。”
老先生好像立刻明白了弗兰克尔的话,他找到了自己痛苦的意义,也愿意继续忍受痛苦,这样一来,痛苦也就不再只是痛苦了。
不过,弗兰克尔也在书中提醒读者,忍受苦难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如果苦难是可以避免的,那你就没必要非得去忍受苦难,明明可以避免,还硬要迎上去,那不就成自虐了吗?
总结
以上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全部内容,“生命的意义”这句话看起来有点鸡汤,但却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理解和思考的问题。
好莱坞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生活总是苦的,因为生活苦,我们才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去对抗苦难”。每个人的追求、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也必然不同,如果你想要发现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就去从事一项事业,积极应对苦难吧。
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得已要面临苦难的时候,找到应对苦难的方法,让人生中那些不太好的经历也能拥有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金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