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7日 星期二 阴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15/1e3b3f496ff7ee41.jpg)
记得高中语文课初次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只是觉得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气势壮阔,每次诗歌朗诵,都会选这首名作,来尽情地宣泄内心的豪情壮志。
后来,听了一些关于李白的生平和其他诗作的课程,再次认真地读这首《将进酒》,忽然觉得李白太寂寞,太愁苦,以至于这种内心的激愤无法派遣,只能借酒消愁。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 qiāng ),请、愿之意。这首诗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游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跟你对话: 你看到了吗?汹涌的黄河之水从天上倾覆而下,滚滚东去,奔腾至海,永不复还。这句是在讲黄河的来路和去向。黄河水发源于青藏高原,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站在下游看,黄河就像从天而降,势不可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句依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问道:你看到了吗?坐在华丽殿堂的人,他正对着镜子在悲叹,早晨还是满把的青丝,入暮便已成一堆霜雪。这是从上句的黄河一去不复返说到了时间的流逝,那么,时间都去哪了呢?正如歌曲里所唱的那样:“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种青春易逝的感慨不仅李白有,我们也有,我们总是感叹时间不够用,但是李白把从青春到垂老的人生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人生如此短促,谁能不震撼呢?
如果把这两句连起来看,就更有气势了,前一句是空间范围的夸张,极言黄河的壮阔,后一句就是时间范围的夸张,极言人生的短暂。这里不仅用大河的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的一去不复返,,也用黄河的壮阔来反衬人的渺小。无论哪种感情,都让人感到悲哀。但是在李白极度的夸张之下,这种感伤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了,而是全人类的命运。可谓悲感至极,却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悲哀的人生,人生苦短,以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仅悲苦。李白的悲不同于李煜柔婉的悲,李白的悲——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不仅是“悲”的,而且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于胸中。
那么,人生如此短暂,李白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之时既需纵情欢乐,莫让金樽空对一波月色。我有雄才伟略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亦有失而复得之日。烹羊宰牛聊以享乐,只一豪饮便应当是三百杯。
一个“必”,一个“还”,可以看出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有高度自信心;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但是这里李白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5615/7d48436cb1801c27.jpg)
岑夫子,丹丘生,继续喝啊,切莫停下。我要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为我倾耳细细听:钟鸣鼎食有何富足,只但愿长久沉醉下去再也不复清醒。
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同时加快了诗歌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旋律加快了,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心情是非常激动地,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他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显然这不是李白的真心话,他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复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所以才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自古以来圣人贤子皆被世人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畅饮名贵好酒,尽情欢乐。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主人啊,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了呢,那就应当买了酒来让我们恣意畅饮啊!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豪奢的千金裘,叫仆人拿去统统换了美酒,我要与你们一起借这千杯美酒,消融那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李白的“愁”具体指的是什么?又为何说“万古”?这里的“愁”结合全诗来看指的是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而 “万古”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无戒365挑战营第34天
网友评论